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对认知形成的影响

2016-03-14 18:09盛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习语认知

盛洁

摘 要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本研究分析了文化因素对汉英“羊”习语中概念隐喻的影响。研究表明,汉英“羊”习语中的概念隐喻有共同点,分别体现在羊的性格特征、习性特征和风俗特征方面;同时也存在不同。这极大程度上受到中西方文化,包括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文化模型与认知模型之间的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习语中的概念隐喻。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文化 认知 “羊”习语

中图分类号:H136;H31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习语是人类认知体验在语言中的浓缩精华。人们常利用动物来隐喻人、事、物、情感等较为抽象的概念,在英语和汉语都大量存在包含有动物名称的习语。然而汉英语言动物习语的隐喻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与中西方的之间的文化不同有些密切的联系。以动物“羊”为例,它频繁出现在汉语习语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和英语习语中。汉英 “羊”习语之间有同也有异。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解读汉英习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他们认为语言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是受话语社团的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影响而成的结果。目前概念隐喻已被应用于习语的认知研究,包括对英语习语理解研究(唐玲,2104;葛建民,邹积会,2011), 对习语隐喻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机制的研究(刘桂玲,林正军,2012)等等。但鲜有考虑文化因素对于习语的概念隐喻解读的影响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以汉英“羊”习语为例来分析中西文化对习语的概念隐喻解读的影响。

1概念隐喻理论和文化对隐喻解读的影响

Lakoff和Johnson(1980)隐喻纳入人的行为活动、思维方式、概念范畴、语言符号等领域作全面细致的研究,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命题。语言中存在的隐喻表达(metaphorical expression)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是隐喻表达的抽象体现。隐喻实质上是在不同经验域里两个概念的映射,将源概念(source concept)身上的某个特征映射到另一个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上,而映射域(mapping scope)则在其中充当着连接作用。这种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即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唐玲,2014),而这些相似性都是基于经验之上的。

我们身边的物体、社会和文化经验使特定的源域与目标域相结合,形成规约性的概念隐喻系统(贾冬梅,2013),这样人们可以系统地应用概念隐喻来处理抽象的事物。在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过程中,对映射域的评价收到了来自文化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对隐喻的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之间的差异。Langacker(1987)认为概念化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认知活动。概念化是一种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s)(牛保义,2011)。语言的意义是语言运用者之间约定俗成的,同一文化群体的人拥有同一种对语言的识解方式,而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对语言的识解存在差异,导致语言意义的理解不尽相同。如果要了解其他语言中的隐喻概念,则必须置身于相应的文化背景中,以便充分完成识解操作,解读该隐喻的涵义。

2汉英“羊”习语的概念隐喻解读

羊在中西方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动物,是人类的家畜之一,“羊”这一概念在汉英语中随处可见,人们常使用的习语中也有它的身影。由于中西文化在宏观上具有一致性,而在微观上又具有差异性,汉英习语中以“羊”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的源域也相应地具有共性和个性。

2.1“羊”隐喻隐射的目标域的共性

(1)从性格特征来看,羊胆小懦弱,温顺乖巧,此外羊是食草类动物,位于食物链的较底端。因此,温顺天真,甚至弱势的形象可以投射到“羊”上。

汉语成语“驱羊攻虎”,字面意思为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羊入虎群”、“饿虎擒羊”、“羊入虎口”、“虎荡羊群”等成语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例郦其食说,不行,你看看你的人马,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不足万人,就你这么一支队伍,这么一彪人马居然就想去和强秦叫板,那你不是羊入虎口吗?(百家讲坛-刘邦崛起之谜)

例句用到了“羊入虎口”这个成语。豍中将一方组织闲散、人数不足的军队映射到了“羊”这个目标域上,而另一方强大的军队则隐喻成了老虎,这样一对比,两军如若交战,高下立现。

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a lamb to the slaughter”。意指某人无知无助,毫不知情有不好的事情在等着他。

例 She was, in her own words, a " lamb to the slaughter " as a bride, clueless about the man she was marrying. (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她这个新娘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一样,毫不清楚自己嫁给了谁。)

这句英语表达当中的新娘由于不知道新郎是谁而对未来充满恐惧,符合了“羊”的无知无助的形象,而未来是充满未知的、无情可怖的,也迎合了屠夫在人们心中的残忍形象,此时隐喻的映射顺利完成。

(2)从习性特征来看,羊是群居动物,羊群通常由一头具有威慑力的羊领导。因此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或物可投射到“羊”上。

领头羊,是羊群通过优胜劣汰自我竞争而脱颖而出的一只具有崇高威望的羊。一般为羊群中体格最健壮、跑得最快、听力最好、思维最为敏锐的那只。这一词语已不再只用于指代羊群的头羊,也可描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例淘宝网从零做起,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迅速占领了国内个人交易市场的领头羊位置,创造了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发展奇迹。(《谁认识马云》)

淘宝网在电商领域带头领跑,对领域成员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可以将它们映射到领头羊这一个目标概念上来。

同样地,英语中的“bellwether”一词,有“系铃的公羊”和“领导者、群众的首领,风向标”的涵义,还可以表示指标股,即在证券投资领域指对市场趋势、股票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股票。

例Procter & Gamble is the bellwether in the mass-market cosmetics industry.(宝洁公司是大众化妆品行业中的领头羊)。

上例将“大众化妆品行业”隐喻成羊群,“宝洁公司”隐喻成头羊,起着领军的作用。由于人们对于宝洁公司在业界的地位有了一定认可,并且了解这个单词在西方背景下的意义,构成了进行隐喻映射的足够的映射域,这样才能接受这种隐喻的表达。

(3)从风俗性特征来看,羊肉特别鲜美,是人们所喜爱的食材,在中国古代是被当做祭祀品,也是家禽,因此可将正面积极涵义的事物投射到“羊”上。

“羊”可代表正面的事物,如汉语中的成语,“挂羊头卖狗肉”,比喻义为“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短语已被赋予了一层隐喻的意义。

例这是一家教育书店,可是里面卖的却都是些盗版的小说,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

例中商家打着“教育书店”这一正面的名号却干着贩卖盗版小说的勾当,“教育书店”被映射到了“羊肉”上,而卖盗版书的书店则相应地对应到了“狗肉”上。

相对应的,英语中的“羊”同样有正面的形象。英语短语get someones goat有着“故意为难某人或惹某人发火”的意思。人们在饲养赛马时会将羊作为它长期的伙伴,起着吉祥物的作用,这种伙伴关系对赛马起稳定情绪的作用。如果有人偷走了羊,赛马会变得十分暴躁。这里goat被比喻成珍贵的伙伴,有正面涵义。

汉英中“羊”的隐喻的相似之处绝非凭空出现,而是由于在中西两种文化模型中,“羊”的性格特征、习性特征和社会性特征有了一定的重合,致使人的认知模型有了共通之处,随即体现在语言这个思想的外包装上面。本质上来说,认知模型和文化模型是一枚硬币的两面。(Ungerer and Schmid, 2008)有了相近的文化模型,认知模型也会随之而相似,那么在理解这些包含共同点的语言现象时,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就越小,同时两种语言之间的误解也相应减少。

3.2 “羊”隐喻隐射的目标域的个性

3.2.1汉语有而英语无的“羊”概念隐喻

汉语中可用与“羊”相关的词语来表示路径的崎岖,“羊肠”可以用来比喻小径和河道的崎岖曲折,如羊肠鸟道、羊肠九曲。“羊肠”起源于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中的“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羊是餐桌上的常客,相较于其他动物,羊肠尤其细长,弯弯曲曲。故“羊肠”在隐喻中被投射到了曲折的小径上。

例今天在红军长征的故道上,红军跨越过的崇山峻岭,走过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如今已变成了108国道线。奔驰的汽车把艰难与坎坷抛到了遥远的历史中。(人民日报)

在西方的文化里,则没有将“羊肠”与小路相联系的认知,西方人无法理解这一概念,因此英语中没有将曲折的小径这一源域映射到“羊肠”上面的表达。 “羊肠”反而与小提琴联系紧密,因为羊肠是中世纪时期小提琴琴弦的最佳材料。

3.2.2英语有而汉语无的“羊”概念隐喻

(1) black sheep这一短语,描述一个群体,尤其家庭中怪异的、不光彩的成员。由于黑毛不能染色,它们的毛就失去了商业价值。在十八和十九世纪的英国,黑羊甚至被看成了魔鬼的标志。(Sykes,1983)现代英语中部分消极含义已消失,大多用来指代群体中不光彩的成员,在一个家庭里面“与众不同”的那个人,一般是贬义词。

例 After he had been in prison, Peter was regarded 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彼得入狱之后,让全家感到蒙羞。)

处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西方人,能够理解黑羊与怪异的成员之间概念隐喻的关系。中国文化环境下,汉语用“害群之马”来代替“黑羊”在英语中的功能。

(2)英语中与“羊”相对应的单词可以有很多,可以是sheep(绵羊)、goat(山羊)、lamb(羊羔)、ram(公羊)等,汉语不会刻意去区分到底是哪一种羊,而使用了一个具有汇集作用的上义词来进行统一指称。西方文化中sheep和goat的区分源于《圣经》,救世主将万民聚集在他面前,把他们区分开来。绵羊代表好人,受到天父的祝福而永生,山羊代表坏人,遭受炼狱的折磨。短语“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因此而产生。除此之外,英语中有关goat的贬义词还有scapegoat(替罪羊),act the goat(行为愚蠢)、old goat(老色鬼)。

例This examination is intended to 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这次考试就是想区分一下水平高低。)

该例句绵羊映射的目标域为好学生,而山羊的目标域为差学生。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则不会形成相应的认知。为了避免误解,翻译时就直接避开使用这个隐喻。

汉英语中“羊”习语的概念隐喻目标域的差别,体现出中西方人们对“羊”这个动物的认知的差异。由于认知模型是开放性的,在理解目标域有明显差异的概念隐喻时候,了解双方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形成与对方相近的认知模型,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途径。

4中西文化层面的解释

文化层面的因素对认知形成产生影响有很多种因素,本文选取三个比较突出方面——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来分析文化对认知形成造成的影响。

4.1地理环境

任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每种文化都因地域、气候、环境等的不同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常生活在某个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人们对于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会有一个心理适应性。(常润芳,2007)中西方国家,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人们的认知形成也建立在了这个基础之上。

中国幅员辽阔,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在中国的中原社会占据着重要位置,而汉字也是发源于此,羊通常为人们所饲养,是六禽之一。相应的,西方国家没有辽阔的平原土地,他们则需要依靠放牧和打渔维持生计,故相较于中国文化,羊在西方的文化与放牧联系更加紧密,人们对于放牧这方面的认知形成和不同于中国。这也解释了为何英语中存在black sheep的隐喻而汉语中没有。

4.2宗教信仰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信仰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影响。一些汉语习语也深受这三个教派的影响。《三字经》开头便说“人之初,性本善”,代表了儒家的观点,其中的“善”便属于羊字族的汉字。羊在中国文化中就是温顺的代表。羊字族汉字多有“驯顺”之意。比如姜、祥、羞、养、美、羡、群、洋等。羊在中国经常作为一种祭品而存在,人们说熟知的“爱礼存羊”指的就是人们为了维护根本而保护古老的礼仪形式。因此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就羊就可以代表善良和礼节。对西方文化有深远影响《圣经》里,经常能看到羊的身影。上帝把他的臣民称为绵羊,耶稣是牧羊人。并且将绵羊和山羊区分开来。故西方人的认知里面就存在了这种认识,故反映到了语言之中。

4.3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的“吃”文化是风俗习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认知当中,“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语言中有很多的体现,有无数的习语中都出现了“吃”这个概念。“挂羊头卖狗肉”“羊肠小道”等词语中的概念隐喻都来源于人们的饮食。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西方文化中就鲜有这种现象,故西方人形成的认知模型中就不包含此类的信息,导致西方人在这些短语的理解上产生困难。

5结语

中西之间的文化异同导致了中西对习语的解读的异同。认知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从外化的语言入手来加以分析。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汉英“羊”习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可以直观看出中西方认知理解的异同。再通过对中西方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这三个文化层面的讨论,更加明确了文化对习语解读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可以被我们应用到英语教学当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表达的同时还必须要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将自己置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对习语做出正确的、符合西方人认知系统的理解与运用。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nhson. Metaphors We Lived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Sykes,Christopher Simon.Black Sheep[M].New York:Viking Press,1983.

[3] Ungerer,F.& Schmid,J,H.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4] 常润芳.解读英汉习语——注意文化差异[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79-180.

[5] 贾冬梅,蓝纯.无形之“火”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国语, 2013(5):36-42.

[6] 牛保义.英汉语概念化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1(5):1-7.

[7] 彭蔚,许希明.汉英植物词的概念隐喻对比极其翻译[J].语言应用研究,2015(5):142-143.

[8] 唐玲,王维倩.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理解与记忆研究[J].外语研究,2014(5):55-65.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习语认知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