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双关话语建构——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2016-03-11 06:59
关键词:双关霍克意图

马 丽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关联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双关话语建构
——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马丽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双关语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很难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对等翻译,但是可以实现有效翻译。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中的双关修辞翻译为语料,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以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大方面为切入点,分析了双关话语在译文中重新建构时,需要考虑接受者的认识环境,关联期待和加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切的明示方式以引导接受者通过推理努力争取获得最佳关联。这样才能实现双关语在译文中的有效建构。证明了关联翻译理论对双关翻译的解释力,同时也为其它修辞格的翻译提供了有益借鉴。

双关话语;关联翻译理论;认知环境;加工信息;关联期待

一 引言

双关作为我国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传统修辞方式之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双关具有含蓄美和模糊美的修辞特点。由于译语和原语之间语言或者文化方面的对应空缺,原文中双关语翻译到译文中时往往会失去双关语的效果,所以长期以来双关被翻译界认为是最难翻译甚至是不可译的。这种观念是受对等的翻译理念影响而导致的。然而,由于认识结构和认识环境的差异,“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译者首要任务是达到翻译的效度: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1]276因此,在翻译双关语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实现有效翻译和建构。Sperber 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双关话语的有效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 关联理论对双关话语修辞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交际过程中人们内在心理机制的运行模式。在《关联性:交际和认知》一书中,Sperber 和Wilson首次提出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包含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的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tial)过程。Gutt在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在她看来,翻译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原文作者通过信息意图将其一系列设想(assumption)显现(manifest)或者更加显现(more manifest)给读者,作为原语信息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传递者的译者识别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和向译语读者传递他的一系列设想都要通过遵循最佳关联原则(optimal relevance)来实现,即通过最小的加工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双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是语言认知主体利用词语、词组或语句来激活两层或多层意义,或使用相同相近的发音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语言文字心理效果,即修辞认知效果。[2]296原文作者利用语义或者语音的双重或多层意义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于字面意中,包含了作者特定的信息意图。如果译者能够识别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并成功将其传递给目的与读者,那就顺利完成了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然而,最终翻译文本会不会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广泛阅读,才是鉴别翻译文本是否实现有效建构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翻译双关话语的过程中,应该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根据受众的需要在明示方式上进行适当地调整,以满足读者的关联期待。而明示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译者对他和意向读者共有认知环境(mutually cognitive environment)的判断。正如王东风[3]60所说,“另一方面,译者又要充当作者,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 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译者对他的译文读者的先有知识和经验的预测是否准确,这一预测直接影响到他实际翻译交际中的策略选择”。因此,双关话语的识解和在译文中的重新建构需要译者在充分估计译文读者的认识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明示方式,让译文读者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加工努力而满足关联期待,从而完成成功交际。

三 霍译《红楼梦》中的双关翻译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双关语散见于人名、地名、诗词和谜语当中,含蓄自然又恰到好处,对刻画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以及渲染小说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双关一般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特别是谐音双关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目前为止,《红楼梦》比较完整的英译本只有两种:杨宪益夫妇翻译的TheDreamofRedMansion和霍克斯翻译的TheStoryoftheStone.与英国翻译家霍克斯、闵福德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相比,杨译《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接受和影响却远不如霍、闵译本。[4]究其原因,霍译本采用了适切的明示方式,照顾到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接受能力,让读者通过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而实现了译本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有效建构和传播。因此,本文将通过引用霍克斯的TheStoryoftheStone中的谐音和语义双关翻译实例来分析译者如何通过遵循关联翻译理论来实现双关话语在译文中的有效建构。

(一)谐音双关

谐音双关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表达两层或多层不同的意思,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达到一词多指的修辞认知效果;或借题发挥,旁敲侧击,收到由此及彼的修辞认知效果。[2]297《红楼梦》中人名和地名谐音双关是最多的,特别是人名谐音双关。它对故事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构建作品框架;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品行等。下面将从以上几个功能来具体分析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

1. 构建作品框架。甄士隐“Zhen Shi-yin”(谐音同“真事隐”)和贾雨村“Jia Yu-cun”(谐音同“假语村”)从故事开始至结尾若隐若现,真真假假,给《红楼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对构建整个故事框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霍克斯对这两个人物的处理也非常谨慎和重视。在充分考虑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关联期待的基础上,霍克斯既没有对他们简单音译,也没有直接意译,而是采用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把注释放在了序言中并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贾,……和‘假’是双关,意为‘虚假’。小说中的贾氏家族和南京的一个叫甄氏的神秘家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甄’是另一个文字游戏,是贾氏家族的一种影射”。(‘Jia’, …but it is also a pun on this otherJiawhich means ‘fictitious’. The Jias of the novel are connected in various ways with a mysterious family in Nanking called the Zhens- another word-play - who are a sort of mirror-reflection of the Jia family)[5] 44通过这种方式霍克斯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语境,读者不用浪费不必要的加工努力就可以了解到这两个名字在《红楼梦》中所起的作用,满足了读者的关联期待,实现了最佳关联,实现了有效翻译。

2. 暗示人物命运。《红楼梦》中人名谐音双关在暗示人物命运方面是独具匠心的。作者借姓名这一外衣隐藏了他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预测和暗示,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 人名双关的深层含义包含了作者的信息意图。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个“明示-推理”过程,所谓明示交际行为,就是交际者(communicator)通过交际意图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显现(manifest)给交际双方,成功的交际在于受众(audience)对信息意图的识别。[6]Gutt[7]190认为:“明示交际不是一个对称的过程,译者有责任确保读者能识别他的信息意图。”(ostensive communication is an asymmetrical process)“翻译是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否让读者识别他的信息意图。”(In all cases he will measure the success of his translation by whether it enables the receptors to recognize 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1]295因此,如何识别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将其转变成译者的信息意图并传递给受众,就成了翻译的关键。

娇杏,谐音同“侥幸”,她因为多看了贾雨村一眼而后来成了他夫人,从丫鬟一跃成为主人,对娇杏来讲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再幸运不过。霍克斯识别了作者的信息意图,把她译为“Lucky”,提供了足够的语境设想,让读者通过这个姓名就很容易理解到她后来地位的改变,满足了读者的关联期待。霍克斯没有保留Jiao Xing这个语音信息,而是把双关译成非双关,只保留了深层含义,因为他不想让读者浪费不必要的加工努力去理解Jiao Xing这个语音信息和幸运之间的关系,只要读者识别了这个名字的深层意思,就顺利传达了作者的信息意图。“译者的责任开始于他的信息意图的信息,译者需要知道他的信息意图是否具有可交际性,也就是说,他是否有理由期待他的读者根据关联原则得到这个信息。”(the translator’s responsibility begins with the formation of hid informative intention. …the translator needs to clarify for himself whether his informative intention is, in fact, communicable, that is, whether he can reasonable expect the audience to derive this interpretation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7]190

3.揭示人物品行。《红楼梦》中揭示认为品质,性格,能力,身份等谐音双关多用于次要人物,比如:秦钟(Qin Zhong)、詹光(Zhan Guang)、卜世人(Bu Shi-ren)、单聘人(Dan Ping-ren)等。这些人物在整个故事中出现的频率不高,属于小人物。基于与目的语读者共同的认知环境的考虑,霍克斯没有对这些人物进行额外增补注释,只是简单地采用了音译。霍克斯不想让字的的翻译处处充满了注释,他认为“……阅读脚注太多的小说就像戴着脚链打网球。”[8]这样读者会因为需要关注一些琐碎的细节而感到厌烦,增加了读者的加工成本,但是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乐趣,从而导致读者最终放弃加工信息的努力,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不增补注释而仅仅使用音译恰好遵循了关联原则。因为“译文是否需要增补信息要考虑对读者是否足够关联,这种信息的增补给读者带来的好处是否大于它让读者加工这些信息所付出的努力。”(…may the use of such supplementary means not lead to a translation abounding with footnotes, many of which bore the audience because they are concerned with insignificant detail?…he should consider in each case whether the correction will be adequately relevant to his audience, whether its benefits will outweigh the processing effort it requires)[7]196

(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是利用同形同音异义词(homograph)或多义词(polysemants)在语义内容上的认知差异以达到双关修辞的认知效果。[2]298

《红楼梦》中的语义双关多见于对话中。如果语义双关的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习惯,这时需要用注释或语境重构等方法填补文化或者认知方面的空白。但是如果仅仅是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就可以理解的意思,那译者就可以保留原文的交际线索和推理空间。“虽然译者本身就是一位积极的解读者和传递者,却不可以任意阐释,的确,译者主体性既可以体现在带有主观色彩的改写,调适等。但是努力保持客观,有意隐藏自己也是一种选择。”[3]164

例如:

这次在贾赦手内住了,只得吃了酒,说笑话。因说道:“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只得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第七十五回)

霍译:

…This time the branch stopped in Jia She’s hand. He drank his wine and then told the following story.

‘This one is about a dutiful son whose mother was ill. He tried everywhere to get a doctor for her, but couldn’t find one, so in the end he was reduced to calling in an old woman who practiced acupuncture. Now this old dame knew nothing of physiology, nevertheless she assured the son that it was inflammation of the heart that his mother was suffering from and that she could cure it instantly with her needle. The son became very alarmed.

‘“If mental in any form comes into contact with the heart,” he said, “it means death. Surely you’re not going to put a needle in her heart? ”

‘“No, no, I shan’t put it in the heart,” said the old woman. “I mean to put it in here, over the ribs.”

‘“But that’s too far from the heart,” said the son. “Surely if you put it in there, it won’t do any good?”

‘“Oh yes it will”, said the old woman. “A mother’s heart always inclines towards one side.”’[5]305

这是贾赦说的一个笑话,里面用婆子的话流露出他对贾母对子女不公对待的不满。“心偏”二字在这里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指生理意义上心脏的位置偏离,另一方面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一样,也就是偏见。这个词的深层含义通过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故事情节就可以推理出来,没有牵扯到文化层面的补足问题,所以,霍克斯采用的是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交际线索(communicative clues),将自己对原文的解释性使用(interpretive use)降到最低。他之所以没有像杨宪益夫妇那样在文内注释,把“心偏”的深层含义直接用“bias”明示出来,是因为“关联理论认为译者交流的是他的解释意图,但并没有必要一定用明示的方式去交际,这个要根据情况而定,他也可以用暗含的方式去交际”。(…the translator communicates his/her interpretive intention,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require that it be communicated explicitly; depending on the situation, it may be communicated just as well by implicature.)[7]222读者在对表层意义的理解完成以后,如果没有获得预期的语境效果,会做出进一步加工信息的努力。上面的例子中,如果仅仅从这个笑话看,霍克斯把“心偏”翻译成“A mother’s heart always inclines towards one side” 好像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如果读者接着往下读,读到贾母的反应以及贾赦给母亲赔罪后,就会对“心偏”仅仅是心脏位置的偏离这层意思产生怀疑,然后就会自觉地扩大自己的语境知识,对文中的明示信息继续加工,直到最后获得“心偏”的第二重含义,即:贾赦暗示贾母不喜欢自己,而偏向其他子女。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虽然付出了比较多的加工努力,但是他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语境效果,从而更加激发了读者积极参与理解的兴趣,满足了读者对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关联期待。因此,“符合预期特征(expected feature),会给受众符合常规的亲切之感,而适当提供的非预期特征(unexpected feature)则能为受众提供新奇效果和新知。”[3]166译者通过最佳关联传递信息,读者也是通过最佳关联加工信息。

四 结语

通过对霍克斯在《红楼梦》中双关翻译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关联翻译理论特别是最佳关联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译者灵活运用音译、音译加注释、意译、直译等多种翻译策略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为掌握好关联理论框架不仅能加深译者对他/她所遇到的问题的理解,而且是他/她运用任何规则和原则的先决条件。”(a good grasp of the relevance-theoretic framework not only deepens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s/he encounters, but is indeed a prerequisite for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any rules an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s/he might come across)[7]224在翻译原文双关语的过程中,如果原文信息在读者语境假设的可及范围内,霍克斯会尽量保持原文的交际线索,就像他在序言中所说:“我自始至终恪守一个原则:把所有一切——甚至双关语都翻译出来。正如我在前面指出,虽然这是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但它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一生心血反复改写而成的。我认为,小说中的一切都有其作用,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交代。”[5]46但是当原文超出了读者语境假设的可及范围,霍克斯就会适当舍弃自己译文的解释相似性(interpretive resemblance),降低读者加工信息的成本,以便读者可以获得充足的语境效果。因此,在译文中重新建构双关话语时,要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关联期待和加工信息的成本,尽量把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传达给译语读者,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关联期待,从而实现译本的有效建构。

[1]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

[2] 邱文生.认知视野下的翻译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3] 陈小慰.翻译与修辞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55-60.

[4]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153.

[5] HAWKES D, JOHN M.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

[6]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4.

[7]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HAWKES D, JOHN M.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77:18.

责任编辑:李珂

The Valid Reconstruction of Pun in Translation from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y David Hawkes as an example

MA Li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China 363000)

Pun is a special rhetoric device. It is very hard to find the equivalenc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However, with the help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we may achieve valid reconstruction of pun in translation. The issue of valid reconstruction of pun in translation by quoting the examples of phonological pun and semantic pun fromTheStoryoftheStoneby David Hawkes is analyzed. In order to achieve valid reconstruction of pun in translation,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the target audience’s cognitive environment, expectation of relevance and processing effort into conside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at, translator can adopt proper way to guide the audience to infer the implicit meaning of the pun in consistency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It proves the power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in pun translation and provide roference for the other rhetoric devices.

pun;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cognitive environment; processing information; expectation of relevance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4.023

2016-04-29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学话语修辞识解及其翻译认知研究”(2014B079)

马丽(1980- ),女,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H059

A

1674-117X(2016)04-0112-05

猜你喜欢
双关霍克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滑板的乐趣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双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