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活动课堂

2016-03-13 11:37吉林省临江市外国语学校张丽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性品德文本

吉林省临江市外国语学校 张丽艳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别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程资源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是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充分、越细腻,感悟就会越深刻。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唤醒经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处于儿童期,对社会认识处于懵懂阶段,这一阶段对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虽然学生对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很熟悉,但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每天享受着家人的关爱,却对自己所经历的家庭生活缺乏认识。课前,我让全班同学向家长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家人是如何关心照顾自己,让一名学生将自己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带来,我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

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有一位白血病患儿,向同学讲述了自己患病期间,妈妈精心照顾的经历,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全班孩子的心,孩子们纷纷落泪。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由于我在教学设计时,注重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联。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情感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如教学《与钟姐姐交朋友》,在问“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样,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结合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或几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在设计《我学会了》一课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实践、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课堂上设计了现场技能比赛,课堂展示,互教互学等环节,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体验、总结,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分享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那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真实、可靠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期望目标。因此,只有把教材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找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切合点,巧妙地选取学生的事例整合教材,才能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目标的达成。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在备课时,一定要对其加以重视。教师对学生在思品活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评价时目标要明确,应充分考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等方面,既不能让学生失落,也不能评价的语言单调,要恰到好处,把评价落到实处。

总之,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传承以往品德课教法的基础上创新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真正实现课程的实效性,使品德学科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社会性品德文本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