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材观

2016-03-16 13:15龙家林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

龙家林

摘 要: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有关学者对语文教学的性质一直争论不休,持工具论”者与持“人文论”者一直都各持己见,对于彼此的观点都莫衷一是。为了契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和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关从事教材编订的工作人员提出语文课程编写的新理念,拓展了语文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新世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28-01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由此可见教材也是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现目前许多教师并没有真确的认识教材,也没有养成良好的教材观,“工具性”思想左右了教师对教材人文性的探索,而“人文性”思维又导致教师没有将基础知识落到实处,这样的矛盾实质是可以得到辩证统一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正确的教材观,因此将自身的视野拘泥于一点,没有全面的评判教材的优缺点,从而扬长避短。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将重点阐释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材观。

一、对当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

语文学界对语文教材性质的界定一直存在较强的争议,其中最让人关注的两个论点即是“工具论”和“人文论”。笔者认为这两个论点都不无道理,首先从工具的角度,语文教学甚至语文教材都具有一般的工具,获得使用理解文字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这的确是语文工具性的直观体现。但是我们不可置否的是,语文教材也是人文知识至关重要的载体,是人们人文理念的启蒙读物,所以从这点看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也是经得起推敲的。然而工具论的胜利导致高中语文老教材过度强调,语文教材的工具化职能,重点放在了字词、句读、修辞等基础性及技能性问题上,鲜有人文关怀,使得老教材如同鸡肋一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这样对语文教材职能的偏颇认知,导致了教学内容编排的趋同,而千篇一律的文章及课后习题,致使学生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也使得语文教材越发失去“人心”。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学生在青少年时期,失去与明智的脑力引导着深入交流的契机,那么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无法再学会真正的思考。从教材的本质讲,其启蒙意义就如同引导者一般,换言之,编辑好的教材可以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智力,保证教学顺利高效的进行,不仅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老板的教材不能达到这样要求,因此改变教材观念成为教学改革中不容忽视环节。

二、高中语文新的教材观

1、人文性认知的深化。在新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新教材的编订应该摒弃以往错误的认识,应该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就需要注重以下的问题:其一,在编订教材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审美情趣的建设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因此选文上一定要选取人文性较强的文章,要使人文情怀在学生的心中落地生根,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因此文学性作品,如沈从文、徐志摩、郭沫若等作家的文章入选教材,正是展现了我国课程改革中倾向于文化性的大趋势。其二,加重文学教学的分量,在编订好富有文学内涵的教材后,我们还应该注意教学实际的实效性,部分没有人文理念的教师,拿着人文气息浓厚的教材,同样可以生硬的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变得索然寡味,而具备人文意识的教师则可以高效的运用教材,为教材的人文性锦上添花。其三,增加古代作品的分量,古代文学是现目前汉文化的起源,树不可无根,人不可忘本。因此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是继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汉族伟大文明的必经之路。因此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中,编者极大的加重了古代作品的比例,这样的举措是值得鼓励发扬的。因为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虽然现在科技进步快速,但是汉文化中的礼仪教养却是我们不能因为科技进步而随意舍弃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可限量的,通过道德约束治理国家的成本也是最低的,因此在较次中编订古代文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的学生的道德修养,将有力于社会的发展。

2、对语文工具性认识的矫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大众的认知中,语文实质上就是作为一种辅助其他学科学习的工具,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的引导下,科学知识成为莘莘学子不懈追求的“真知”,而语文之类的人文知识便自然成为了一种“必要”但不受重视的工具。在语文考试中学生往往也是追求高分而已,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因此在这样的观念的作用下,我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社会怪相丛生,道德素质急速滑坡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语文职能的再次思考,从而也顺应时事的展开了语文课程改革。在这场改革中,编者极大的矫治了语文教材工具性的错误认知。放弃了以往注重题海战术的教学理念,淡化了技巧层面的反复训练。而着眼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也当做教学的重点。并且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材的课后训练中,加入了许多实践训练,这样的实践训练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并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将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不仅矫治了语文工具性错误认知,同时还纠正了被动学习的错误教学理念,全面落实了人文性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3、注重实践。在以往的的语文教材中,对技巧知识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古诗的课后练习一般是翻译古诗抑或是背诵古诗,这样即是对技巧和理论知识的过度推崇,从而忽视了实践性的意义。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鉴赏诗词,而不是按照参考书籍逐句翻译古诗词,同样也不是生硬的背诵,而是能够有效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一些创作。这就是教学实践性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充分的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真正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加入了许多课后实践训练,极大的提高了高中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编写的新理念立足与不同理念层面对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构建,及体现了新时代的科学理念同时也兼顾了人文性,是多种现代教育理论、新文化思想和课改经验智慧交叉融合的结晶,深入地探析和把握其思想要义,无疑有助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相文等主编.语文教材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3]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新课标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