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分三足权力格局与梁山英雄*

2016-03-16 07:29颜廷亮
菏泽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晁盖吴用头领

颜廷亮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鼎分三足权力格局与梁山英雄*

颜廷亮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梁山英雄替天行道,其规模由小而大,逐步由十几人小聚义发展为108位英雄大聚义。他们结义为兄弟,彼此平等赤诚相待;作为一个立志替天行道的团体,其内部也有相应的组织原则,这个群体中的核心权力阶层施行了鼎分三足的格局。这种格局的设立,左右梁山英雄核心人物晁盖和公孙胜结局和命运:晁盖半途崩卒于曾头市,公孙胜两次离开梁山群体;并在这一思维模式下,程式化地处理了英雄未上梁山时聚合方式。

鼎分三足;晁盖;公孙胜;聚合方式

《水浒传》主要描述了一场农民起义,生动展示了梁山英雄们由个人反抗到大规模的集体反抗,直至接受朝廷招安并最终归于失败全过程。梁山英雄替天行道,随着他们由各自不同道路汇集于梁山,英雄们的规模也由王伦时期的四人发展到宋江时期的108人。在梁山英雄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中,他们也起过纷争尤其是内讧,由第一代梁山寨主王伦过渡到第二代梁山寨主晁盖就是在血雨腥风及刀光剑影中完成的——林冲手刃王伦。王伦被杀,固然有其心胸偏狭妨碍梁山英雄进一步扩大的原因,同时也与当时梁山集团组织形态之缺陷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梁山领导人物有五人:王伦、杜千、宋万、林冲、朱贵;王伦独大,且专断独行。五人中没有形成一种精炼而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就使林冲可以轻易地手刃王伦,而梁山其他三位首领对此却无能为力,只能被动的接受。值得幸慰的是,梁山英雄们在这一血雨腥风的首领更迭中汲取了教训,他们在英雄团体中设立了一个精干权力核心,这个权力核心的成员之间是鼎足而立互相制衡。在第二十四回,当林冲手刃王伦后,梁山的英雄达到了11位之多。在重新排座次时,林冲请晁盖、吴用、公孙胜坐了前三把交椅时,曾和其他英雄有这样的对话:公孙胜道:“虽有些小之法,亦无济世之才,如何便敢占上。还是头领请坐。”林冲道:“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公孙胜只得做了第三位。林冲再要让时,晁盖、吴用、公孙胜都不肯。三人俱道:“适蒙头领所说,鼎分三足,以此不敢违命,我三人占上。头领若再让人时,晁盖等只得告退。”三人扶住林冲,只得坐了第四位。[1]201

这段文字相对于煌煌百万字之篇幅的整部小说而言,篇幅极为短小,但是就是这精简的文字,却确立了梁山英雄的核心权力阶层组织原则:鼎分三足权力格局。亦即替天行道的这一英雄群体有一个三人组成的权力核心,居于权力核心的成员有三人,彼此相互制衡。随后晁盖按照这一原则分配了当时梁山英雄的分工:“你等众人在此,今日林教头扶我做山寨之主,吴学究做军师,公孙胜同掌兵权”[1]201,山寨军务之事,三人共同执掌。这种共同执掌梁山事务的原则,既能集中反映梁山英雄的共同意愿,又能将各种意愿集中起来——俨然若后世的民主集中的影子。《水浒传》英雄们并将这一原则自王伦之后贯之始终。

一、 鼎分三足格局确立的原因

《水浒传》作者为何给梁山英雄确立这样一种组织原则?梁山英雄的规模是逐步扩大的,总体而言分为三个阶段:王伦草创时期,规模较小,王伦而外,只有杜千、宋万、朱贵,后续林冲等;第二阶段则是晁盖为梁山泊主时期,李俊、戴宗及江洲劫法场的英雄加入,进一步充实了扩大梁山英雄的队伍;第三个阶段是宋江主政梁山时期,关胜、卢俊义、张清、徐宁等人加入梁山英雄队伍中来,梁山英雄人数达到了最多的108人。梁山英雄们固然以“义气”相合,并结为兄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绝非“纯粹”的英雄,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身上除了“义气”“豪侠”“刚强”的英雄的特质而外,身上更兼有着某些人性的弱点——如王英的好色、李逵的虐杀、阮氏兄弟的好赌等;甚或他们一些人本来就是性恶之人,杀人越货、打家劫舍,无所不为。如孙二娘、张青夫妇在十字坡、张横在浔阳江上都是如此。梁山聚义将这些非“纯粹”的英雄聚合在一起,他们身上刚强的秉性和人性的缺点,也就决定了这些崇武之人争强斗狠或隐或显的存在着。如小说六十四回,梁山英雄收服关胜时,水军首领张横与弟弟张顺曾经如此说:“你我兄弟两个,自来寨中,不曾建功,只看着别人夸能说会,倒受他气。如今蒲东大刀关胜,三路调军打我寨栅。不如我和你两个先去劫了他寨,捉拿关胜,立件大功,众兄弟面上也好争口气”;[1]701第三十五回,(花荣初到梁山在接风筵席上)说花荣一箭射断绒绦,分开双戟。晁盖听罢,意思不信,口里含糊应道:“直如此射的亲切,改日却看比箭。”花荣寻思道:“晁盖却才意思,不信我射断绒绦。何不今日就此施呈些手段,教他众人看,日后敬服我。”[1]377张横的话语和花荣的心思,都折射出梁山英雄内部之间也有不和谐处。

若说花荣和张横话语折射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冲突的话,梁山英雄之间也存在着在特定的时段内势同水火样尖锐冲突。这或者是因为英雄本身的缺点而引起,比如王英同燕顺;当清风寨知寨刘高的妻子再次被燕顺等英雄捉住后,王英好色,欲留之为压寨夫人,当燕顺将她杀死后,王英立刻翻脸,把刀要与燕顺厮并。幸亏宋江等人的开解才暂时作罢。再有一种矛盾的结成,是为了逼本不愿意落草的英雄上梁山,而采取极端的手段让其无处容身所致。极端手段的实施者和被逼上梁山的人结下很大的仇怨。例如朱仝本来得知州的信任,每日带着小衙内游耍,为了逼迫其上梁山,李逵将小衙内残暴的摔死。当朱仝上梁山后,见到李逵后拔刀相向,就要厮并,虽经众人百般开解,依然在短期内逼走了李逵。宋江等人降服秦明也是如此,让人假扮秦明在青州纵火杀掠,离间慕荣达与秦明;造成了秦明无处可投,且直接后果是秦明的妻子被杀;当宋江将其中委曲向秦明说明之后:“秦明见说了,怒气于心,欲待要和宋江等厮并… … 则又怕斗他们不过,因此只得纳下了这口气。便说道‘你们兄弟好意要留秦明,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断送了我妻小一家人口!’。”[1]367心内欲斗而不敌使他强压愤怒,指斥宋江等人狠毒;秦明对宋江等人的镂心铭骨仇恨暴露无遗。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也导致梁山英雄之间的大矛盾。那就是某些梁山英雄曾经分属于梁山和朝廷,他们曾经在战场上兵戈相指,以命而搏。张清在东昌府曾经以石子顷刻之间打伤15位梁山好汉,更是在月下偷袭鲁智深,将鲁智深打得鲜血迸流。因而当张清被俘后,宋江解绑相迎时,曾被张清用石子打伤的英雄都欲寻仇:“只见阶下鲁智深使手帕包着头,拿着铁禅杖,径奔来要打张清。宋江隔住,连声喝退‘怎肯叫你下手!’张清见宋江如此义气,叩头下拜受降。宋江取酒奠地,折箭为誓:‘众兄弟若要如此报仇,皇天不佑,死于刀剑之下!’众人听了,谁敢再言。”[1]762鲁智深等众多被张清打败的英雄对张清的愤然怨恨在宋江的强势下暂时的掩抑住,但并非完全消除仇怨。再如一丈青扈三娘,她是在全家被李逵等杀死的情况下而归附梁山。家园被焚毁,全家人被杀掉,目之为血海深仇一点也不为过。以常理而言,扈三娘对于李逵等杀亲者们不会不有仇恨深藏于心。

梁山好汉以替天行道为使命,这一使命的艰巨性又决定了使命完成者要有相当的规模且能凝聚在一起。这种相当的规模——人数108人和凝聚在一起之间就有了相对的矛盾。因为如前所述,这些英雄们的秉性使他们争强好胜,逞能斗勇;同时,在他们被逼上梁山的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甚或有各自之间的仇恨在。为了克服这种矛盾,作者就非常高明且科学地为108人的集团设立了一个权力核心——三人组成,且这三人之间是一种鼎足而三的格局。这种格局最稳定,互相牵制。既能够让整个集团有统一的意志,又防止了核心成员之间独裁的形成,同时更能使整个集团中的不满者不能够如早期的王伦时代那样的发动兵变内讧。

二、鼎足而三的格局对《水浒传》人物的影响

《水浒传》作者对于梁山英雄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赋予了他们替天行道的神圣使命,但作者没有因为梁山英雄使命的神圣而忽略掉他们之间的矛盾、裂痕和不和谐,而是尊重现实,予以正视并指出。为了让他们能够在矛盾和不和谐中完成“替天行道”的使命,作者为他们安排了鼎分三足的即集中又互相牵制的权力格局。

鼎分三足权力格局确立,极大地影响进入过核心权力团体的晁盖和公孙胜两人。整部《水浒传》,除王伦时代而外,进入梁山英雄的核心权力团体的有晁盖、吴用、公孙胜、宋江、卢俊义等五人。鼎分三足格局使梁山核心权力的成员由晁盖、吴用、公孙胜最终演变成为宋江、卢俊义、吴用。核心权力机构的鼎分三足,成员只有三人的原则,也就决定了五人中其中两人(晁盖、公孙胜)必须离开这一核心权力机构。当然由晁 、吴、公孙到宋、吴、公孙再到宋、卢、吴三人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梁山英雄替天行道的使命也就在这种转变中得以实现,整部小说的情节的展开始终贯穿这种格局并受之左右。

(一)鼎足而三的权利格局对于晁盖的影响

梁山基业始于王伦,继之于晁盖,兴盛于宋江。晁盖无疑为梁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鼎足而三的权力制衡也是在他初上梁山之际产生的。他与吴用、公孙胜组成了梁山英雄的早期的核心权力机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当宋江从江洲被救上了梁山之后,形成了晁盖、宋江、公孙胜(其间虽然离开过,十回后又回来,我们在后边公孙胜部分细说)、吴用共同执掌梁山的局面,鼎足而三的格局就被打破了。要想重新回到最稳固的鼎足而三的态势,势必去其一人。因而作者就安排了晁盖在打曾头市的时候,中箭而亡,使这一位在梁山事业发展过程中作用仅次于宋江的头领不得位次天罡地煞星辰之列。晁盖被作者安排在梁山基业蒸蒸日上之时死亡,固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继承元杂剧的传统(现存元杂剧中的水浒戏中,晁盖都是中途而亡)等,但是,鼎足而三的格局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另外,这种鼎足而立格局还左右了晁盖在小说中去世的时间。《水浒传》是在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本事基础上,经过了说话技艺、元杂剧等艺术阶段不断充实提高而逐渐形成的。其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水浒英雄们逐渐蜕变的过程。宋江本事,源自山东,宋张守《毗陵集》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带,州县大震,吏多避匿。”[2]6王偁《东都事略》卷一百三十《侯蒙传》:“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2]3于本事中,只有宋江之名,及规模只三十六人而已,未见晁盖及其他团伙的名字。到了南宋的说话技艺阶段,渐渐的就出现了宋江而外的梁山英雄人物,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载就有《石头孙立》《花和尚》《青面兽》《武行者》,而且晁盖也于这时候出现在了。[2]19龚开的《三十六人画赞》中分别开列了三十六人的名字,晁盖名字赫然在列:“铁天王晁盖,毗沙天人,证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2]20但是却不能显示龚开在他所知的水浒故事中晁盖最终的结局如何。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事迹则有了较详细的记载,晁盖领导了八人截的生辰纲,到梁山泺落草。且晁盖也在九天玄女赠给宋江的天书中,并在三十六位天罡星内:“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黰灭奸邪” “吴加亮和那几个兄弟,公推宋江做强人首领。寨内原有二十四人,死了一个晁盖,只有二十三人。”[2]38不过晁盖在宋江上梁山前就已经死去。

到了元杂剧阶段,晁盖的事迹比较粗疏地出现在宋江出场的简介中。现存的确为元人杂剧的水浒戏,多述梁山某个或某几个梁山英雄的事迹。以《还牢末》为代表的杂剧中,宋江在出场时大都有类似如下文字介绍:“因带酒杀了娼妓阎婆惜,迭配江州牢城,路打梁山泊经过,有我结义的哥哥晁盖,知我平日度量宽宏,但有不得已的好汉,见了我时,便助他些银钱,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及时雨宋公明。晁盖哥哥和众头领都让我坐第二把交椅。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 …”[3]1068诸本杂剧文字或稍异,但基本信息大致相同。无一例外地交代了晁盖在三打祝家庄时身亡。

由上述对晁盖形象演变的简单爬梳可知,在《水浒传》之前的说话技艺和杂剧阶段,晁盖都没有与梁山事业共始终而中途死亡。与元杂剧相较,《水浒传》中的晁盖最显著的变化是,晁盖是在攻打曾头市时而亡。《水浒传》对于晁盖的死亡时间为何做这样的一种变更呢?究其原因而言,依然是水浒英雄权利核心的鼎分三足的格局造成。

《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前后的情节大体概括如下:宋江江州被解救后上梁山,并当仁不让地做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而前此梁山形成的鼎分三足核心权利成员公孙胜离开了梁山回家探母,且迁延不归,宋江的填入及时补齐了鼎分三足的一足,形成新的晁盖、宋江、吴用等鼎足而三局面。宋江三打祝家庄恰是在新的鼎分三足的稳定时期;鼎分三足最稳定格局不容许三足中的任何一足有闪失,因而晁盖不可能在三打祝家庄时有闪失。晁盖之死,只能在三打祝家庄而外的时间。于是《水浒传》作者就将晁盖的死亡时间更改在攻打曾头市时中箭而亡。此时,公孙胜业已归来,梁山英雄鼎分三足成了晁、宋、吴用、公孙四人;鼎分三足的格局要求去其一人,因而晁盖去世恰当其时。

(二)鼎分三足的格局对公孙胜的影响

公孙胜,在梁山英雄中是最特殊的一个人物,他是梁山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同时又是梁山英雄中在聚义梁山后两次离开梁山,不能与梁山好汉共始终的一人。他同晁盖一起劫生辰纲,继而上梁山火并王伦,成了梁山英雄的第三位首领。直到宋江上梁山之前,其地位难有人撼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梁山的重要人物,在小说的第四十三回,宋江上梁山之后竟然回家探母,且一去不返,乃至戴宗第一次多方寻求竟然不能寻到。直到第五十三回在李逵刀劈罗真人极端的手段下,公孙胜才再次回到梁山。从第四十三回到五十三回,离开梁山达十回的篇幅。这是梁山英雄中很少有的。再到招安之后,梁山英雄平辽归来,他依然如闲云野鹤般离开了众位英雄,没有随宋江等去平方腊,没有随众兄弟浴血沙场。何以公孙胜与梁山英雄整体处于离合不定的特殊状态?这是他在梁山核心权力团体的地位所决定的,梁山英雄核心权力鼎分三足的格局使然。他是梁山旧鼎分三足格局到新鼎分三足格局演进过程中的备用一足。换而言之,当梁山英雄的鼎足而三格局形成时,他离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鼎足而三缺少一足时他及时的归来,补成三足稳定的格局。

1. 公孙胜的第一次离开梁山

如前所述,林冲在晁盖等人上梁山之际,火并了王伦确立了梁山核心权力的原则是鼎足而三,三足分别为:晁盖、吴用、公孙胜。早期的梁山事业在鼎足而三的共同主持下蒸蒸日上,势力由王伦时期的五、七百人(第十五回阮小二语:“这伙贼男女聚了五七百人”)迅速发展到了三五千人规模,实现了由王伦时期的打家劫舍、搜掠来往客商到对抗官军,败何清、黄安、兵劫江州法场质的飞跃。由晁盖、吴用、公孙胜等人组成的鼎足而三的格局始终没有变化。

但是在晁盖等众好汉在江州劫法场后,宋江落草梁山,且坐了梁山英雄的第二把交椅,这样的话,鼎分三足的旧格局晁盖、吴用、公孙胜变成了新的非鼎足而三的: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等四人的格局。鼎足而三最稳固的状态要重新恢复,四人之间必去一人。晁盖为梁山之主,宋江又刚刚上山,吴用此前一直坐第二把交椅,为军中军师,去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有些勉强。公孙胜的离开只能是唯一的选择。因而《水浒传》作者在宋江刚刚上梁山的第三天,就安排了公孙胜的离开:“第三日又做宴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未知如何… …晁盖道‘一清先生,此去难留,却不可失信。本是不容先生去,只是老尊堂在上,不敢阻挡。百日之外,专望鹤驾降临,切不可爽约。’公孙胜道‘重蒙列位头领看待许久,小道岂敢失信。回家参过本师真人,安顿了老母,便回山寨。’”[1]462尽管公孙胜的离开说是因为挂念高堂,思念母亲,且其在离开时,对着晁盖等众头领一再保证安顿老母后便回山寨,绝不爽约,但是他离开梁山后却没有如约而来。这在“重然诺”、视义气甚于生命的梁山好汉来讲,是难以理解的。究其根本,公孙胜这种爽约不返的行径,是梁山权力核心鼎分三足格局使然;是梁山核心权力由旧的鼎分三足(晁盖、吴用、公孙胜)向新的鼎分三足格局(晁盖、宋江、吴用)演变使然。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百日而外,宋江等人派戴宗去寻公孙胜。第一次寻访时,虽然戴宗千里迢迢寻访到蓟州,依然没有找到。

若要公孙胜的回归,梁山鼎足而三的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由晁盖、宋江、吴用等组成的鼎足而三核心权力团体,先后发动了三打祝家庄、以及打高唐州救柴进等军事行动。在攻打高唐州之时,高廉法术使梁山英雄战斗不利。于此情形下,公孙胜的回归就成为了必然。戴宗带着李逵第二次寻访公孙胜。回归梁山群体的公孙胜以“五雷天罡阵法”斗败高廉,使梁山英雄取得了胜利。公孙胜的回归又使鼎足而三的格局生变,晁盖、宋江、吴用三足,变成了晁盖、宋江、吴用、公孙胜四人领导。鼎足而三稳定格局又要求四人之间进行择除。于是作者就在公孙胜回归六回之后,安排了晁盖带兵攻打曾头市,被史文恭用箭射死。晁盖死后,梁山权利核心鼎足而三的格局又重新确立,并发生了变化。三足由晁盖、宋江、吴用演变为宋江、吴用、公孙胜三人。这也就是,鼎分三足格局影响下的公孙胜第一次离开梁山并再次回梁山的过程。他是鼎足而三中的一足,他灵活的离开和回归使梁山领导核心始终保持着最稳固的鼎足之势。

2. 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英雄

公孙胜第二次离开梁山英雄这一团体是在平辽之后,在梁山核心权利再次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完成的。晁盖死后,卢俊义加入了梁山队伍,尤其是他在曾头市活捉史文恭,由此而确立了在梁山的地位,坐上了梁山的第二把交椅。当然对于卢俊义在梁山的地位,众位英雄有一个逐渐认同的过程,当卢俊义从北京被解救到梁山时,宋江要让位,李逵直言:“哥哥若让别人做山寨之主,我便杀将起来。”武松也道:“哥哥只管让来让去,让得弟兄们心都冷了。”吴用也主张“且叫卢员外东边耳房安歇,宾客相待”,当梁山英雄在攻打曾头市时,卢俊义临战请命,吴用只恐卢俊义捉得史文恭,宋江不负晁盖遗言让位与他,因此只命令卢俊义带着五百步军在平川小路埋伏。谁知鬼使神差,平路埋伏的卢俊义竟然捉住了史文恭,由晁盖遗言:“若那个人捉得射死我的,让他做梁山泊之主。”可知,卢俊义成为梁山泊之主是理所当然之事,但是吴用、李逵、武松、鲁智深等梁山英雄们的排斥使他在梁山的地位一直悬而未决,直到第七十一回他的梁山第二把交椅位置才以所谓天书中的天罡地煞星宿次序而尘埃落定。

卢俊义第二把交椅位置的确立,使卢俊义摆脱“且叫卢员外东边耳房安歇,宾客相待”——宾客身分,而进入到梁山核心权利的团体中来,由宋江、吴用、公孙胜形成的鼎分三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等四人团体。

如果说卢俊义在梁山位置确立历尽曲折而最终确立还因为梁山英雄的排斥不稳固的话,接下来卢俊义在梁山英雄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在败高俅、童贯战斗中屡屡建功,尤其是后来的平辽中独当一面,大战玉田县,建立了极大的功勋。其在战斗中展示的军事才能和建立的功勋,是宋江之外的其他梁山英雄都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也就使卢俊义第二把交椅位置由受质疑排斥向逐渐被认同被接受的转变,并最终被巩固下来。

随着卢俊义在梁山核心权力层中地位的确立,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四人团体代替原先鼎足而三权利格局成了不争的事实。而作者为梁山英雄确立的鼎分三足权利格局又不允许这种状态的持续下去。四人的团体舍弃一人势在必然。于是,公孙胜在平辽结束之后,就离开了梁山这一英雄团体。他的离开使梁山的核心权力又回到了巩固的鼎分三足的格局——宋江、卢俊义、吴用。

由于这一次梁山鼎分三足的三足宋江、卢俊义、吴用是牢固的,直到小说结束都没有发生变化,作为原来鼎足而三中最灵活的一足——公孙胜也就失去了归来的机会,因而公孙胜在平辽之后离开英雄团体之后,不会象前一次一样,去而能返。鼎足而三的格局永远的放逐了公孙胜。

三、鼎分三足格局对上梁山之前的啸聚英雄聚合状态的影响

梁山好汉从各自不同的道路汇集在一起,聚义水泊,替天行道。他们或者如晁盖等人结伙奔梁山、或者如林冲独自一人被逼上梁山、或者如卢俊义、秦明、关胜等本来排斥梁山而最后中计、失败等被动的上梁山。然而更有一类型的英雄,他们在上梁山前,本来就是落草为寇、聚啸山林,他们落草的山寨主要有少华山、清风山、芒砀山、二龙山等。他们是梁山英雄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他们在上梁山前的聚合方式,作者也按照鼎足而三的原则,予以程式化的处理。虽然他们不可能像后来梁山聚义时明确地提出鼎足而三的权力格局,但是他们聚义的方式都有鼎足而三的影子。即他们手下的喽啰数目多寡不同,但他们的首领仍以三人居多,且三个头领间并没有因为排行次序的不同而产生独断专行,他们在山寨的事物上都有话语权,他们之间的关系颇为平等,而并非第一位对第二位、第三位头领有绝对支配权,而后者对前者绝对的言听计从,诺诺惟命。

少华山是《水浒传》第一个出现的啸聚山林的梁山英雄团体,朱武、陈达、杨春三位首领分别坐一、二、三把交椅,聚集着五百喽啰。他们在商议如何应对官兵时体现了充分的平等。第一位首领朱武提出借粮的主张后,陈达、杨春在向何处借粮问题上产生了歧义,并进行了争论;当朱武、杨春提出去华阴县借粮需从史家庄借路,而九纹龙史进是个大虫不可去撩拔时,陈达叫将起来,说道:“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也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1]361号称神机军师且是第一把交椅的朱武,在这里展示的是充分尊重兄弟的意见,以平等的态度商讨山寨事物,绝少第一把交椅首领的霸道和绝对的权威,其他另两位头领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建议主张,也绝没有对第一头领的唯唯诺诺盲目遵从。

史进在交结三位头领后,为官府所逼,举家而反,将庄园付之于火,带着庄客细软财物等逃到少华山。本已经失去了存身之地,落草少华山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作者却安排史进又远走江湖。当他再次出现时,已经是他被贺太守押入大牢了。作者之所以如此处理,一方面让史进行走江湖引出梁山其他的英雄,另一方面依然是不想破坏鼎足而三的格局的要求。

清风山也是部分水浒英雄上梁山前聚集的地方,有三五百喽罗。山寨头领是燕顺、王英、郑天寿。在三个头领之间,也没有头领之间绝对服从的等级观念。这主要体现在对待知寨刘高的妻子之事。第一次捉得她,王英要把她做压寨夫人,宋江希望将她放走时,王英却强调:“王英自来没个压寨夫人做伴,况兼如今世上都是大头巾弄得歹了,哥哥管他则甚!胡乱容小弟这些个。”逼的宋江跪了一跪。最后在燕顺等人将她放下山时,王英则是又羞又闷:“虽不满意,敢怒不敢言。”[1]346当刘高妻子第二次被捉上山时,王英再次要求将之做压寨夫人,燕顺挥刀将她砍为两截。王英则是大怒,夺过一把朴刀,便要和燕顺厮并。王英的好色固然让人有些鄙视,但是在大头领燕顺面前敢怒,乃至于要拔刀而厮并,则可以看出,清风山三位首领间也是平等地鼎足而三,绝不是绝对的服从的关系。

二龙山聚义的英雄也是如此。二龙山,本是草寇邓龙占据的山寨,后在操刀鬼曹正的帮助下,鲁智深与杨志等杀死了郑龙,占据了二龙山,鲁智深与杨志并为山寨之主。之后先有武松在张青夫妇的指引下,后曹正、张青、孙二娘等都投二龙山而来。山寨英雄达七位之多。“宝珠寺里大殿上坐着三个头领:为首是花和尚鲁智深,第二是青面兽杨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前面山门下坐着四个小头领:一个金眼彪施恩……一个是操刀鬼曹正……一个是菜园子张青,一个是母夜叉孙二娘。”[1]625但是这七位英雄却有鲜明的差别:大头领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人;小头领为施恩、曹正、张青。七人之间,尽管都以兄弟相称,却有大小层级的区分,这也决定了这也就是山寨的事务由三位大头领定夺,而绝非七位头领共管二龙山事务。整个山寨的权力格局依旧是鼎足而三。

芒砀山位于徐州沛县,也是梁山英雄落草的地方,聚集有三千人。头领也是三人:樊瑞、李衮、项充。项充、李衮遭擒放回后,两人劝说樊瑞投降,樊瑞没有多少犹豫就决定接受两兄弟的意见,爽快的答应投降。绝没有自己是大头领而固执偏见,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也隐约的透露出三人在芒砀山寨是平等且充分尊重彼此的特点。

《水浒传》作者对梁山英雄是异常钟爱的,他赋予了这些草莽英雄替天行道的神圣使命,又没有回避这些英雄的局限性,为了解决完成使命与他们局限性的矛盾,作者为他们设置了最为先进的组织原则——鼎足而三的权力格局。这种格局有了后世民主的影子。同时鼎足而三的格局,既完成了梁山英雄领导层的推故纳新,又避免了由于领导阶层的更迭而带来的不稳定乃至内讧,推动梁山事业的发展。这种鼎足而三的原则对水浒英雄人物塑造的影响就是使晁盖和公孙胜两个人成为两个不能与其他英雄共始终的特殊人物——一个中途身亡,一个两次离开梁山;同时也程式化了诸多啸聚山林的英雄上梁山前的聚义形态——头领多为三人,且头领之间更多为平等而非服从。

注释

[1]施耐庵.水浒传[M].海口: 海南出版公司 ,2002.

[2]朱一玄.《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臧懋循. 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

(责任编辑:谭淑娟)

Triangle Power Pattern and Liangshan Heroes

YAN Ting-l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 China)

Liangshan Group gradually collected 108 heroes from a dozen of people, from small to large. They were sworn brothers and honestly equal to each others. As a determined and vigilante group, its internal organization principle made a triangle power pattern, which determined the future and fate of the core heroes of Chao Gai and Gongsun Sheng. This mode of thinking was used to deal with the polymerization mode of other heroes before they came to Mount Liangshan.

triangle power pattern; Chao Gai; Gongsun Sheng; polymerization mode

1673-2103(2016)03-0010-06

2016-02-15

颜廷亮(1969-),男,济南历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I207.412

A

猜你喜欢
晁盖吴用头领
迁徙前的狂欢
《水浒传》中晁盖之死新探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晁盖:误闯梁山的孩童
宴请众小偷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吴用盖房
圆斑鹿的等待
黄豆鼠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