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汉光武帝刘秀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学术力作——评赵正鹏先生新著《正说汉光武大帝》

2016-03-16 07:24秦军荣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光武帝大帝刘秀

秦军荣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一部让汉光武帝刘秀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学术力作——评赵正鹏先生新著《正说汉光武大帝》

秦军荣

(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赵正鹏先生的新著《正说汉光武大帝》,具有文献性与通俗性、历史性与现时性、全面性与专一性完美融合的特征,是一部用严肃学术态度撰写的历史人物通俗读本,是一部让汉光武帝刘秀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学术力作,更是一部推进襄阳帝乡文化内涵建设的扛鼎之作,值得品味与推介。

《正说汉光武大帝》;学术力作;通俗读本

“光武之时,气和人安,物瑞等至,人气已验”(王充《论衡·艺增篇》)、“曜朱光于白水,会九世而飞荣”(张衡《南都赋》)、“思仲尼之克己,履老氏之常足”(张衡《两京赋》),汉光武帝刘秀由一介平民成长为光耀史册的一代名君,柔治天下,以人为贵,崇尚节俭,爱情专一,是一位值得向普通大众推介的历史人物。目前,从史学角度为刘秀做传的也有不少,但或者局限于某个层面,难免有所遗漏;或者语言太学术化,只适合圈内人阅读。

相较而言,赵正鹏先生用十年心血精心铸就的大作《正说汉光武大帝》(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是一部用严肃学术态度撰写的历史人物通俗读本,是一部让汉光武帝刘秀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学术力作,更是一部推进襄阳帝乡文化内涵建设的扛鼎之作,体现出了文献性与通俗性、历史性与现时性、全面性与专一性的完美融合,值得我们认真品读。

一、文献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

“正说”一词,是我们把握该著的关键出发点。新世纪以来,针对戏说甚至歪曲历史的误区,为了向大众解密历史真相,以出版古籍经典和严肃学术著作著称的中书局推出了系列大众读物“正说历史书系”,如《正说唐朝二十一帝》由唐史专家任士英撰写,2005年面向普通大众出版,为通俗历史读物的创作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因此,要想把握赵正鹏先生的《正说汉光武大帝》之神髓,我们必须从解读“正说”一词开始。

“说”字,在古代中国,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说文解字》曰:“说,释也”,解释、论说之意;其二,先秦典籍在“故事”的意义上用“说”字的也很普遍,如《史记·韩非传》索隐:“《说林》者,广说诸事,其多如林,故曰‘说林’”;其三,与“悦”相通。这就意味着,“说”具有叙、论结合的特点以及通俗生动的效果。“正”也,不偏不私,符合事实、道理或标准。“正说”汉光武大帝,便意味着不偏不倚,严格遵循历史,从纷繁复杂的史书记载中寻根溯源,再现、还原历史人物刘秀,不过,叙议结合的言说方式与通俗生动的言说效果,又使得该著把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讲述得条理清晰、环环相扣,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达到了文献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

1.文献性

所谓文献性,是指《正说汉光武大帝》以文献资料为基础,以真实性为原则,不编造、不掺假,尊重历史事实,维护历史尊严,按照历史原貌,向广大读者公正、真实地讲述刘秀。

《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共计九章,“光武帝其人”“光武帝的生平”“光武帝留给后世的正能量”“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光武帝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光武帝留下的历史遗憾”“光武帝与家乡襄阳、枣阳”“光武帝的文武功臣”“有关名家及名典对光武帝的评价”,每一章的书写都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基础之上,力求言出有据、情出有因。比如,第一章,对刘秀其人,作者根据《后汉书》《续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细心考订整理,系统介绍其籍、其形、其生、其性、其家、其归等,显示出尊重史实的严谨态度。再如,第七章,光武帝究竟回乡(襄阳、枣阳)几次?他为家乡做了哪些贡献?作者仔细梳理上述历史典籍的相关书写,统计出汉光武大帝回乡共计六次,并在政治、经济、情感等方面给予家乡多方关照,这一细致而深入的阐发为我们发掘襄阳帝乡文化魅力建立起了起点性的认识。

2.通俗性

教化是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它决定了专家学者与大众之间互动关系的存在,学术高堂仅向高雅的精英文化开放早已成为过去。因此,史学界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专家学者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知识,做到通俗而不庸俗。《正说汉光武大帝》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尝试,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特征:

第一,语言力求简洁、生动、通俗。如何处理史料是撰写历史人物通俗读本的一大难题。一味引述而不予解释,难免晦涩;全用白话表述又显得史料性不足。《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采取了引用、直译与阐释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该著根据章节内容设计,把《汉书》《后汉书》《续汉书》《东观汉记》《资治通鉴》《论衡》《贞观政要》等涉及汉武帝刘秀的资料予以分类整理、清晰阐述。围绕章节目录,每引用一段史料,即附上直译文字,然后再展开论说。比如第四章,“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精选了30个与汉光武帝有关的成语(据作者统计,与刘秀相关的成语共计53个),作者采用了“出处+原文+译文+释义+简评”的介绍模式,“出处”(《后汉书》27个、《三国志》1个、《东观汉记》1个、《资治通鉴》1个)及“原文”保证了成语的可靠性;“译文”是对“原文”的翻译,通俗易懂;“释义”采用的是《中国成语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词典》《六用成语词典》的解释,简洁又颇具权威性;“简评”文字多为三五百字,字少而精,既有对成语故事背景的介绍,又有关于成语含义的现代阐释,融贯古今,赋予成语以新的活力与魅力。如此,既满足了那些对历史人物感兴趣但非专业人士的阅读要求,又保持了引文的资料性,便于学者查阅。

第二,故事性强。故事化是使叙事生动的重要方法,是作者将史书中的相关叙事性记载转化成小故事,并非无中生有的编造。比如,第一章“光武帝其人”,刘秀之“秀”的来历、长沙定王刘发诞生趣事,第二章“光武帝的生平”,刘秀租驴求学的励志故事,第四章重点介绍的与光武帝有关的成语典故等等,读起来趣味盎然,不忍释卷。

就写作角度而言,如果说文献性明确了“写什么”,那么通俗性则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总的说来,该著作为一部用严肃学术态度撰写的历史人物通俗读本,叙议结合是其基本语体风格,通俗生动、可读性强,充分体现了“正说”二字的内涵。

二、历史性与现时性的内在交汇

“正说”历史人物,不是单纯讲述其生平行事,而是要将他与所处的时代、社会联系起来,“放在时代社会中去考察,观察他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他的行为受社会的制约,又产生影响社会的因素,给社会留下痕迹,甚而或多或少地改变社会面貌”。[1]同时,“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价值在于它与现实生活的联贯性,而“正说”者在解读历史人物时亦无法逃脱自身所处时代的影响。因此,“正说”历史人物必然体现出历史性、现时性特征,而《正说汉光武大帝》便做到了历史性与现时性的内在交汇。

1.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该著把刘秀放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解读与阐释,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赵岐注曰:“颂读其书者,犹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2]就字面意义来看,孟子的欲“知其人”必“论其世”是针对交友而言,但同样适用于评说历史人物。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要想“知人”就必须了解该人所处的时代和社会。

《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就是从刘秀的家境以及时代社会背景出发,论述其为政、为学、为人的优点,包括柔治天下、勤于政事、厉行节约、手不释卷、诚信待人、不徇私情、从善如流、忠于爱情等等。同时,也对其过分迷信谶纬、造成体制隐患、错待部分功臣等历史遗憾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和公允的评判,比如:“光武帝刘秀善纳忠言,以民为本,实事求是,但同时又以图谶决事定议,深陷迷信的泥沼。甚至在临终前一年,诏告‘图谶于天下’,意欲把图谶当成治国方略固定下来。这实在是一代名君的矛盾性格之所在,更是封建帝王摆脱不了时代局限的最好例证。”[3]118正是因为由刘秀之世论其人,所以该著对刘秀的介绍不是“美加净”式的处理,而是一种较为客观而理性的呈现。

2.现时性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意大利学者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中对这一命题做了进一步解释:“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注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注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在问题的切入点上注重与大众的历史关怀和现实关怀贴近,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比如第三章“光武帝留给后世的正能量”,就是以史料梳理为基础,从刘秀身上概括出十大可为当下社会借鉴的正能量,诸如“柔治天下,以人为贵”“勤于政事,乐此不疲”“厉行节约,克勤克俭”“百折不挠,有志竟成”“得陇望蜀,统一中华”“推心置腹,诚信待人”“手不释卷,尊师重道”“尊崇法律,不徇私情”“勇于纳谏,从善如流”“忠贞爱情,始终如一”等等,找到了刘秀与当下的联贯点,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凡此,都使本书具有了某种可供轻松阅读的时尚魅力。

三、全面性与专一性的统筹兼顾

1.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对刘秀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其一,于刘秀,系统讲述其身世、籍贯、生平、为学、为人、文治武功等方方面面,并在附录一简明扼要列举刘秀一生的大事、要事,于全面介绍的基础上达到重点突出的效果。

其二,就分析角度和观点而言,这是一本汉文化的研究学者写的关于东汉历史人物的书,既有对汉文化学界长期研究成果的吸收和总结,又有作者自己的创新,其间,纠正了一些对刘秀的曲解和误解。比如,多年来形成的近乎传统的关于刘秀所属阶级的看法,即认为刘秀出身豪族,是大地主兼大商人。还有,认为刘秀背叛并镇压了农民革命,所以尽管他有再大的历史贡献,也是千古罪人。而《正说汉光武大帝》一书的作者,撇开阶级论,认真研读《后汉书》《东观汉记》等史书相关记载,对名君刘秀的一生做出了较为公允的概括:“作为一代帝王,光武帝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既有苦难的少年、好学的青年,又有奋斗的中年,更有创造和收获了‘光武中兴’伟大业绩的老年”。[3]13再如,关于刘秀陵寝选择问题,为何在黄河故道旁而不在邙山(皇帝死后一般遵循“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追求)?较有影响的说法是:刘秀之子刘庄素来不遵孝道,对抗父母,光武帝死时故意说将自己葬于河中,就是想让儿子将自己埋在山上,而刘庄在父亲死后却决定依从父愿,把光武帝葬在了黄河边上。对此,赵正鹏先生首先从两个方面予以质疑:一是刘庄贤明,非纨绔子弟;二是光武帝在死前7年就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墓地当是自己亲自选定。其次,赵正鹏先生综合相关考证材料以及光武帝的执政理念,探究了陵墓安排的三个原因:一是从已发生巨变的地理状况难以考证当时墓地位置的优劣;二是光武帝陵地地处邙山北麓,北依黄河,有山有水,也算是上佳的风水宝地;三是刘秀一生提倡节俭,故选择了施工相对简单的黄河边。此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三,于知识结构观之,全书共有七大板块:刘秀其人及功绩、刘秀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刘秀留下的历史遗憾、刘秀与家乡的密切关系、刘秀的文武功臣、后世对刘秀的评价以及附录等。这七大板块不是简单拼合,而是正视刘秀、旁观刘秀与评判刘秀的有序排列,三者合一,呈纵横交错、经纬相织之势,一个鲜活、立体的汉光武帝便呈现在读者面前,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刘秀总体、宏观的把握。

2.专一性

《正说汉光武大帝》的撰写,有着专一的宗旨,即为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襄阳帝乡文化建设服务。诚如该著跋语所言:“我们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包括汉武帝在内的优秀分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因此,遵从扬弃的法则,我们完全可以从光武帝身上学到我们需要的东西。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以光武帝为师,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提升我们的做人层次,擦亮我们的生命底色,对我们做人做事都大有裨益。”同时,该著的写作,尤其是关于刘秀与家乡襄阳、枣阳关系的探讨,“对夯实‘千古帝乡’的内容支撑,丰富襄阳地方文化,提升刘秀和襄阳的知名度,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金无足赤,该著也有一些小瑕疵:书中已写的内容,诸如刘秀对东汉文学的贡献、刘秀对地方民间文学的深层影响、刘秀对东汉政治制度的影响等,有些部分还可以继续挖掘史料,进一步展开论述,使其更加完善;文中论及刘秀征战历程,如果能配上路线图就更加清晰了,等等。

瑕不掩瑜,《正说汉光武大帝》是一部足以让汉光武帝刘秀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学术力作,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在史学通俗著作中会有它重要的一席之地。尤为重要的是,该著从根本上“弥补了襄阳市‘帝乡文化’研究的短板”,进一步“展示了襄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1] 冯尔康.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读法[J].江海学刊,2012(5):13-19.

[2] 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2:2746.

[3] 赵正鹏.正说汉光武大帝[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倪向阳)

I207.425

A

2095-4476(2016)10-0085-04

2016-05-03

秦军荣(1973-),女,湖北宜城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小说,文学教育。

猜你喜欢
光武帝大帝刘秀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糟糠之妻”的由来
居鲁士大帝:用宽容称霸世界
刘秀苦寻同窗
刘秀:响当当的“成语帝”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苦寻同窗
腓特烈大帝与洛伊滕之战
腓特烈大帝的两次逃跑
任延拒不奉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