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策略

2016-03-13 11:37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胡建民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期
关键词:交流文本阅读教学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二小学 胡建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标准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实践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感悟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入到教师日常的课堂中,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然而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语文感知的本真状态正受到压抑,感知的个性和创造性正逐渐枯萎,得不到自由地发挥。

由于学生没有带着一种阅读的期待和欲望积极主动地阅读文本,充分感知文本,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缺乏丰富的感悟,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异化为“逼供”,学生对这样的交流将会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还易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澡、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感知的个性与创造性从何何来?

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与老师们积极探索、实践,通过积累、批注和交流等途径为学生创造深入研读的空间。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一、在积累中奠定感悟基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积累包括情感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问自解、自求得之;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二、在批注中培养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帮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鸣,不能仅仅局限在口头的议论、表达上。更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考,无声的交流,尽情的宣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进行批注。也就是将自己阅读文字材料的某些语句、某段话、某篇文章的感想、体会批注出来。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锤炼了语言文字。

(一)层层深入式批注,学会感悟

学生最初对文本的理解是比较直观的、浅显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有目的的进行层层深入的指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抒情式批注,加深感悟

例如《无声的竞赛》一文,在阅读学习徐悲鸿发奋图强、刻苦练习,最终取得比赛的胜利的相关段落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批注自己的阅读情感。有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有的学生写的是“苦尽甘来是人生必须遵循的法则。”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真是吃得苦中若,方为人上人呀!”抒情式批注抒的是真情,写的是真言。无异于读者与文本的共鸣之音。

有的学生在阅读完《军神》一文中,刘伯承在手术台上所表现出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深深的感染了学生,他们写下了这样的批注“顶天立地大丈夫,钢铁意志真英雄!”“他真不是一般人,不愧为军神!”这句句批注正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正是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正确认识,更是对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我想,这种抒情式批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敏感的语文神经,过硬的感悟能力,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三)质疑式批注,推进感悟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质疑式批注也是语文教学中训练感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买小狗的小孩》一文中残疾小男孩坚持用同样多的价钱购买一只小瘸狗的做法历来是备受学生争议的。在教学中,我仍然以进行“质疑式批注”为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在解疑中理解课文内涵。学生的质疑式批注精彩纷呈:

例如“小男孩家竟如此贫穷,为什么非要买小瘸狗?”

“老板明明要把小瘸狗送给他,他为什么不要呢?”

“不要人家送的就不要,为什么还要和人家发火呢?”

“小男孩怎么来筹这笔买小狗的钱呢?”……

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一连串的质疑式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辨论有了源头活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在质疑与辩论中,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思维更为灵活,倾听更加认真,表达更为精彩,对作品的感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三、在交流中提升感悟水平

文本的开放性,使得它留有许多的空白处,等待读者去诠释,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阅读时发生了差异,有时甚至是“矛盾”。这样的矛盾得到解决,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哲理,在争论中获得体验,获得感悟。

当然,小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以上提到的仅仅是我们平时接触较频繁的,只要在这些方面寻找规律多下工夫,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猜你喜欢
交流文本阅读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