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质疑一则
——赤壁之战前刘备退守地点考论

2016-03-15 14:18常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陈寿江夏三国志

常浩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三国志》质疑一则
——赤壁之战前刘备退守地点考论

常浩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三国志》文笔简洁、考据审慎的治史态度,为后人称道。但是,由于其行文过于简略之故,也造成了部分史实含混不清,记载存疑等情况。关于赤壁之战前刘备的退守地点,《志》的记载是夏口,而裴松之所引《江表传》的记载则是樊口。结合相关史料,通过从夏口与樊口的地理位置、两者对于曹操南征的战略意义、曹操南征真实目的的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刘备的退守地点很可能并非江夏的夏口,而是鄂县的樊口。

《三国志》;刘备;赤壁之战;夏口;樊口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曹操南征的失利致使天下局势遂趋于三分。然而《三国志》(以下简称《志》)关于此次战役的记载却着墨不多,且存在些许疑点,其中之一便是刘备自新野败于曹操之后的去向。陈寿的说法是刘备退守于江夏郡的夏口,而裴松之所引虞溥的《江表传》说法却是刘备退守鄂县樊口,普遍的观点是以《志》为是,原因是《江表传》旳记述多有错漏,且多美吴人之辞,不足为据。然而笔者却认为在此事旳记述上,《志》存在更多矛盾。

首先看夏口说。关于刘备退守夏口的记载,《志》共有八处:

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1]30

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1]214

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1]878

先主至于夏口。[1]915

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1]940

备进驻夏口,使诸葛亮诣权。[1]1117

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1]1269

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1]1262

如此看来,刘备退守夏口的说法似乎不可置疑。但仔细分析后,并不尽然。首先从夏口的地理位置着手。《水经注》云:

夏水本江之别出,自江陵县东南,又东过华容县南,又东至江夏云杜县入于沔,谓之暑口。自暑口下沔水,通兼夏名,而南至鲁山下,会于江,谓之夏。[2]754

《读史方舆纪要》云:

汉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夏口实在江北。[3]3511

因此位于江北的夏口与江陵相距不远,之间又并无江水阻隔,具备发起陆战的条件。换言之,刘琮既然举众投降,曹操已得荆州,又“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1]1261,且陈寿反复指出曹操南征之目的主要在刘备,则其完全可以用精锐陆军乘胜追击位于江北的刘备,而并非费时训练水军,等待刘备整顿兵马。此时刘备立足未稳,兵匮将乏,几乎一战可擒。而《吴书·周瑜传》云:“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1]1261《魏书·武帝纪》云:“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1]30由此可知,曹操入自九月驻荆州到十二月征刘备,期间并没有攻打刘备的举动。此固然可解释为曹操初入荆州,需安定军心民心,而非急于拿下刘备。还有观点认为曹操拿下荆州之后志得意满,进兵稍缓,那么曹操此前已得荆州,却“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1]878就显得不太合理。况且诸葛亮言于刘备:“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1]915又说明战事紧迫,大军压境,可见曹操确有速战剿灭刘备之意。再者,江夏及其辖下夏口的战略地位,曹操不会不知晓。夏口为荆、扬二州战略要地,既是江汉平原顺流东出的大门,又是东南扬州溯江西攻必夺之要塞。司马懿提及灭吴之策时曾说:“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4]6熟于用兵的曹操将其视若无物,坐观近在咫尺的刘备三月有余联络东吴,实在难以想象。且赤壁位于江南,意在刘备的曹操直奔柴桑而舍刘备所在的夏口不顾,可谓南辕北辙。另一方面,如果说陈寿关于曹操南征目的的说法有误,即曹操主要是扫平东吴而非征刘备,虽可解释“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1]30以及在荆州大练水军的意图,但宁愿放单独弃击败刘备的最佳时期而等待孙刘结成联盟,实为不明。因此,可以猜测,刘备当时退守之地很可能不在江北夏口,曹操并不具备一鼓作气将其击败的条件,征讨刘备有训练水军的必要。

其次再分析裴松之引注的《江表传》的樊口说。《江表传》曰:“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又曰:“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1]879习凿齿撰《襄阳耆旧记》更言明刘琦的去向:“琦遂奔于江南。”[5]74《志》认为退守之地是江夏之夏口,而《江表传》却认为是鄂县之樊口。关于鄂县樊口的地理位置,《读史方舆纪要》云:“樊港在樊山西南麓。寒溪之水,注为樊溪,亦曰袁溪,北注大江,谓之樊口。”[3]3529樊口位于长江以南,在今湖北鄂城附近。孙权在征黄祖的过程中,逐渐将江夏郡位于江南的区域纳入自身范围,此时的樊口属于孙权辖区。此一说相当于否定了“公自江陵征备”的说法,因为刘备如果退守樊口,相当于毫无领地,投靠东吴,因此曹操只能是征吴,而非征备。《吴书·鲁肃传》云:“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来欲收地邪?’”[1]1272所谓“无一块壤”,即说明刘备当时已是无立足之地,这与刘备退守夏口之说存在矛盾。江夏为公子刘琦所有,刘备以弟承刘表之业,无疑应是江夏的实际控制者,赤壁之战后,大本营位于夏口的刘备不应“无一块壤”,也就是说,刘备退守的地点很可能不是夏口。又夏口位于江北,而樊口位于江南,与江陵有一江之隔,刘备如果退守于此,则曹操要想过江,必须大练水军,既为灭备,也为伐吴,费时三月也在情理之中。

其二,关于曹操此次用兵的目的,普遍的观点是吞并江南,而陈寿却坚称是征刘备,夏口说似乎就是为佐证这一观点。但另一方面,《志》在自身的记载中亦出现矛盾。《魏书·武帝纪》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又云:“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1]31陈寿《进<诸葛亮集>表》亦云:“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毫无疑问,这些记载说明赤壁之战的主角是曹操和刘备。《进<诸葛亮集>表》更直言孙权为刘备折服,欣然助备。然而《魏书·程昱传》却有另一种说法:“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1]428-429何谓“权必资之以御我”,如果说刘备为赤壁之战孙刘一方的统帅,那么当作“备资权”,而非“权资备”,此处有东吴为赤壁之战主力之意,而刘备退守樊口,依附孙权更符合这一情况。

其三,《魏书·程昱传》云:“太祖征荆州,刘备奔吴。”[1]428此一说亦存在问题。既然刘备退守之地为夏口而非樊口,则不应有奔吴一说。因为夏口乃刘琦所在之处,而并非孙权治下,但如果刘备退守之处为鄂县樊口,这一说法便成立了。且《魏书·武帝纪》云:“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1]30而《吴书·周瑜传》云:“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1]1262虽是一字之差,但“举众降”仅能说明刘琮举辖区内之众投降曹操,此可以不包括江夏,也与刘备奔夏口不冲突,而“举州降”则说明江夏郡也投降了曹军,据《襄阳耆旧记》云:“会王师已临其郊,琮举州请罪,琦遂奔于江南。”[5]74可见刘备连同刘琦在赤壁之战前可能已经共同退至吴地,即鄂县樊口,江夏的江北地区已属曹操。《吴书·程普传》云:“(程普)破曹公於乌林……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1]1283-1284赤壁之战后,程普为江夏太守,而其治所在沙羡。沙羡位于夏口以西,将夏口包括在内,而刘备此时的主要兵力集中在荆南四郡,并无理由拥有夏口的实际控制权,且赤壁之战后刘备是如何突然丢失重兵把守之夏口,《志》并无记载。又《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1]879可见赤壁之战后的刘备本应退回驻有重兵的夏口,而非别立营于油江口。因此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即刘备赤壁之战前后都不曾拥有夏口,而是与刘琦撤退至吴的樊口,暂时依附于孙权。江表传载有曹操书予孙权的一封信,信中言道:“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1]1262陈寿在此处未言该信有刻意为之之嫌。若刘备果真屯兵夏口,借兵于东吴,则相当于扼守了汉、江的要隘之所在,而曹操并未占据夏口,不得言“会猎于吴”。因此,《志》很可能为了回避这一矛盾而故意不载这封信。正因刘备退守樊口,才有了周瑜分南岸予刘备,而刘备驻兵油江口后,攻伐荆南四郡之事。由此赤壁之后出现了三分荆州的情况,即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江夏、桂阳、长沙归孙权,南阳、襄阳、南乡归曹操。

其四,《志》言孙权遣周瑜助刘备破曹,如若刘备军在夏口,则周瑜当奔夏口为是。《吴书·周瑜传》云:“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1]1262然而本应兵马进住江北的周瑜却在位于江南的战略要冲陆口上游三公里处的赤壁矶与曹军相遇,“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1]1262如果周瑜如《志》所云驻军夏口,则不得在南岸,而曹操若并未南渡,则“次北”又无从谈起,而且赤壁之战中也没有位于江北的刘备配合吴军夹击曹操的记录,孙刘联军的作战路线均位于江南。因此《志》的问题出在刘备可能并未退守夏口,而是在位于江南的樊口,樊口位于赤壁之东部,周瑜之军溯江而上,与顺流而下的曹兵相遇也在情理之中。关于这一矛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未采用陈寿的说法,而采用了《江表传》之说:“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6]1875刘备在樊口,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船,驰往白备,备遣人尉劳之。”[6]2123

言至此,有必要分析一向以严谨审慎著称的陈寿却在赤壁之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上矛盾重重的原因。首先看陈寿所处的时代,陈寿身为晋人,而晋承魏祚,因此奉魏为正统。而魏灭蜀前,陈寿又在蜀国为官,对故国的情感也使其难免有溢美之词。唯有吴国,陈寿采取不褒不贬而又略有压制旳记述手法。赤壁之战便是一例,陈寿通篇的记述都在强调曹操的目的在刘备而非孙权,刘备是赤壁之战的主角,而东吴所起的作用只是助备破曹。如:“公自江陵征备”[1]30,“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1]31,而孙权一方的作用仅为:“(孙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1]915,“(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1]953。如此一来,陈寿就必须强调刘备退守之地为夏口,因为夏口属刘琦,刘备以叔辅侄,扼守江北,借兵于孙权,这属于曹刘之间的战争。而如果像《江表传》中所载,刘备从鲁肃计,退守江南樊口,那就相当于刘备暂时栖身于孙权,战争的主体即为曹操和孙权,这种遁逃到孙权地盘寻求保护的行动有损刘备之形象。因此,陈寿通过多次提到刘备在夏口这一事实,论证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中的主导性,同时隐去了赤壁之战后孙刘与曹操发生南郡之战的事实,只说:“(赤壁之战后)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1]31,就是要忽略刘备借南郡为本,夺取荆南四郡的事实。其次,曹操在赤壁战败后,亦不愿承认自己败于二十几岁的孙权及三十多岁的周瑜,更不提“会猎于吴”之事,而选择将败因归于刘备:“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1]1265,“……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1]31且不论《志》关于曹操言语旳记述是否真实,但无疑败于世之枭雄刘备要比败于江东孙权稍显体面。而刘备退守之处直接影响着这些逻辑的正确性。

对于《江表传》,孙盛评曰:“《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1]879然通过以上的分析,《志》亦存对于魏、蜀的诸多溢美之词,甚至选择以前后矛盾的记载来达成目的。相反,虞溥的《江表传》关于此事的记载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因此,刘备在赤壁之战前退守的地点很可能为鄂县樊口,抑或如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7]中所言,刘备先退往夏口,在鲁肃建议之下又退往樊口,而并非如《志》记载,自始至终处于夏口。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郦道元.水经注校正[M].陈桥驿,校正.北京:中华书局,2007.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习凿齿.襄阳耆旧记校注[M].武汉:荆楚书社,1986.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Query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A Study of LIUBei’s Fallback Position

CHANG Hao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is characteristic of briefness and cautiousness,which is praised by the descendants.However,it is the briefness that leads to some vague historical facts and records. As for Liu Bei’s fallback position before the Battle of Red Cliff,it is Xiakou in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but Fankou in Jiangbiao Zhuan which is cited by Pei Songzhi.Based on some historical materials,it analyzed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Xiakou and Fankou,Xiakou and Fankou’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to Cao Cao,and the real purpose of Cao Cao’s conquest of the south.It holds that Liu Bei’s fall back position is Fankou in E County probably,instead of Xiakou.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Liu Bei;The Battle of Red Cliff;Xiakou;Fankou

K236

A

2095-4476(2016)12-0012-03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6-08-25;

2016-10-11

常浩(1992—),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陈寿江夏三国志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1年总目次
陈寿不惧强权
大话三国志
给你一个橙子好不好?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青春经不起狂轰滥炸
一起撑伞吧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