猪高热综合症流行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16-03-09 22:38朱金华江苏省响水县小尖畜牧兽医站224600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综合症预防措施猪舍

朱金华 江苏省响水县小尖畜牧兽医站 224600

猪高热综合症流行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朱金华 江苏省响水县小尖畜牧兽医站 224600

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的10个生猪养殖场作为研究对象,向养殖户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掌握一年内猪群发生猪高热综合症的情况,加强监测和观察,记录病猪的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归纳该病的流行特点,总结发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结果: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能发生猪高热综合症,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厌食及精神沉郁等,会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剖检显示,肺间质增宽,脾、肝、肠系膜均发生肿大,死亡率高,可通过蚊虫、饲养用具、车辆、人员、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结论:生物安全缺失、疫苗免疫不合理、忽视药物预防和疫苗应答受影响是导致猪高热综合症流行的主要原因。养殖户要科学选择猪场地址,重视生物安全,按规定程序实施免疫,加强药物预防,注意驱虫灭鼠,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猪高热综合症;原因;流行;预防措施

在生猪养殖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猪疾病也随之发生,我国许多地区的架子猪与育肥猪出现了体温升高(大约为40℃左右)、高热不退、行动不协调、体表皮肤正常或发红,食欲减退等症状,表示其患了急性感染病[1]。病原以链球菌、附红细胞体、伪狂犬病病毒和圆环病毒等为主,死亡率较高,病因复杂,被统称为猪高热综合症。

1 资料与方法

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随机抽取本市的10个生猪养殖场作为研究对象,向养殖户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掌握一年内猪群发生猪高热综合症的情况。加强监测和观察,记录病猪的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归纳该病的流行特点,总结发病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2 结果

(1)猪高热综合症的临床症状。病猪刚开始发病后会流清涕液,随着病情进展变为脓性鼻液,猪呼吸困难与咳嗽,眼结膜潮红且有较多分泌物。有拉稀与呕吐症状,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粪为黄色水样。几天后,病猪皮肤发红或呈蓝紫色,精神抑郁、厌食,体温达40℃以上中后期有三紫症,即四肢末端,腹下、臀部与耳部发紫。部分病猪的出血点分布在背部,表现出神经症状,走路不稳。被感染的母猪容易产死胎。仔猪发病后食欲差,排黄尿,畏寒,偶尔尖叫,难以站立。通常于发病后1周死亡,若存活时间大于2周,则发育速度大大减缓。

(2)剖检变化。病猪肺间质宽度增加,肺增大、质地硬且有出血点,心包积液;有泡沫状液体存在于支气管和气管内,脾肿大,边缘存在梗死的肉芽增生物(呈锯齿样);肝脏肿大,质地脆、颜色淡,部分存在白色坏死斑点;针尖出血点存在于膀胱和肾部,肠系膜肿大,皮下脂肪呈黄色,部分病猪的腹腔与胸腔有多量纤维渗出物。

(3)临床特点。猪高热综合症的发生对象可以是各个年龄阶段与各个品种的猪,如保育猪、母猪和育成猪等均可能发病,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育肥猪虽然发病率高,但死亡率较低。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猪病,传染途径较多,包括蚊虫、饲养用具、车辆、人员、呼吸道和消化道。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能发生猪高热综合症,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厌食及精神沉郁等,会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剖检显示肺间质增宽,脾、肝、肠系膜均发生肿大。可通过蚊虫、饲养用具、车辆、人员、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很强,会给发病猪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养殖户要分析和掌握发病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猪高热综合症的流行原因分析。生物安全措施缺失。许多规模不大的养猪场为了谋求利益,盲目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猪的生长速度,未考虑生物安全问题。同时饲养多种动物,除了养猪外,还饲养鹅、鸭、鸡等家禽,甚至是大家畜,如马、牛等,导致疾病的传染率增加。而且饲料经常受到污染,导致其他畜禽携带的病原菌传染给猪。一些养猪场的饲料并未存放在专门的仓库中,各种动物均能接触到饲料,造成污染。一些养殖户缺少消毒意识,未按计划消毒。有的养殖户饲养观念陈旧,或者因限制条件而无法落实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导致疾病持续传播。一些中小规模养猪场有大量蚊蝇和老鼠存在,而养猪户未给予足够重视,导致附红细胞体和伪狂犬等疾病传播。未恰当处理污物和死猪也会引发猪高热综合症。路边堆积的粪便和流淌的尿液为致病菌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条件,生物、车、人都会传播致病菌。病猪死亡后,个别养殖户会直接丢弃,如被其他动物啃食,会导致疾病传播。许多养殖户的家在猪舍附近,在出入猪舍时未换衣服或消毒,频繁流动加快了疾病的流行。疫苗免疫不合理。只注射肺疫、丹毒和猪瘟3种疫苗,未注射容易引起猪高热综合症的蓝耳病、支原体和伪狂犬疫苗。养殖户因疫苗价格高昂,故意减少注射次数或注射量,导致猪体内的抗体水平低,无法抵抗疾病的侵袭。一些养殖户未严格按照程序为猪注射疫苗,留下了免疫空白。忽视预防工作。许多养殖户不了解猪疾病的相关知识,只是根据经验进行防疫,发现病猪后大量投药,未取得理想效果。缺乏预防观念,认为治疗比预防重要,养殖过程中未实施药物保健,使猪的免疫力降低。疫苗应答受到影响。霉菌和应激因素会使免疫应答受到影响,如猪长期食用霉变玉米会使猪的免疫器官受到抑制,导致免疫失败。支原体和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也会使疫苗应答受到影响[2]。

(2)预防措施。合理选择圈舍地址。将饲养场建在村外,与庭院养猪模式相比,能够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同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高热综合症的传播。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养猪户应专职养猪,不要将其他动物饲养在猪场内,避免不同种类的动物同时患病并大规模传播。应制定日常消毒制度,频率为2次/周。将消毒池设在猪舍门口,人员进入猪舍前需要换衣服和鞋或者消毒。尽量不要和猪只接触,同时禁止他人参观,特别是猪贩子和兽医不可进入猪舍,必须进入时应提前消毒。尽可能做到自繁自养,以免外购仔猪时将一些疾病引入猪群。落实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上批猪的疾病向下一批猪传播。同时加强药物保健与疫苗注射。科学防疫。制定并实行科学的免疫程序。对于母猪,要在生产前注射2次蓝耳病灭活疫苗,分别在产前45天和30天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则在产前35天与21天注射,产后21天需要注射7倍剂量左右的猪瘟疫苗,产后28天采用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行注射。对于仔猪,出生7天后注射支原体灭活疫苗,出生2周后肌肉注射2mL蓝耳病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出生21天后注射伪狂犬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若猪场曾发生过猪瘟,需要在仔猪出生后马上注射猪瘟疫苗;若没有发生过猪瘟,可出生3周左右进行首次免疫[3]。加强药物预防与保健。对于仔猪,要在出生后3天、7天和21天注射1mL长效土霉素,断奶后将支原净与金霉素加入饲料中,断奶前后1周将应激电解多维加入饲料中,以免发生应激。对于母猪,要在产前15天将土霉素预混剂与氟苯尼考加入饲料中,直到产后3天。产前和产后15天将电解多维加入饲料中,使其体质增强,促进产后恢复。产后给母猪肌肉注射15~20mL补铁剂。

[1]于桂阳,黄杰河,覃开权,等.猪高热综合症的临床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动物保健,2014,(8):27-29.

[2]姜力,姜秋杰.猪“高热综合症”是目前对养猪业威胁最严重的猪病[J].吉林畜牧兽医,2014,(6):18.

[3]刘海军,刘可越.猪无名高热综合症流行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5,(24):7476-7477.

猜你喜欢
综合症预防措施猪舍
初春仔猪腹泄原因与预防措施
房建过程中电气安装中常见问题及预防措施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核桃园自然灾害预防措施
机电设备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探讨
关注夹腿综合症
阳光猪舍与普通猪舍育肥对比试验分析
梦游综合症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