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6-03-11 08:11刘理平
当代医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疝的疝囊腹股沟

刘理平

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理平

目的 研究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70例腹股沟斜疝小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方案,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方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患儿或家属对治疗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4.6±1.6)d,术后并发症4例,对照组分别为(7.2±2.3)d和17例(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或家属对治疗满意率为96.3%,对照组满意率为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疗效佳,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率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小切口;不缝合;小儿;腹股沟斜疝

[1] 许海俐,高祥华.胃癌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4):3324-3325.

[2] 张培龙,连金山.胃癌、大肠癌患者血清骨桥蛋白的检测[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6):80-81.

[3] 于海东,辛华,王英,等.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和CD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6):648-650.

[4] 周文斌,白明,金阳,等.动态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临床意义[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8,20(3):190-192.

[5] 张忠,王旭光,李敏,等.联合检测血清骨桥蛋白和MG7抗原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4-256.

[6] 周琳深.血清骨桥蛋白浓度对胃癌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6):484-485.

[7] 肖锦华,胡绍碧,孙钧铭,等.胃癌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463-464.

[8] 陈静,莫育芹,磨勇,等.联合检测血清OPN及CEA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12):1835-1836.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多为先天性,且男性患儿居多,年龄越小发生嵌顿的概率越大,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以往多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方案,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切口的大小以及外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恰恰体现了这一优势[2]。本研究选取本院分别用传统手术方法及小切口不缝合方法治疗的27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切口不缝合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于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接受治疗的27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5例。其中:对照组男101例,女34例,单侧129例(左侧49例,右侧80例),双侧6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6.21±2.12)岁;观察组男98例,女37例,单侧126例(左侧43例,右侧83例),双侧9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13±2.34)岁。所有患儿经过辅助检查(X线,B超或者CT)确诊。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斜疝的位置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35例患儿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的手术方法。具体方法:全麻插管,体位:仰卧位,常规消毒,在腹股沟外环口体表投影沿皮纹作3cm左右横切口,钝性分离直至外环口处,于精索内侧暴露疝囊并将其剥离至高位,结扎之后再贯穿缝扎疝囊,还纳睾丸至阴囊中,最后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及皮肤。

观察组135例患儿采用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方法。具体方法:全麻插管,体位:仰卧位,常规消毒,于耻骨上方沿皮肤横纹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长度约1.5cm,寻找外环口,钝性分离直至进入腹股沟管,在精索内侧显露并横断疝囊,然后远端旷置,于近端向上游离至内环口处高位结扎,再贯穿缝扎疝囊并剪去多余组织。检查无出血点后还纳睾丸至阴囊中,缝合皮下组织,然后用组织钳将皮肤切口对合良好并夹闭,用输液贴粘牢,最后无菌辅料加压包扎[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

1.4 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患者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腹股沟疼痛症状消失;有效:患者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腹股沟疼痛症状减轻;无效:患者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腹股沟疼痛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对比 观察组治疗显效83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治疗显效70例,有效51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率为89.6%。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P<0.05)。

2.2 2组患者满意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儿或家属对治疗满意的为130例,满意率为96.3%;对照组为110例,满意率为81.5%。观察组患儿或家属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P<0.05)。

2.3 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6±1.6)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4/13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2±2.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6%(17/135)。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及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常见的外科疾病,占全部腹股沟疝的95%左右,且男性居多。由于发育过程中,右侧睾丸下降的时间晚于左侧,因此右侧发病多于左侧,小儿发病原因主要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进入阴囊[5]。小儿年龄越小,其发生嵌顿的概率越大,一旦嵌顿,可能会发生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6]。因此尽早手术是小儿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案。腹股沟斜疝的传统治疗方法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病人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方法暴露出其手术切口大,恢复时间久,切口影响美观等一系列缺点[7]。而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则体现出其优势,切口长度约1.5cm,缩短近一半;切口不缝合而是直接用组织钳对合,输液贴粘贴,无菌敷料包扎,伤口愈合快,不拆线;切口为横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因此术后小或无明显瘢痕[8]。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8%,满意率为96.3%,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例数及比例分别为(4.6±1.6)d和4例(3.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采用小切口不缝合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梁斌.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临床对比[J].当代医学,2013,19(12):73-74.

[2] 余强.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8):200-201.

[3] 欧小勇,王家文,韩丽娜.下腹部小切口经腹疝修补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对比研究[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6(4):969-971.

[4] 孔德建.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15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2):126.

[5] 梁斌.腹膜前间隙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式的临床对比[J].当代医学,2013,19(12):73-74.

[6] 韩晓军,欧扬,苏梅,等.经内环口下方微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15-116.

[7] 李美玲.常规切口、小切口与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护理研究[J].工企医刊,2013,26(4):290-292.

[8] 杨树留.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5):53-5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8.015

江西 332700 江西省彭泽县中医院(刘理平)

猜你喜欢
疝的疝囊腹股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患者行TAPP和TEP手术对疗效对比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胃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分析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