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016-03-15 06:20周小华储著源
武陵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特色传统

周小华,储著源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

习近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周小华1,储著源2

(1.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主持人语: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像2 500年前诸子百家一样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本期推出的三篇文章从“德性”的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社会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路径。《习近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一文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自觉传承和着力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和真正力量之源。无论是民族、组织还是个人,其可持续发展,亦或经历低谷而复兴,必然建立在坚实的“善德”之上。《跨越义与正义的鸿沟:构建现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基础》着力于分析德的内涵与应用之“义”。德的灵魂在于“用”,“礼义之邦”精辟地归纳了“德”的两大应用:“礼”是德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即所谓“常德”:“每日三省”,“立于礼”;“义”是德在危机、矛盾中的“权宜”,知取舍、能进退、善变通,“与世偃仰”而不离初心。《圣贤说》以湘南地区文化为例,剖析了“循吏”“寓贤”“乡贤”的历史脉络,指出“圣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德的载体在于“人”,中华文化以“圣贤”为承载方式,从人的主体性上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圣贤文化”,因此,如何看待“圣贤”是讨论和继承中华文化不可回避的难题。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其思想的一条重要主线。正确认识两者关系,必须立足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自觉传承和着力创新中华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历史思维方法是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核心思维方法,全面提炼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培育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传统文化诠释中国梦、继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系列文化精品、推广传统节日纪念活动、加大国际文化交流是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现实路径。民族复兴在于文化复兴,文化复兴在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立足实际、展望未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关系的重要论述,有利于全党和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凝聚社会共识,全面增强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因而,学习、梳理和分析习近平关于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关系(下文简称“两者关系”)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两者关系的总体思想

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想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立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科学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逻辑关系,其重点是弄清楚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的积极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缘纽带和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之所在。中华文化在内涵和外延上包括了每个历史时期炎黄子孙创造的历史文化成果,只要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断向前进步和发展,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体系就能不断地获得丰富和发展。从纵向看,中华文化迄今为止是一个从未间断的人类优秀文化形态;从横向看,中华文化是一个由各民族创造的不同文化组成的密不可分的、整体性的文化体系,既包括历史文化成果,也包括当代文化成果。在当代语境下,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广泛认可的特定称谓,实质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指中华民族自觉创造的积极文化成果。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积极文化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指导下,积极吸收中华文化之精髓以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创新实践所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很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它将中华文化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赋予了中华文化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光明前景和发展趋势。因此,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其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深刻学习理解、自觉传承和着力创新中华文化。学习理解、自觉传承和着力创新是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必要方式和必由之路。首先,中华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自觉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并切实将中华文化释放的精神力量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行动。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是我们“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4]的重要保障。中华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赋予了我们继续探索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其次,中华文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陈出新,依靠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培育党和人民的创新思维方式。习近平认为,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又要在实践中创造新文化形态。再次,必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根,当代文化成果是中华文化生命的延续和新的文化形态。中华文化,若要继续丰富和发展,必须具有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形态;若要成为子孙后代的精神家园,培育子孙后代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品质,就必须实现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滋润海内外炎黄子孙。

其三,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集中华民族之智慧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路径。习近平立足于时代,赋予了中华文化发展道路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品质,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习近平强调,一要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这是创新中华文化的大前提。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二要走和平的文化发展道路,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宝贵品格的内在规定。和平之路,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最终为全世界和全人类解放事业服务的。三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共育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园,构成了中华民族之根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处在绵延不断、不断进步、永续发展的状态。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5]。四要走兼收并蓄、文化互鉴的发展道路。全面开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既是中华文化丰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出现一个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景象,从而使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总之,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和平、可持续、世界视野的中华文化发展道路实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二、习近平正确认识两者关系的思维方法

当代中国,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互动性关系是我们面对的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传承中华文化的重大理论课题。从习近平有关论述来看,传承中华文化贵在始终坚持以历史思维方式对待中华文化,必须做到事事、时时、处处扎根于历史寻求前行的动力。因此,历史思维方法是习近平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之关系的核心思维方法,也是传承中华文化最基础、最根本、最本质的思维方式,其它思维方式必须立足于历史思维方式才能发挥作用,历史思维方式是其它思维方式形成和发展的根基和首要范式。习近平反复要求全党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多次强调一个不知道自己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可以说,历史思维方法构成了他传承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没有历史思维不可能真正理顺两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实际上,习近平传承中华文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渊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这些范畴被赋予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意蕴,凸显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永续发展的魅力和生命力。习近平在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上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其一,树立对待中华文化的正确史观。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6]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经历了“革命思维和行为下的激烈否定、基本否定,到执政思维和行为下的理性看待,再到新世纪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间百舸争流背景下的高度评价”等阶段[7]。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拥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品格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终究获得了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支撑作用,并把它作为党和人民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其二,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传承中华文化关键在于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的历史发展脉络、坚信它的光明前途,这也是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习近平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8]我们弄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是为了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道路、战略、策略与实践方法。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必须是人民群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坚定认可的,否则再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也会因为脱离群众而无法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而不是人云亦云。

其三,正确培养认识和运用中华文化的历史思维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继承弘扬、推陈出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的对待古今文化与中外文化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体现了他的历史思维方法。习近平认为,一方面要毫无保留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具体地、历史地提炼传统文化之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养料。“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1]另一方面,自古以来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充分地吸收了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积极成果,使中华文化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文明的走向。今天我们仍然要开阔视野、发散思维,高度重视对其它文化体系的研究和挖掘,把其它文化的精髓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增强我们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9]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文化体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自觉融入世界文化发展大潮,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其四,切实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转化为现实力量。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9]历史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格和道德,还指引着中华儿女不断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方向。所以,学习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解决当代重大实际问题和难题的智慧、经验和方法,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把我国从一个文化大国打造成为文化强国,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

三、习近平关于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互动性建设关系指明了现实道路和构建了现实路径。现实道路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他关于现实道路指引下的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关系的现实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术提炼和理论构建中华文化之思想道德精髓。传承文化的基础工作在于立足现时代提炼文化精髓、剥离文化糟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你是思想大家、资深学者,还是普通百姓,仅凭个人力量无法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绝大部分人接触得更多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而不是整个文化体系。理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提炼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这既能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又便于人民学习和掌握,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怎样提炼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精髓呢?习近平认为,一要提炼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二是总结和传播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习近平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0]。

其二,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1]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内核,是一个民族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理论根基与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必须扎根于自己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地汲取历史文化营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结合释放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巨大正能量。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容,是党和人民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而内在具有西方文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若要与中国客观实际相结合,则必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以中华优秀文化的话语形式解答中国问题。

其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12]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是中国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和流血牺牲的伟大梦想。换言之,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梦想,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形成的反映整个民族根本利益的梦想。我们必须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中挖掘实现中国梦的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人相亲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素材,整合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资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信念支撑。中国梦既涉及到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与命运,又涉及到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国家和民族前途塑造的中国梦,不仅是一个宏伟目标和规划,更是一个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战略,它实质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共同孕育和联合打造的中华民族文化品牌。因而,宣传好、诠释好、传播好实现中国梦的文化成果和塑造好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品牌是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互动关系不可缺少的路径选择。

其四,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文化名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局面,这集中体现在各个地方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上。当代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城市竞争力必须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而城市文化建设不能脱离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13]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不仅是每个城市建设者的重要工作,也是中华文化整体性传承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习近平给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划了明确的路径,即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进而通过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传播、展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其五,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历史深度和时代特征的文化精品。习近平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8]实际上,文化作品和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契合优秀传统文化上。比如,电影《功夫熊猫》之所以获得高票房收入和广泛好评,核心在于深度挖掘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爱好和平、崇尚正义、坚韧诚信、乐善好施的价值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形象,中国观众易受感动和引起共鸣,由此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由感动到喜爱再到以此为骄傲并自觉传承是文化扎根大众的根本途径,遗憾的是《功夫熊猫》不是由我们的艺术家挖掘和展示出来的。又比如,学者于丹的成功在于她带领大家重读中华文化经典,帮助大众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普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大家学习和阅读中华文化的兴趣,大众也认可了她这个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者。

其六,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工作常态化,以重大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和自觉使用代表正能量的中华优秀文化话语。通读习近平系列讲话,使我们明确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化关系应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日常工作:一是加强中华传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传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目的是形成人人懂得、尊重、珍惜、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爱国主义的文化情怀和道德品质,让中华优秀文化流进子孙后代心窝里和血液里,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共育共有共爱的精神家园。二是以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为重要载体。以传统节日纪念活动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淀的精神成果与民族符号。通过节庆纪念活动,既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形式,又可以培育国人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使传统文化绵延不断,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广泛的文化共识,形成稳定的文化心理。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8]三是温习、诠释、运用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牢牢掌握文化话语权,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又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凭借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地利用各种场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其七,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扩大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兼容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关键在于宣传好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传递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认为,一要有骨气有原则地推进文化交流,“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6];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像孔夫子一样,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能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10];三要学会倾听世界人民的心声,“要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14];四要构建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5]。

四、习近平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滋养,而传承中华文化和承继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习近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而现实的启示。

其一,民族复兴首先在于文化复兴。文化是始终伴随着一个民族成长壮大的重要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难以割断的脉络,是全民族朝着同一个目标奋斗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和继续前行的内在动力。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体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首先实现文化的复兴和繁荣。而文化复兴与繁荣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展开持久的文化建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引领、整合、凝聚全社会力量的关键性作用,使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之以恒的创新驱动力。

其二,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极大地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是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共鸣点和全社会广泛共识的内在根基。当代中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意识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但是,如何科学有效地传承?关键在于抓重点、抓核心,就是要深度总结和提炼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高度认可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价值观念,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那些虽然不代表核心价值观念的但是其赖以生长的丰富的文化体系也应该学习和了解,以便于加深对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以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三,立足于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重要来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成和发展的文化基础。因此,培育和践行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要加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既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

其四,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性问题,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习近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思想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的科学指南,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全面传承中华文化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讲话精神,是值得当下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3.

[3]习近平.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N].人民日报,2013-09-27.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5]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27.

[7]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研究,2014(9):78-86.

[8]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9]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0]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1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2.

[13]习近平.立足优势深化改革勇于开拓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

[14]习近平.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3-10-22.

[15]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

[16]习近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N].人民日报,2014-05-31.

(责任编辑:张群喜)

National revival is based on cultural renaissance;cultural renaissanceis based on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therelationsbetweenexcellenttraditional cultureandcontemporaryculture.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Xi Jinping

ZhOU Xiaohua1,CHU Zhuyuan2

(TheSecondClinical Medical College,Anhui Medical University,Anhui 230032,China;CollegeofMarxism,Anhui Medical University,Anhui 230032,Chin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is animportant content intheseries of speechby Xi Jinping.A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the future destiny of country and nation,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dheringtotheroadofsocialist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Historical thinkingisthecore think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 is a realistic way for understand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ist 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torefineideological andmoral essence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ooted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core value,explain Chinese dream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heri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cities,create series of cultural products,promotetraditional holidays,increase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Xi Jinping;socialist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Chineseculture;relations

B036;G02

A

1674-9014(2016)06-0001-07

2016-10-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问题论争研究”(14AZX001);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主流思维与主流话语视野下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XJ201424)。

周小华,女,安徽枞阳人,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储著源,男,安徽岳西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特色传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医的特色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