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秀电影和小学语文的关系*

2016-03-16 01:23周向春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

周向春

(德清县秋山中心学校,浙江 德清 313200)

浅谈优秀电影和小学语文的关系*

周向春

(德清县秋山中心学校,浙江 德清 313200)

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指向,剖析优秀电影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从《新课标》基本观点出发,优秀电影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相契合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作为教学媒介的电影,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涵养,电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延伸,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优秀电影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优秀电影;小学语文;内在联系;语文涵养;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基础学科,既具有较强的工具应用性,也具有深邃的人文思想。小学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热爱母语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正确地知晓和应用祖国的文字语言,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都有所提高。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使得教育产生了变革,影响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优秀电影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变得声形色俱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得以提升。电影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是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列宁说过:“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优秀电影走进语文课堂,也走到了孩子们的心中,电影与小学语文教学变得密不可分。优秀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能有效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涵养。

一、优秀电影与《小学语文新课标》相契合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诸如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对一个人影响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新课标》(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清醒的目标认识、教学规则及教学方法。从《新课标》基本观点出发,笔者认为优秀电影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相契合的。作为教学媒介的电影,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学生很容易得到情感熏陶,进而产生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

首先,《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电影这个艺术载体,可以有效实现小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目的。同时,课堂上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通过电影为学生提供调动感官的教学内容,学生接受是“入情入境”地进入教师事先预设的教学情境,教学资源随之而生,此中情景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手、心归一,感官齐发,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学生拍手“悦容”。培养学生的语文涵养才是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其次,《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简单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做到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阅读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首先丰富细腻起来。例如,科幻与历险系列影片,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动、植物及科技系列纪录影还能唤起了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的激情,通过丰富语文学习的素材,对学生阅读说明文等文体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观看电影中很容易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与期许的。例如,励志题材电影,使学生们内心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不知不觉用“好学生、好孩子、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国人”等情感标准要求自己,而这些收获有时是老师谆谆教诲和家长反复要求所达不到的。

二、优秀电影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涵养

语文涵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语文涵养既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内隐性因素,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内在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作为教学媒介的电影,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涵养,电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延伸,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电影开启了语文涵养这扇辉煌大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动因,电影对此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电影的情节有趣、幽默,让人看得如痴如醉。电影中新的面孔,身临其境的场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学生的心灵变得兴致盎然,时而像鲜花绽放,时而像河水奔腾,时而又专心致志,兴趣浓厚地品尝这道精心准备的教学“佳肴”,无形中吸收了语文学习的营养素,细细咀嚼“佳肴”,品味语文味。如学生在观看了《ET外星人》、《天外来客》等一系列外星人电影后,引起了极大的兴趣。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生动新鲜,看后不断回味,新奇的镜头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妙趣横生。

(二)潜移默化的熏陶

语文课程对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具体表现为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植根于环境的土壤,语文涵养是土壤,电影便是养分。三辰影库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把世界上最好的影片献给孩子。”其中有36个系列,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600部影片,影片包含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文学名著、动植物的生动画面、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广阔天地,同时学生也从这些电影之中得到熏陶。例如,观看纪录电影《万里长城》《敦煌艺术》,学生们看了以后心潮澎湃,内心热情洋溢,而纪录电影《科学幻想》更是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好多学生观影后表达:“自己长大了要当一名发明家,要发明很多科学实用的东西。”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开阔了自身的胸襟和气度、使得眼光放得更为长远,默默明确自己未来的努力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我们语文教学中自觉的意识与行为培养做了相应的铺垫。

(三)升华审美情感

电影帮助了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升华。有一节语文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导语部分:“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在本单元的学习旅程中知道了执着追求的罗丹、勇敢的伽利略等故事,读完故事之后,我们被他们身上这种探索求知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之后结合课文给学生们观看《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学生们对片中的人物有了自己的见地。很多同学在观看中湿润了眼眶,他们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特别是影片到达高潮的音乐响起,学生的情感升华到新的高度,对所学课文主题思想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获得电影美的享受的同时,优秀电影秉承了语文寓教于乐、以情感人的宗旨,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涵养。

同时,电影是美的集大成者,包括优美的旋律,经典的对白,镜头的转换,色彩光电音等。影视作品中恰如其分的背景画面、背景音乐更好地烘托主题,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在学习完《小英雄雨来》课文后,笔者趁热打铁,给学生看了《小英雄雨来》和《闪闪的红星》两部电影。其中,电影《小英雄雨来》中对芦花的特写镜头,突出了芦花村的美,引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恨;《闪闪的红星》影片中,潘冬子的母亲被熊熊烈火包围在时,歌声四起,营造了悲壮而又豪迈的氛围,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可以说,教师把握好电影的形式特征,再结合语文加以点拨引导,可以产生较好的美育效果,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从而丰富、充实与升华内心的审美情感。

(四)丰富想象力

语文涵养的提高要求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授《惊弓之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由电影片断剪辑而成的“更羸‘射’鸟”片段后思考:“图中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根据静态的插图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认为:“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则认为:“大王在摸摸胡须, 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笔者又追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学生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维与讨论。借助电影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三、优秀电影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爱好,根据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求,把电影中有效的资源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用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作为教学资源的电影,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将从电影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的促进提高等方面,加以详述。

(一)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他们易于接受直观有趣的画面,电影正好见缝插针,为学生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画面提供了便利,使学生易于理解语言文字内容。事实证明,将优秀电影引入课堂,能简化教学手段,缩短教学时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如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中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对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句,从课堂表现中,笔者发现学生只能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无法深入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分量。瑞典教育心理学家斯迪芬纳克特思认为,“对照课本看电影,学习则会更生动、更直观。”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观看了老电影《火烧圆明园》。通过观影,学生亲眼目睹了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脸上的神情也是由开始的轻松转变为愤恨。从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精华”与“瑰宝”,而且“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的画面也在脑海中回荡。可见,阅读和理解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但有时老师苍白的教学语言,实在抵不过观看电影有声有色的画面后所产生的直观感受与理性感悟来得有价值。

(二)提高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语文文本是一种单媒体,而电影是一种超文本载体。爱因斯坦写给纽约罗里奇博物馆的信中说道,“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比用任何其他的方法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它能把学生只能靠想象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很大程度地弥补了学生的认知缺陷。笔者在《草船借箭》课文讲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同名电影,并欣赏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尾曲。特别是电影中人物的对白是影响学生语感的最直接形式,而电影中的解说词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与交流训练的好材料。本来是课堂上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模拟出来的人物的语言对话,现在听到影片的人物真实地讲出来,那种感觉仿佛是享受了一次美妙的“时空穿越”。学生们对课文中周瑜心胸狭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生性多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发出 “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当然,为了践行提升学生语文交流能力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电影当中的经典台词以及演员表达处理电影语言的独特方式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也喜欢去借鉴和模仿,以此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促进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无形中也提高了说话、朗读、演讲与沟通的综合水平。

(三)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么理解是途径,运用则是目的。电影中的精彩片段可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好比给学生准备好了做饭的米、建房的砖。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电影资源来创设写作情境,以此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在影片中找到思想的火花。例如,观看《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片段中“河水有涨有落,学是天天要上的。你是一个男娃,做啥事总得有个结果。”这句话是影片中石娃的爸爸讲的,他虽是一个平凡淳朴的农民,但他话语中却透露着一股韧劲: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迎难而上;生命不息,学习、奋斗就不止。笔者适时地抓住这个片段,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观影体会,事实证明,学生写作中表现出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正能量。可见,作文最离不开真情实感,真实、质朴的情感最容易打动人,利用影片中一个平凡的故事来感染学生,感染着他们学做真人,学写真事。

此外,电影中也有很多倒叙、插叙的方式值得借鉴,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蒙太奇”的电影手法,被成功运用到写作中,表现为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活画面或片段巧妙的“剪辑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不同于各部分相加之和的艺术效果。如《沉默的父爱》一文中就运用了“蒙太奇”,开头写了6岁时的场景,中间写了16岁时的场景,马上笔锋一转,回到了昨天的场景。这样的写作手法打破传统,别具一格。上述新颖的电影叙事手法,也为学生写作技巧提供了启发性的借鉴。

四、结 论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新的互动式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所取代,优秀电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日渐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带领学生观看电影时应做好观影前的指导,即在学生观看前,教师需要事先了解电影内容,以便在课前介绍电影拍摄的时代和人物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扫清观看障碍;或事先设置观影悬念,吸引学生观看;教师再于观影中进行教学点拨,在观看当中,看到精彩的或是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可进行适当的解释,以增强学生的对电影与课文的理解与体验;最后,必不可少的观后交流,将收尾工作做到位,相当于促进消化吸收,达到最后的教学巩固。

电影这一有声有色的屏幕小视界进入课堂,拓宽了语文这一“有语有文”的教学视野,使小学语文变得有声有色。电影不仅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更是对传统保守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它既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优秀电影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手段。总而言之,优秀电影对小学生语文涵养的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1]张君兰.电影与语文教学[J].教育革新,2007(7):39.

[2]张蓓蓓.跟随光影足迹走进语文乐园:小学语文课堂电影教学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4(10):36.

[3]吕瑛.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4]吕倩.让瞬间化作永恒:电影和语文课结合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1(8):211.

[5]吴少红.浅谈电影与语文课的优化整合[J].教育信息技术,2005(5):43-45.

[6]丘秀娜.浅谈电影与语文综合活动课的整合[J].教育信息技术,2004(9):47.

[7]刘二峰.架设电影与语文课的联姻鹊桥——浅谈语文学科与电影课整合的多效性[J].中小学电教,2007(14):54-55.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 Movies and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ZHOU Xiangchun

(Deqing Qiushan Zone Center School, Deqing 313200, China)

With the func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s the direction, this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the excellent film and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curriculum”, excellent film and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compatible. In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film as a teaching medium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hinese culture, so the film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extension of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excellent movies have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good movies;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relationship;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2016-09-02

周向春,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G424.1;H193

A

1009-1734(2016)11-0112-05

猜你喜欢
小学生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我是小学生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