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改革在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2016-03-13 15:38段益琴文家新
广州化工 2016年5期
关键词:微课改革高职

段益琴,文家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微课程改革在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

段益琴,文家新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112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时代”已经到来,并已渗透到教育行业,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也层出不穷。微课教学能使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结合有机化学的课程特点及项目化教学实践,提出将微课程改革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分析了改革实施的背景与现状、研究目标及内容、拟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法,以期为高职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微课程;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

比尔·盖茨提出对高等教育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并指出高等教育向混合式课堂转变:学生的作业中可以包括观看教师的视频,并在课堂中参与到各团队项目及交互类的活动中。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姆可汗于2012年6月27日在TED论坛发表“让我们用视频重塑教育”的主题演讲。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ai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改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发表了《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演讲,提出了翻转课堂式的新教育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不断变化。近年“微文化”随处可见,“学术粉”、“淘课”成为了当下流行语,网上“淘课”热就此掀起[1]。

1 背景与现状分析

“微”的字义是“微小”“轻微”,虽然如此,但却可集腋成裘,一些看似微乎其微的事件或行为,却能不经意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在国外,基于微课的“电子书包”、“颠倒课堂”、“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2],当今,“微课”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和教育工作者的焦点。自2010 年以来,国内微课实践逐渐增多,相关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微课类型也在随之变化,教师在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完善。微课教学形式虽属于流媒体,但究其本质仍是完整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学习。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应用及有关理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为化工、能源、材料、生命科学、环保、食品等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与有机化学的成就息息相关。有机化学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化学制药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经验技术与有机化学科学的总结,其内容体系繁杂、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课程难度较大[3]。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约着教学质量和进度,难以实现教学的知识及能力目标。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和理论课程是分开的,容易导致技能训练和理论指导相互脱离。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出现了“项目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等新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将学和做有机地结合。但从学情上来分析,高职学生主要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进行选拔,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知识积淀和基础相异性较大,基础差的同学在理论学习时,上课听不懂,课后不愿主动学习,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佳。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往往乐于动手,而忽视理论知识。

在高职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进行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把课堂讲授和操作指导分解为微小的知识点并录制成简短的视频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自主学习,通过完成任务[4],组合知识点并获取新知识,学生的探索创新、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自我展示等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目标

本研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与企业联合进行课程规划与开发。基于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遵循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规律,整合、优化安排授课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学习任务,依托微课程优势,通过自主学习信息、交流平台,提高个性化学习效率,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深入剖析学情,探索构建翻转课堂的微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需求进行深入调研,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剖析学生的预备知识、学习需求,将微课应用于项目化教学中。

(2)紧密联系企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 通过调查分析,选取教学内容,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避免重复和无序开发。

(3)群策群力,开发微课资源 微课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微课资源的建设离不开选题设计、技术培训、课题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呈报、审核发布、评价与反馈等环节,以确保质量。

(4)打造适宜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根据反馈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恰当的导向让项目步步深入。

(5)探索课程的评价模式 微课在技术上要利用信息技术,并紧扣信息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允许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课堂教授内容的学习,同时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交流,使教学互促。课程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立体化,需要涵盖整个教学过程,如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作业提交、方案制订过程中查阅分析资料并形成实践方案、方案实践过程中操作规范程度、处理问题的能力、实践结果与分析总结以及期中和期末考试,以确保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

3 拟解决的问题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将翻转课堂的微课程与项目化教学结合起来,应用于高职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规划合适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选取的内容进行微课资源的开发,并建立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模式。

4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采用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特点与学习需求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对学生就课程和专业的关注度、学习兴趣、微课实施前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改变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的有效性等。

实践法:通过微课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及表现、不同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和学习结果,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

5 结 论

综上所述,微课程改革与高职有机化学课程项目化教学相结合是可行的,通过微课的打造、习题库和课件等资源的完善,为后期资源库的建设做好铺垫,在实施过程中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评价模式,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组织和实施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完善教学方法,结合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微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吕莉. “微课程”模式[J]. 教师博览, 2013,10(10):14-16.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 行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段益琴,文家新. 以教考分离促《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J]. 广州化工, 2015, 43(12):200-201.

[4]段益琴.有机化学与实验操作技术(项目化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1-300.

Application of Micro-course Reform in the Project Teaching of Organic Chemistry

DUANYi-qin,WENJia-xin

(Chongqi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Chongqing 401120, China)

The arrival of the micro-era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education, micro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learn more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organic chemistry, the reform of the micro course in the project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contents, the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and research method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organic 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cro-course; Organic Chemistry; project teaching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教改项目——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高职《有机化学》项目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GZYJG1514)。

段益琴(1979-),女,博士生,讲师,从事有机合成、矿产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G642.0

B

1001-9677(2016)05-0201-02

猜你喜欢
微课改革高职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之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