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2016-03-16 21:41蒋家超王立章杨德军王丽萍丁毅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固体废物创新型人才改革

蒋家超+王立章+杨德军+王丽萍+丁毅

摘要:高校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分析了高校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改革探索,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高校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固体废物;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015-02

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是大学环境工程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1],课程内容是环境工程本科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面对当前我国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市场需求及固体废物(简称“固废”)处理处置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改革固废课堂教学以促进环境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是指具有创新精神或创新思想,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包括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2]。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和方式之一,科学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宽泛的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促使学生人格(求知欲、团队合作意识、意志力、责任感)和能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涉及学生、教师、教材、多媒体、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科学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材及师资,并结合具体课程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二、固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水、气、渣是传统环境工程“三废”,但与水、气相比,很多高校对渣(即固废)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表现在固废课程学时偏少,常被列为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习少,课程设计缺乏等。这主要是由固体废物自身特点致使其污染最晚引起重视而造成的,但显然已无法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固废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相适应。高校对固废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会导致学生对固废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影响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模式陈旧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以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作为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3],这种模式往往非常重视教师如何去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基本源于传统模式,在高校固废课堂教学中也常采用这种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旁观者和被动接受者,这种模式容易使学生厌学,课堂教学效果较差,更谈不上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及理念影响,固废课堂教学多采用讲授法,其优点是可以快速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缺点是容易在讲授过程中无限制地占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此外,固废课程知识点多,学科内容相互交叉,单纯的讲授法不仅容易导致学生听课时劳累并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由于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客观上也影响到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考核方式简单

与水、气课程相比,固废课程改革相对迟缓,在课程考核方面仍然比较简单,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往往较大,考试内容多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翻版,题型以名词解释、概念题、问答题等为主,学生无需太多理解,在考试前突击背诵就能通过考试,甚至还能考出高分。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固废知识点掌握情况,而且也不能科学地检验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三、固废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一)重视固废课程

固体废物的污染、资源双重特性决定了国家对其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应提高固废课程的重视程度,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地固废高级人才。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课程学时数,列为必修课程,增强固废教研师资力量,增加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此外在固废课堂教学方面,任课教师应转变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认真备课、授课,注重教材选取及内容更新,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为环境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和氛围。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自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以来,迄今已提出二十多种教学模式。科学设计教学模式就是指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课程特点,选择或设计出能够达到课程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固废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而繁杂,学科交叉内容多且枯燥,系统性、理论性不如水和大气课程等特点,有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4]。这种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多媒体、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用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基于固废课程具体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支架式教学源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架,通过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知识(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例如,在学习有机固废厌氧消化时,首先告诉学生这与水控课程中已学习的厌氧消化原理相同只是原料不同,这就为学生学习搭了“脚手架”,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掌握有机固废厌氧消化相关知识。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事件或问题的提出称为“抛锚”,一旦确定则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例如,在学习固体废物焚烧时,首选播放一段广东番禹垃圾焚烧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新闻,引导学生思考:为何附近市民不同意建焚烧厂,他们的担心是什么?为何政府提倡垃圾焚烧处理?垃圾焚烧有何优缺点?如何解决或避免这种群发性事件?通过抛锚,明确了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焚烧知识的讲解,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随机进入教学是指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某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使学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对于固废“资源化”这一概念,在绪论,固废预处理(破碎、筛分、压缩等),固废生物处理(堆肥、厌氧消化),固废热处理(焚烧、热解),固废最终处置,固废资源化等章节均有讲述,从而使学生从国家政策、技术手段、处理对象等不同角度对“资源化”概念进行全面理解和把握。

需要指出,在固废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时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思考、探索以及协作、讨论交流的时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仅让学生真正构建了知识意义,也促使学生在人格和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了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固废课程考核应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要求内容的灵活掌握程度,同时还应避免“一考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为此,我们专门修订大纲将固废课程平时成绩从20%提高到40%,平时成绩的评定由单纯考察课堂出勤改进为课堂讨论、作业(3-5次)、课程小论文(1次)、出勤(抽查5次)4部分有机结合,并各占最终成绩的10%;将期末考试成绩从80%降至60%,考试题型改进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包含论述题)、计算题5种类型,大幅度减少“死记硬背”类考题,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及创新性运用。考核方式在课程第一次上课时即对学生公布,以便让学生提高认识,平时上课时积极热情,主动思考,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小结

面对当前我国资源、环境双重压力,固废处置与资源化技术迅速发展,高校应切实重视固废课程改革,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地固废人才。通过科学设计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方式等措施,明显提高了固废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人格、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环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J].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5,(7):23-26.

[2]何卫红,李同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80-82.

[3]申亚丽,申俊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3,31(2):19-21.

[4]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猜你喜欢
固体废物创新型人才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探索
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探析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