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千载其一乎?
——《文心雕龙·知音》刍议

2016-03-15 10:30白丽江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刘勰知音文学批评

白丽江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阳泉 045200)



知音千载其一乎?
——《文心雕龙·知音》刍议

白丽江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山西 阳泉045200)

《文心雕龙》中的《知音》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批评论著。作者刘勰认为知音难遇既有批评者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上,文学批评具有复杂性,缺乏客观标准。主观上,批评者往往存在“贵古贱今”、“祟己抑人”、“信伪迷真”和“知多偏好”等心理偏差。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的种种偏差,刘勰提出批评者应圆照而博观,具体应做到“六观”。如此,才能成为作者的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六观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长期战乱带来了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交汇碰撞,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界异常活跃,从而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在此期间文学创作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兴起了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一时热潮,出现了一大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及文学总集。其中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因其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被范文澜先生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系统、全面、深入讨论文学的专著。[1]

1 《文心雕龙》产生的背景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坛热闹非凡,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好的倾向。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就曾批评了当时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和“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两种错误的批评态度。到了南朝时期,这些不良倾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南朝士大夫阶级生活优裕,饱食终日,许多人热衷于谈诗论文,但他们又视野狭窄,缺乏现实生活的根基,所以他们的高谈阔论往往漫无根据、信口雌黄。钟嵘《诗品序》中曾言到:“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余……准的无依。”[2]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文论家给予理论上的指导。《诗品》和《文心雕龙》都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文心雕龙》共10卷,分上、下部,计50篇。可以说是刘勰在给当时的文学批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列于下部的《知音》,与其他《时序》《才略》《程器》三篇,主要内容涉及批评鉴赏论和文学史论。《知音》一文是关于文学批评总原则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篇批评总论,实属全书之精华。它涉及批评者的态度和所持方法两个基本问题,不仅对当时具有指导意义,就是在今天也极具启发性。

2 《知音》篇意旨摘要

2.1论产生错误批评的原因

《知音》一开篇就慨叹文学上的知音难遇,也就是不容易碰到公正合理的批评:“知音其难哉!……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接着,刘勰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指出知音难遇的原因,提出造成知音难遇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文情难鉴”是知音难觅的主要障碍。这实际上反映了文学批评的复杂性。文学不像测量身高体重,没有统一、客观的衡量标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等的评定,只能见仁见智,不可能整齐划一。如艺术形式的选择,对同一个事件,作者既可以用诗歌的形式去表达,也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表达,还可以用小说的手法。艺术形式本身无谓好坏,全在乎作者的匠心运用。同样是运用诗歌的形式,运用的好则有李白的千古绝唱,运用得不好也有乾隆御诗的贻笑大方。

知音难遇除了“文情难鉴”的客观因素外,更有人们在批评活动中“贵古贱今”“祟己抑人”“信伪迷真”和“知多偏好”等认识上和心理上的主观偏向。

就批评者的主观态度而言有三种,即:“贵古贱今”、“崇已抑人”和“信伪迷真”。汉代的桓谭、王充以及魏晋的曹丕、葛洪都曾批评过“贵古贱今”的习尚,曹丕又指出过人们“谙于自见,谓己为贤”即“祟己抑人”的毛病。刘勰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学批评中存在的又一误差,即“信伪迷真”。刘勰对文学现象的复杂性给批评带来的困难有着充分的认识。在列举了典籍所载的人们在分辨麟与麋、凤与雉、珠玉与砾石时出现的差错之后,他指出:这些器物的特征如此分明,人们尚且分不清,搞出这么大的误差,那么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无疑就更困难了。除了上述三方面批评者主观认识上的原因之外,刘勰还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不公正批评的潜在心理因素,那就是人们性格、兴趣不同,在文学批评时会各有偏好。《知音》篇指出: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交错,十分复杂而多样化,批评者又认识有限且各有偏爱,如此一来拿自己的片面理解去批评多种多样的文章,实在是很难做到恰如其分啊。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辞义篇》中说过:“近人之情,爱同憎异。”[3]刘勰所论是对葛洪这一思想的发展。他在这里指出了批评主体审美趣味的个别性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发展并深化了前人关于知音之难的论述。刘勰在肯定文学作品具有客观规定性的前提下,强调了批评主体的主观因素所造成的影响。这一分析尽管简略,但却相当深刻而中肯。

2.2论文学批评的正确原则与方法

刘勰为了救治文学批评活动中批评主体的种种偏向,指出了克服文学批评中主观偏向应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批评者对批评客体有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即“圆照”;二是要求批评者端正批评的态度,即“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这两方面要求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即“博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才能克服批评中的主观偏向和盲目性,做到像用秤秤东西一样公平地评论文章,像用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晰地全面分析文章,达到“评理若衙,照辞如镜”的境界。

为了给达到“知音”的境界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刘勰进一步提出了“六观”的方法,即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六观”不是对批评标准和审美理想的表述,而是“沿波讨源”、“批文入情”时需要观察的六个方面。

“位体”是指和文章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相适应的文章的体裁,包括确定体裁和文章的基本体制风格,也就是《定势》篇中所谓“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置辞”是指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运用语言的技巧,在刘勰的《熔裁》《章句》《丽辞》《炼字》等篇中都有详细的论述。“通变”是指作者对前人写作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奇正”是指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否得当。《辨骚》篇曰:“酌奇而不失其贞”,“贞”即正。文章的表达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此为正。采用的词句追求新意,此为奇。当时文人一味追求奇的效果,往往行文颠三倒四,“上字而抑下”,刘勰对此是持批评之态度。“事义”是指文章为了说明问题而引用的事例是否恰当。“宫商”是指作品语言的韵律性,如声调、押韵、节奏等,《声律》篇具体论述了这方面的标准。这“六观”尽管不能与作品内容截然分开,但基本上是从艺术形式角度着眼的。之所以如此,正如刘勰所言:创作过程是先情后文的,批评过程则先文而后情,是创作过程的逆向运动。要“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自然要先从“观文”入手。《知音》篇重点在探讨“将阅文情”之前,如何确定作品在“文”的方面是否合格,所以要先进行“六观”。

“六观”之后,还要根据《宗经》篇中提出的“六义”来对作品进行全面衡量,这才完成了文学批评的任务,所以不能根据“六观”说就判定刘勰的批评论忽视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刘勰的“沿波讨源”还道出了文学批评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则,即我们今天所讲要立足于作品实际去探求作者的本意。这个提法,有助于避免批评者据己主观之意去推导作者之志的弊病,是非常科学和恰当的。

2.3论文学批评的目的——“深识鉴奥”

刘勰在谈到通常的“深废浅售”、曲高和寡的现象之后,提出了“见奥唯知音耳”的见解。作者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心声诉诸纸端,以期后人能够由纸端文字洞悉作者之内心,这一逆创作过程非知音不能为。知音通过文字体察作者内心,并与之相融合,如此才算读懂了作品,作者的创作心血才算没有白费。刘勰的感慨虽然是就屈原的感慨引申而来的,但却体现了文学批评的一个普遍现象。优秀的作品无人问津,肤浅的作品却受到人们的追捧。优秀的有价值的作品,因为超越世俗和大众,必然表现的思想深刻、意境幽远,难为世人所理解;粗俗的作品,因为迎合大众而肤浅,所以也易于被世人所接受。如此必然造成深废而浅售。所以,文学批评应“玩绎方美”,就是要从容玩味,慢慢揣摩,而不能强求硬索,应该以发掘形象的深厚底蕴为目的,而不能满足于作人云亦云的表面文章。

读者若通过鉴赏,体察到作品深邃奥妙的意蕴时,就会“欢然内怿”,如沐春风,获得巨大的喜悦和快感。而这也正是文学鉴赏与批评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是:以“博观”为基础,取“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从“六观”入手,循“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途径,最终达到“深识鉴奥”的目的。这样,尽管刘勰在本篇一开头发出了“知音其难哉”的慨叹,但他后来的论述却清楚地告诉人们,文学批评若能遵循他所提出的原则去进行,则何患“成篇之足深”,“照理则理无不达”,成为“知音”也并非难事。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717.

[2]钱志熙.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5.

[3]褚玉龙.论魏晋玄学对《文心雕龙》艺术辩证法的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4-16.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Bosom Friend” in Wen Hsin Diao Long

BAI Li-Ji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angquan Teachers College,Yangquan045200,Shanxi,China)

“Bosom Friend”in Wen Hsin Diao Long is a great literary work.The author Liu Xie thinks it’s difficult to meet a bosom friend,which is caused by both subjective reasons of critics and some objective ones.Objectively,literary criticism has complexity and lacks in objective standards.Subjectively,critics tend to have the understanding of skills and personal preference on deviation.In order to avoid the devi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Liu Xie puts critics should have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a lot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pecifically,critics need to review articles from six dimensions.Only in this way,may the critics become the “bosom friend” of the author.

Wen Hsin Diao Long; bosom friend;“six dimensions”

2016-01-14

2016-06-02

白丽江(1982—),女,山西平定人,山西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助讲;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I06

A

2096-2371(2016)03-0082-03

猜你喜欢
刘勰知音文学批评
知音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刘勰《文心雕龙》论“三曹”诗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山水知音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兼论其辨体观的开创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