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2016-03-16 06:53谢太平蒯正明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建设

谢太平,蒯正明

(1.铜陵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安徽 铜陵 244000;2.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

谢太平1,蒯正明2

(1.铜陵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安徽 铜陵 244000;2.温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大局。在微时代,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强化党委责任意识、优化师资队伍、构建网络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中具有阶级属性、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体系不受威胁和不存在危险的状态。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安全是其实质所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高校不受动摇,并经得住各种社会思潮侵蚀的一种状态和能力[1]24。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地位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智力支撑的重要智库,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状况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向问题,反映的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程度。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导是学校和教师,主体是青年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主体的特点

1.可塑性 高校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青年人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时,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因此,意识形态主体的思想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

2.示范性 大学生是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觉悟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示范,一种引领。学生群体思想敏锐,对社会思潮与现象易于感受,其意识形态安全觉悟对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

3.层次性 高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其学生来自各民族、各地区,具有多样的文化背景和家庭环境。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觉悟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多样化的特征。

4.影响力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状况直接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影响一代人、几代人甚至更多人的福祉。

5.关键期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学业发展、思想成熟和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形成的政治信仰、道德信念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发挥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地位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的基本指导理论,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是我们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进的根本保证。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事业,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不竭动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社会主义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3]44。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坚固长城,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尤为重大。

2.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仅是说教,而是以科学的态度和严实的方法总体谋划的篇章,以知行合一的方式让青年学生领略理论的魅力,感知制度的优越,增强道路的坚定。青年学子通过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感知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达到培养品格、提升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目的,从而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努力。高校培养的青年学生,是未来中国的栋梁,他们的意识形态状况,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和“自由化”主张。这样的主张导致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青年学生陷入政治迷茫和政治冷漠,致使苏共丧失领导权,一个执政74年的大党老党一夜之间就葬送了自己的事业。可以说,谁把握了年轻一代谁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通过一代代有坚定政治信念、有过硬本领的青年的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并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

4.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学子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家庭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状况,关乎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事业兴盛。当今中国,青年学生是家庭的重心,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成人成功成才,也关系到家庭的和谐幸福。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成为栋梁之才。也唯其如此,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才得以实现。因此,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是青年学子德的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成长成人成功成才的重要保证,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和中国梦的实现。

二、“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

“微时代”即以微信、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更新迅捷作为信息传播特征,能够表达用户思想、行为等多方面内容的自媒体时代。“微时代”是科技创新的产物,具有传播方式的即时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传播渠道的普及性、传播主体的大众性等特点。新的传播模式可以让新媒体的使用者实现决策参与,通过手机短信、博客、网络群聊等方式,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同时,群体传播促进了个体主体性意识的崛起,有着逐渐取代以往的权力引导舆论的传统社会的趋势,导致了话语权力的变迁和传统认同危机,同时也重构了新的以对话代替对抗的群体认同模式[4]48。因而,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机遇

1.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了新媒介 与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模式相比,微时代,意识形态的“教”与“学”的手段更加丰富,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开展意识形态教育。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宏观构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搭建意识形态教育平台,通过切实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有效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开展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了新内容 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层出不穷,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宝库,对这些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加工,运用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信息,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学生“补钙”,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餐”,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手段更便捷 传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受教育手段、教育条件等因素限制,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无法体现和保证,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微时代,借助于网络媒体,师生互动、校生互动、校师互动、生生互动在网络平台上都可以及时展开,个体意见和集体意见都可以得到展示,学校主导、学生主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加便捷,也更具说服力和实效性。

(二)“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中西“文化势差”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影响 “现代性的思想启蒙、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推动西方国家最早完成了现代化,占据了国际舞台的主导地位,而作为后发展的中国,不得不面对着西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压力。高校是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最为集中的地方。”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地位,输出其文化产品、价值观,实行其文化殖民,影响其他国家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现在的大学生,吃的是洋快餐,听的是洋音乐,喝的是洋饮料,看的是洋影片,谈的是洋社会。90后的青年人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心怀理想,但缺乏生活的磨练;他们向往美好生活,但难以脚踏实地;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往往容易忽视传统。中西“文化势差”使得西方价值观念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扩大了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内涵,提升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众多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西方理论的“神化”与大学生思想的“西化”;西方思潮的多元化与大学生认知的混乱化;西方文化的强势化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削弱化;西方价值观的泛滥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西式评价的圭臬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弱势化[5]5。

2.中西“科技势差”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影响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现代科技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主导世界科技格局。互联网技术诞生之后,发达国家凭借其优势地位,输出其意识形态,将其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虽然两极对垒的时代已经终结,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没有缓和。发达国家更是利用了现代科技输出其所谓的“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对其假想的对手输出价值观念、政治理念,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实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霸权并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据统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据着强大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在电脑硬件、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上,处于绝对霸权地位。特别是互联网语言和技术的发源地美国,掌握着Twitter,Facebook, google和You Tube全球四大搜索引擎。互联网上,以英语为语言的内容约占90%,中国对互联网上的输人和输出信息、流量仅分别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6]4。

3.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知行势差”带来的影响 (1)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意识滞后。微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应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用传统的方式来解决现代的问题往往力不从心。必须改变传统思维,与时俱进地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这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行动滞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由于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在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还面临许多新任务,如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实践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还未能做到开拓创新、引领潮流。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着力点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谋划,着眼长远,协同作战,共建大局。同时,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需要遵循前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习近平重要论断为指导,大道行思,取则行远。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核心,强化党委责任意识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得好不好,校领导班子负有重要的领导责任。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有利于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也有利于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为此,高校党委应该树立两个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要以党章党规严格要求,践行“两学一做”,建章立制,明确责任,本着对党忠诚、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负责的态度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在实践层面,应坚持以下方面:(1)加强党委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在选配意识形态工作干部时应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2)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全体中层干部按时参加时政学习和在线学习,围绕意识形态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对各党支部书记实行集中培训,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二)筑牢基础,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师资队伍是基础。搞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高校教师责无旁贷,特别是承担思政课教学、宣传工作、学生工作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在聘用教师时,要严格把关,把政治标准作为教师聘用、考核的基本标准,严格把握教师聘用考核政治关,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高校党委不仅要高度重视,担负起领导责任,切实配齐建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还要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选好教师、管好教师、用好教师。

2.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做好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存量,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消除“本领恐慌”。(1)高校要推进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坚持学术安全培训制度,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研修工作等。(2)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针对现实状况、学生的困惑加以分析和解决,注重提升对问题的解释力,提高对客观世界和现实问题认识的辩证思维水平;要注重对中国国情的全面把握和认识,切实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出现“抹黑中国”的杂音与噪音;要注重用科学的方法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3)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校层面,要做到现代教学手段普及化、教学督导常态化、教学研讨制度化;教师层面,要从教材、教法、教学对象入手,把握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评价等环节,提高教学水平,提升高校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功效。

(三)科技引领,构建教育平台

科技引领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适应时代潮流,利用现代科技,搭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平台,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应提高认识,认清微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新态势。高校应运用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搭建网络“微媒介”技术平台,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技术支持。(2)高校党委应组织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负责平台内容建设,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课程和时事热点等内容发布并及时更新,开展经常性活动。(3)增强微媒交流,建立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平台、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作用,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博、微信、QQ群等即时互动平台,构建高效、互动、个性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给予及时应答和评价,从意识形态安全高度提高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

(四)紧扣抓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从战略高度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以此为遵循。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对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这一铸魂工程、固本工程,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坚持规范化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学术创新,提升学术对话能力,增强学科平台的学术影响力。对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要勇于担责、敢于亮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回应各方质疑,努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凝聚社会主义发展正能量[7]27。

(五)营造氛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校园文化活动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1)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得思想意识形态园地树木常青,避免荒芜与杂草。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增强师生对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与抵制能力。(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学及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情趣和良好氛围[8]13。(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在大学管理章程、学术规范、校规校纪等制定与实施方面,以法治精神保障权利、规范义务,发挥领导和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公正法治、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

[1]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新华网.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20141229)[20160310].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412/29/c_1113818177.htm.

[3]蒯正明,李 平.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及其启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隋 岩,常启云.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J].新闻记者,2016(2).

[5]严静峰.中西“文化势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当代青年研究,2016(1).

[6]李雪佳.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6).

[7]王宏波.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6).

[8]王海棠.高校领导应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J].高校领导,2013(11).

Study on Higher Education’s Ideology Security Construction in“Micro era”

XIE Tai-ping1,KUAI Zheng-ming2

(1.Theoretical System Research Ba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ongling Univisity,Tongling 244000,China; 2.School of Marxism,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Higher education’s ideology secur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arty’s ideological security,which is closely concerned with the overall situation.In Micro era,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 profou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 style and thinking mode.Immense information can be attained through diversified ways by college students,s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deology security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important focus to solve the problem lies in such ways as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Party committee,optimizing teaching faculty,building a network platform,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of Marxism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Micro era”;higher education’s ideology;security construction

G41

A

1672-2388(2016)04-0008-05

2016-03-18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14FDJ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谢太平(1971-),男,安徽枞阳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2.蒯正明(1977-),男,安徽肥东人,副教授,法学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微时代马克思主义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