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16-03-10 07:03于浩然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治党

于浩然

记者:李校长,您好!最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备受关注。从媒体报道来看,“治国理政新实践”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实践和理论层面最突出的聚焦点。那么,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君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内政外交国防、治国治党治军等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围绕着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这一根本问题,反映了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的中国的时代要求,具有丰富的并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思想内容,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记者:为什么国家治理问题成为今天的中国的根本问题?

李君如: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要完成的时代课题,一个领导人有一个领导人的历史使命。今天的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集中起来,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党中央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之际宣布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这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认识属于规律性的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要在改革中突破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就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上层建筑,从执政党建设着手,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而就要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解决国家制度现代化问题。这就是中国改革的实践逻辑。

第二,这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提出的时代课题。把国家治理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这是当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规律之使然。如果说这种逻辑的复原还比较抽象,那么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及其提出的课题就十分现实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大解放,社会财富大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复杂,就在我们把中国搞活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乱象,包括党内腐败从滋生到蔓延,引起人们对国运的担心。这就要求我们治乱,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怎样治理国家的问题,就突显出来了。这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肩负的历史使命。

第三,这是信息化迅猛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在当今世界,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已经不能离开这个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当今时代,现代化、信息化、低碳化、全球化,不仅深刻,而且广大,已经直接传递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在这样的时代潮流冲击下,过去那种不重视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方式还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吗?过去那种垂直的僵硬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能继续下去吗?过去那种说了可以不做、做了无人监督的局面还能够维持下去吗?换言之,这些变化对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提出了什么要求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思考的结果,就是党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广大地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发挥互联网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更自觉地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党要更自觉地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更务实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发展国民经济;更有力地推进反腐倡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更努力地维护世界和平,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共同发展。诸如此类思考,汇总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

记者:如何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李君如:要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新一届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的全部实践和全部理论,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历次全会以及其他重要会议的重要文献,也包括中央其他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应该是我们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文本。全书针对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关注点,围绕“治国理政”这个主题,谈了18个问题。仔细研究后,我们可以注意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工作中心和总布局、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是一个有思想内涵和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加上这本书出版后即2014年6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以及其他重要思想,这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并有内在逻辑的治国理政科学体系。

这一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主线,或者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纲。2、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目标。3、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中心任务。4、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这是工作总布局。5、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发展的动力。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法治保证。7、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保证。8、在深化军队改革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祖国统一,这是国家安全保证。9、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和促进世界和平,这是重要的国际环境保证。10、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惩治腐败和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这是根本的政治保证。这十个主要思想,前五个讲的是治国理政的纲领和目标任务、动力,后五个讲的是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包括根本的政治保证、法治保证、思想保证、安全保证和国际环境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概括的仅仅是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不是全部内容。比如习近平关于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关于学风、文风等论述,都非常重要,也非常深刻。

记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李君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至少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

第一,以人民为主体。在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同记者见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之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概括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第一条就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是必须遵循的第一条原则。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主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他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原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内容和要求的重要思想,包括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包括“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包括要“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等。

第二,实干兴邦。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从政特点。无论是他在福建工作时出版的《摆脱贫困》,还是他在浙江工作时写下的《之江新语》中,都可以看到这一鲜明特点。在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这一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风格和特点。特别是他在提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追求时,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如果说这些论述反映了他的思想,那么十八大以来他的行动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他实干的治国理政风格。十八大至今三年多时间,他带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五大步:第一步,在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二步,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并通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第三步,在两次中央全会后立刻给各部委分解任务,形成落实意见;第四步,制定落实改革每一项任务的实施意见,一项一项抓落实;第五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先是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精神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而不是姑息迁就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三是在处理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种复杂问题时,高瞻远瞩、驾驭全局,条分缕析、精心谋划,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特别是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并在2015年2月2日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

第四,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相互促进。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阶段,它和国际金融危机相叠加,使得我国经济遇到了极大的下行压力。习近平作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大判断,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与此同时,他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认为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创新,提出要用创新驱动取代要素驱动的新思路,把“互联网+”看作是创新、创业的无限空间,明确要以同现代化、信息化相联系的创新、创业来破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诸如此类的决策和举措,也应该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制度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后来提出制度是根本的。在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应该把制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纲领中,我们强调的制度现代化目标,包括既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如果只有制度的变革,而没有人的能力提升,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都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事实上,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是把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的。这是一个亮点。

第六,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治国与治党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的理念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治党问题上,敢于下“先手棋”,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一大特点。抓住了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治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于我们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国家政权机关也好,军队也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并由党员干部掌权的,治党是治国、治军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手抓思想作风建设,包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一手抓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整肃了党风党纪,使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崭新的好形象。由于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中重建国家健康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第七,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相融合中培育全社会核心价值观。党的问题、军队问题和社会问题相联系。社会问题,最为深刻的是价值观问题。在改革开放年代,固守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没有出路;纵容不合国情的西方价值观,也不是活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现代化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希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反复强调,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循、践履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才能在公民最大的共识和最大的参与中治好国理好政。

第八,刚柔相济参与全球治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G20成员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在世界上广交朋友,拓展国际空间,同时在美国重返亚洲频频向中国施压时毫不示弱;在前几届中央领导人推动建立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刚柔相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八个显著特点,表明我们正在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破解国家治理中的种种难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今天的治国理政方式和治国理政能力。

记者:从当前我们治国理政面临的时代课题及难点来看,该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李君如:贯彻落实这一战略布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我们面前,没有四个战略布局,只有一个战略布局,但是这个战略布局是由“四个全面”构成的,因此要“协调推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仅是一篇充满辩证法的大文章,而且是一场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大考验。

记者:那么怎样认识这种“大考验?

李君如:在我看来,这种“大考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验之一:如何使“1+3”成为一个宏大而又完美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也就是说,尽管“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要意义,但有“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之别,不能等量齐观。“四个全面”实际上是“1+3个全面”。只有处理好“1”与“3”的关系,让“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成为一个战略布局。这就要求我们,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始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决不能再出现过去一些人要么不改革、不思进取,要么以改革发展为名胡作非为,甚至贪赃枉法等祸害党和国家的做法;同样的道理,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始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而不能偏离甚至冲击这一战略目标,这是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局的重大问题,是对我们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大考验。

考验之二:如何使“2+2”或“1+1+2”成为一个宏大而又完美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中,前两个“全面”,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解放和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后两个“全面”,要求我们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以预防、避免和克服“活”中出“乱”。所以,坚持“四个全面”要处理好“2”与“2”或“1+1”与“2”的关系,兼顾“激活”和“治乱”两个方面的要求。这是一种典型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只有坚持科学的领导方法,运用娴熟的领导艺术,才能使之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不是相互抵消,成为一个完美而有效的战略布局。

考验之三:如何使“3+1”或“1+2+1”成为一个宏大而又完美的战略布局。实践告诉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全面依法治国,关键也在党。坚持“四个全面”要处理好“3”与“1”或“1+2”与“1”的关系。因此,我们说全面从严治党,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像我们这里说的这么简单,在全面从严治党包括雷厉风行开展反腐败斗争中,如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一篇非常复杂的文章。只有在坚定不移开展反腐败斗争、坚持从严治党过程中,把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激发发展、改革、法治的活力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正能量,才能使“四个全面”成为一个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我们肩膀上承担的治国理政这一时代使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治大国若烹小鲜。”习近平总书记用先哲的格言告诫全党:治理中国这样的大国尽管很艰巨,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治国理政,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续写光彩夺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

责任编辑:袁志平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治党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灯塔颂歌
制度治党,让“沉疴毒瘤”无处藏身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研讨话题二:全面从严治党,是否严过了头
露胎印花罐
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准确把握“三对关系”
六个关键词助你领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