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影响

2016-03-15 11:11谢燕
湖北体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素质精神体育

谢燕

高职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的影响

谢燕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考虑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要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及审美素养等交融于体育教育全过程,让学校体育教育在健体之美的同时,立人格之基。要做到这一点,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识人的素质结构及相互关系和作用、体育教育对其结构的影响作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高职体育教育;精神素质;培养;影响

学生长跑死亡事件、学生军训晕倒、学生肥胖及近视“时尚”等现状,令家长及社会各界担忧。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2〕53号文件)《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司局函件教体艺司函〔2013〕13号文件关于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上报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强调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持续下滑的严重事实[1]。可见,多年来,国家对体育教育改革在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宣传与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社会、学校也加大了投入,但从现实看,学校体育教育的效率与投入、社会的高度关注之间不成正比。

本文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关注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在理论上,既要从体育教育方向去理解精神素质的内涵,又要从精神素质的角度去探究体育教育发展途径及方法。这不仅能加深、加强对精神素质的理论认识,而且从提高学生精神素质的角度出发为体育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并指明发展方向,厘清体育教育技艺与体育教育精神之间的关联,以不致“顾此失彼”、“厚此薄彼”。当前,在体育教学中,人们拥有实践热情即体质培养的技能提高热情的普遍性经常与拥有体育精神能力的普遍性不太一致。将内涵深刻的体育教育简化为体育技艺训练,轻视或简化了体育精神之养成。

1 素质的概念及结构

1.1素质的概念

素质这一术语在教育领域广泛使用,认为它是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身心结构的要素、特征或属性。素质的形成是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加工、塑造,是社会文化素质在身心结构的积淀,并呈现于独特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模式。教育是有目的地运用文化手段促进人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

1.2素质的结构分析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素质,然而,培养人的什么素质是实施教育前需要明确的,这就涉及到了对素质结构的讨论。将素质视为一个系统,它由不同的内容或者说因素组成,在人的活动中不同的素质因素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面对这宽泛的因素,将其中某些具有相似属性的因素进行归类划分,以便清晰的把握素质的基本结构,这也就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所需要明确的重要部分。

素质的结构可分为:内层次的精神素质、中间层次的能力素质、外层次的行为素质,虽然他们有各自的作用,但他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状态等精神素质范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的活动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及对人类本身等对象的理论知识、方法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所养育的技术、技能形成了能力素质,能力素质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提供了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不仅促使人们具备的精神素质更为有效的在行动中体现,而且指导人们的实践行为,决定了行为效率的高低。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行为能力、行为倾向的表达等就是人的行为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实践能力,受着精神素质及能力素质的影响。我们常见使用“素质”对某人行为进行评价,这体现的往往是行为素质,是素质的一部分,然而此行为还必然受精神素质及能力素质的影响。在人的各层次素质中,精神素质是素质中的核心部分,对人的行为具有最深刻的影响,支配着人们的思维及行动。

2 精神素质的内涵

精神素质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形成,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起导向、规范、调节作用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因素。精神素质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形成及发展,通过外在的行为素质得以体现,精神素质虽然不是人类直接的求生存、求发展所具备的能力,但对人们生存与发展的质量与潜力又有着重要的影响。精神素质对于个体来说是生存与发展的“魂”,决定了个体高尚或卑劣,勇敢或怯懦,善良或邪恶,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机制。众多个体精神素质的高低还决定了社会是否和谐,是否能健康有效地发展,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即使有再多的理论知识或者物质财富,人生也毫无价值及意义;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其成员不具备良好的精神素质,即使在经济、科技上有再大的成就,也将迷失社会发展的正确目标,丧失良好的社会秩序,甚至可能会造成对社会的破坏,更谈不上社会的有效发展。

3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社会各部门都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能培养素质出众的人才,不仅对专业知识、外语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有高要求,而且对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道德品质、诚信意识等方面的精神素质提出了更高的希望。体育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必要对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做出积极努力。

3.1体育教育对学生精神素质培养是其本身的需要

多年来,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其课程大纲、教材及场地器材建设不断改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提高;体育科学研究深入发展,体育课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如必修课、选修课、选项课,有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实行了俱乐部形式等等。这些说明我国高职体育教育是在向前发展的,但由于受教育实践主义思想的影响,将内涵丰富的体育教学减化为训练与操作,减化为脱离主体智慧与精神的纯粹的技术技能、动作标准。在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体育教育挖掘了人的生物潜能,实现了体育技术的获得与体质的强化之目的,其后果是使得体育教育与学生积极的体育生活和体育精神提升毫无关系。使学生沉迷在体育技术之中,导致学生把动作获得效果、把有用、成功当成学习的根本标本。这种体育教育的“无思”,导致了体育之精神的“白痴”。

在体育教育中对学生的精神素质培养,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审美素养等等交融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培养高尚道德品质、正确的判断意识、健康的心理等等,并能支配、调节外在行动的精神素质,这是当今体育教育改革之重,是有效革除体育教育实践主义思维弊端之迫切需要[2]。

3.2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是提高其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素质决定着国家发展的潜力。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世界性的话题,美国不少大学提出“一切为素质而教”,日本则把学生的素质培养看作他们国家通向21世纪的道路。

整体素质包括:精神素质(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能力素质(分析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决策能力等智力因素)和行为素质(行为能力、实践能力,是实践过程中精神素质与能力素质的体现)。体育教育的精神素质培养,是要求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参与过程感受体育特有的精神力量,体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的交流、规则的遵守、竞争的激烈、合作的愉快等等,从而通过实践内化学习养成良好的精神素质。

3.3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是体育教育价值体系的最高境界

体育教育价值的根本在于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需求,其内在价值在于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外在价值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体育的这种教育价值是体育本质的体现。体育教育多数是直接经验的体验过程,其丰富的室外活动具备许多情景教学的过程,教育诸多环节有着对社会生活的模拟,通过这种教学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去感受体育的微妙及其精神的体验,使得良好的精神真实深刻而又触手可及。精神的体验与培养是体育教育的灵魂,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并磨练陶冶人、塑造人。

目前,体育教育价值体系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体育教育价值体系,不仅注重整体价值,而且重视个人价值,即在社会发展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只有当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秩序之中时,个体的发展才能充分独立自主,而社会整体也会处于生机盎然的状态。而此时,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己经不远了。而这恰恰就是本文所要构建的科学价值体系。

4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的基本措施

4.1提高体育教师的精神素养

教师自身的精神素养对培养学生精神素质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体育教师要成功的实现体育教育的精神素质培养的目标,须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4.1.1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教育功能与价值的追求、理解和认识及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是非判断标准。体育教师不仅是掌握教学技艺的“技术员”,还应具备健康科学、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具有洞见的“思想者”。教育实践主义的体育教育仅仅是对身体的训练与操作,它不是构成体育教育知识的全部。全面的体育教育包括启迪智慧、发现本质、激发精神。它要求通过体育锻炼、比赛让学生体验到团结、竞争、规则、公平、拼搏等等规范与精神。因此体育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全面体育教育观,不要被体育技术、标准、流程与工具所束缚,滞枯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压抑了学生的思想[4]。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精神素质之目标。

4.1.2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知识面

体育教育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及技术技能,是一种专业学科知识,是指向未来职业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学科性专业性与指向性。它要求体育教育者用工具理性与行为主义观点来解释与处理教学与学生的行为。这种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必须具备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逻辑学等方面知识,还要加强历史、文学、美学等知识的修养。这就是说体育教师的教育知识应由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相关联的知识组成。理论知识是基础性的,它是关于教育本质与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它培养学生的理性与智慧,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教育者必须首先自己具备这种知识。实践知识是体育教育中的技术性知识,具有行动性和客观性,以训练与操作为知识形式,其核心是解决具体操作问题,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技术效果之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确立,就能使体育教育者具备“技术员”与“思想者”之综合能力。这里讲的相关联的知识是指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知识,它告诉一个教育者怎样把教育理论用于实践,怎样在教育实践中抽象归纳出一般教育规律,即观念—技能—观念—拓展之教育思想、文化与方法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一个体育教育者只有具备以上诸方面的知识能力才不致于落入照搬书本、拿来就用、没有创造性的“教书匠”之境地,才有可能奔向具有个性教育思想,有创新发展的“教育家”方向。

4.1.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教师尊重、对学生尊重的教育观念。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和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兴趣爱好等,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注重发展性评价。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实践主义将实践上升为超越实践主体意识,将学生作为接受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技术、技能的工具,忽视学生主体精神之需求,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基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学生既是受体、更是主体,学科赋予学生的学习任务只能由教育对象自己来完成,老师不可能包替。以人为本观念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其不但能够加强学生自我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发展空间有效拓展,从而实现我国体育教学目的。

4.2营造适宜精神素质发展的育人环境

人的素质发展依赖于遗传、环境、教育三大因素,其中优良的环境起着“催化”的作用,对人的素质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的展开是借助于特殊的、针对性创设的校园环境,这对学生素质发展是积极的、有效的。一个人被投入特定的环境,就会成为特定的环境人。学校的育人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部分。对于软环境,除了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重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气氛外,学校在校园景点可以设置一些体育名人的塑像、名言;可以将大小体育盛会图片张贴于校园,按照精神素质培养的要求及规律加以精心设计构造,将具有物质性的存在物赋予其生命的灵性及美感,使学生的精神生活感受到美的升华。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体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可以举办体育名人的经历、体育学术讲座等,充分展示体育名人的精神素质、揭示体育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

4.3开发体育课程对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

体育课程实践性比较强,强调学生在练习中学习,重视直接体验,这对学生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养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体育课程不仅要为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而且要形成体育之美,立人格之基的教学文化,推行自主、合作、问题探究,评价程序性课堂,把体育运动之精华如合作、拼搏、守则、规范、公平、探究等素养渗透进去,这既是教学课堂的要求,又是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需要。

5 小结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要考虑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要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志品质及审美素养等交融于体育教育全过程,让学校体育教育在健体之美的同时,立人格之基。要做到这一点,需提高体育教师的精神素养(包括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价值观、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博的知识面、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等);营造高职体育教育中适宜精神素质发展的育人环境;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学生精神素质的培养。总之,需从理论上实践上认识人的素质结构及相互关系和作用、体育教育对其结构的影响作用、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精神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 93/20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2]冯胜刚.对“文化”和“体育文化”定义的求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马静.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Influ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Quality

XIE Yan

Vocational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must first consider the spiritual needs of the students,and put the right values,morality,patriotism,collectivism,and aesthetic qualities blen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t the same time with fitness beauty establishment.In order to do this,peopl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structur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mutual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basic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fluence on human quality,physical educa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quality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spiritual quality;vocational training;effect

G807.4

A

1003-983X(2016)09-0836-03

2016-06-24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金项目(2015JPP03)

谢燕(1968-),女,湖北监利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部,湖北武汉430070 PhysicalEducationDepartment,HubeiWaterResource Technical College,Wuhan Hubei,430070

猜你喜欢
素质精神体育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拿出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