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6-03-13 18:57王佩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育部上海201418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上海体育

□ 王佩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育部 上海 201418)

上海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 王佩芬(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体育教育部上海201418)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上海群众体育的特点、上海群众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新形势下上海群众体育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上海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上海群众体育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加以整理、归纳,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上海群众体育健身蓬勃开展提供参考和建议,促进上海群众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

群众体育开展现状发展对策

1、前言

上海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精神文化要求逐步增高,使得对体育活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上海群众体育性活动呈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借助各类体育赛事成功举办的经验,能够形成全民健身蓬勃开展的机制。上海群众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超越了纯粹的竞技体育。通过体育运动激发人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将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收集和查阅了有关体育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专著和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在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分析的同时,注意相关文献资料之间的相互补充,使获取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结合上海群众体育开展情况加以整理、归纳,运用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建议。

2.3、专家访谈法

就本研究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问题、上海群众体育开展情况,访问了一些体育社会学教师及相关专家。

3、结果与分析

3.1、上海群众体育的特点

3.1.1、价值取向以增强体质为主流

上海群众参加体育的动机是增进健康、强壮体力。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可以与朋友交流,散心解闷。人们在体育运动中较多的关心身体健康,而把享受放在次要的位置。“发展体育运动”、“花钱买健康”成为运动主要目的。当遇到类似健康的问题,体育人口通常会想到参加体育运动,而非体育人口则想到补充营养,改善生活规律等一些非体育手段。增强健身的意识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能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获得则更好。上海市民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时间充裕,经济能力增强,通过现代体育手段获得健康,让体育给人们带来快乐。

3.1.2、公共体育场所的运动人群以老年人为主

上海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程度较高,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较多,但这部分人群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多选择一些公共场所进行锻炼。大多数的上海老年人都会有规律地进行一到两项体育活动,如晨练、跳舞等。他们通常会选择去公园、社区等地,上海作为一座老龄化城市,年龄在60-80岁的人群逐步增加,因此去公共场所锻炼的人数也将会逐步上升。

3.1.3、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组成形式

群众参加体育锻炼有多种形式,如独自一人参加、和家人一起参加、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社团组织、单位组织、社区组织等。通常选择独自一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据较大比例,因为一人运动在时间上比较好支配、自由度也相对较大。但这多针对单人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等。对于一些对抗性项目,则需要二人或以上进行,如乒乓球、篮球等。大多数人都表示二人或以上运动项目的趣味性较大,而在人数的组织上,场地的安排上相对较难。一人运动的项目较为枯燥,但在组织和场地的选择上相对较为容易。

3.1.4、体育参与者的锻炼时间安排

上海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不稳定,能够有规律进行锻炼的只有四分之一人群。一般对体育活动的时间选择多集中在早晨、下午或是周末节假日。多数人群白天工作较忙,只能选择晚上进行锻炼,晚上7点后是体育锻炼相对较为集中的时间段。这类人群在政府机关工作和企事业工作的较多,并且锻炼场所多选择在收费性场馆,如健身会所、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和台球馆。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晚饭后散步、集体健身操和健身舞等。周末及节假日是上海市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黄金时间段,但是上海市民的平均锻炼次数很有限,还无法成为真正的合格体育人口。

3.2、上海群众体育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家庭消费能力

3.2.2、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社会学研究中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观评价指标,从微观角度上看,主要是指居民对工作、经济收入、家庭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满足程度。随着物质丰富,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增加,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地改善,对生活质量越来越满足。于是人们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则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越强烈。

3.2.3、年龄因素

居民的年龄不同,参加体育活动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中青年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工作及家庭的压力较大,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较低。而离退休人员时间相对充裕,对体育的需求增加,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增强。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疾病也增多,使得年纪大的人有更强烈的意识要参加体育锻炼。年龄成为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间接的影响变量。

3.2.4、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反映的是居民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与程度的高低。文化程度高的人接受的学校体育教育时间相对较长,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也相对较深。文化程度也与居民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相关。收入与地位为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会将自己所学的学校体育观念带入到日常生活的锻炼习惯中。因此,文化程度也会间接影响着上海市民体育锻炼意识。

3.3、新形势下上海群众体育工作存在的一些不足

“我是秀姐哩。”秀姐的手很温暖很柔和,如一枚圆润的玉器,秀姐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直到我又昏昏沉沉地睡去。

3.3.1、群众体育社会组织不足且缺乏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的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械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把人们从参与劳动的时间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们能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当人们有了足够的空余时间,必然会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享受生活成为可能。在广大群众健身意识逐步增强的趋势下,会将意识转化为行动,走出家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但如今办群众体育的社会组织很少,非营利性的组织更少,即便是群众组织也缺少较为系统的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三五个一群在大街小巷进行自娱自乐式的体育活动,如跑步、做操、打拳等。这些活动缺少有序的组织,有必要进行有序地维护,并对其科学管理。现今没有适合群众体育发展的模式,也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上海特色的群众体育还未完全成型。

3.3.2、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偏少影响群众体育的普及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与人们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不成比例,这就制约了人们开展体育运动的需求,影响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场地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如足球、篮球。在没有足够场地供人们运动时,只能选择其他运动。而作为国球的乒乓球运动,是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然而乒乓球台的缺少,也使人们只能放弃这一运动。随着近来网球的兴起,对场地面积要求也相对较高,使得网球运动很难普及。羽毛球运动虽然只要拿起拍子就能运动,但在室外受天气条件的制约,刮风下雨均会对球的运动轨迹产生影响,然而正规羽毛球馆少之又少,也较难开展此项运动。

3.3.3、群众体育理论工作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上海群众体育工作的科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至今没有形成群众体育理论体系,对一些概念的划分较为模糊,如群众体育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指导、群众体育的市场开发理论等。群众体育工作虽然具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性较强的特点。在抓群众体育硬件的同时,不能忽视软件方面。

3.3.4、群众体育的管理责权不明晰

经济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体育开展的规模、内容和形式,经济和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成完备的系统。适应上海经济政策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应该靠政府既主办又承办。政府不应该承担体育发展的“无限责任”,靠政府一家办体育的现状应得到改善。要积极引导多种力量参与到群众体育开展中来,同心协力,多管齐下,使上海群众体育更好的开展。

3.4、上海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

3.4.1、提高群众对体育的参与意识

体育参与意识,即参与体育运动时对体育的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反映及体育活动过程本质规律的反映,也是对参与体育运动整体的看法和态度。其主要包括人们对体育活动的情感、动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在各类群众运动会的筹办过程中,各项承办比赛场馆都营造了良好比赛气氛。从而对群众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思想产生影响,提高上海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3.4.2、通过体育运动展示群体间的联系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育群体是人们通过体育参与来展示他们之间独特的联系模式。体育群体组织中有工具性的需要,如强身健体的功能,也有表意性的需要,如提供群体间的感情支持功能。现今,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参与体育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体育群体组织的边界化模糊了,体育开始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体育群体组织的外延呈现扩大的趋势。这种群体多以非正式群体的形式存在,健身群体主要是由一定人员组成的小群体,维持群体的内部动力来源于人际关系形成的交往与互动。

3.4.3、上海群众对今后体育活动举办的需求

群众的需求是今后上海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只有不断服务大众,心系广大人民群众,举办群众所喜爱的体育活动,才能调动上海群众参加体育的积极性,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体育文化要求,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升全民健身氛围。目前,群众希望体育主管部门多举办体育赛事,在比赛中获得快乐,增进友谊,这也将成为今后体育部门活动开展的方向。

3.4.4、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培养从小锻炼的意识

上海教育制度在改革上,呈现出自下而上的模式,这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一定作用。然而在大学入学选拔机制上,对于基础教育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素质教育理念。幼儿园阶段离大学教育较远,教师相对较容易接受素质教育理念。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直接与大学阶段衔接,自然而然会产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大学的入学选拔机制,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障碍。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大学人才选拔机制有必要将改革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协调。

4、结论与建议

4.1、利用各类运动会举办的契机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通过各类运动会的举办,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让群众融入到了“全民健身”的高潮中。同时要大力加强群众体育指导员的队伍,真正使群众体育在科学的指导下,得以有序、广泛的开展。因时因地组织多姿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比赛,使群众体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4.2、合理改善并增设场地设施是开展上海群众体育的基本物质保障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群众体育上来,逐步提高质量,增加数量。鼓励和提倡个人投资到群众体育的场地设施建设中,对于集体或个人出资建设的体育场馆可实行有偿管理。此外,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格的体育设施。在居民居住活动区可以建设简易版的活动场所,而大型体育场馆在空余时间应对外开放,园林公园、江河湖海等也可用来扩大活动范围。

4.3、树立以人为本的上海群众体育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体育事业要以人为本,就必须体现服务人、为了人、依靠人。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而不是脱离人去追求其他的形式。体育的本质就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为人的和谐发展而服务。向上海市民普及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意识和健身观念。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有必要认真研究体育在人民生活中的新定位和新特点。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体育运动服务,开展更为丰富的体育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中,享受社会进步和体育发展的成果。

4.4、树立上海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

自我国建国后,“举国体制”使得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之,上海竞技体育也蒸蒸日上,而群众体育则是每况愈下,这有悖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在群众体育的政策导向与投入上有一定的倾向,加速群众体育的发展。如果继续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来发展竞技体育,不改变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不对称发展,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上海政府强化全民健身职能,调整群众体育的供给方式,真正为群众体育提供服务和体育公共产品,优先发展上海群众体育。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2010年)[Z].1995.

[2]郑富.我国群众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体育学刊,2004,11(4):39-41.

[3]李宁.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全国3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J].体育学刊,2012,19(1):31-34.

[4]刘江南.现代化大都市群众体育战略发展思路与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5-9.

[5]张永保,沈克印.体育强国目标下发展群众体育的路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12):79-86.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上海体育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西点军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