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习思想的现代意蕴解读

2016-03-16 13:52赵癸萍王占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终身学习人本主义孔子

赵癸萍, 王占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孔子学习思想的现代意蕴解读

赵癸萍,王占东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旅游学院,江苏无锡214121)

摘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质朴教育公平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桥梁,折射了人本主义色彩;孔子经由“好学”达致“博学”,最终登临“乐学”之境,注重学习的连续性、广泛性和趣味性,为终身学习树立了典范。从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视角解读孔子学习思想,为更好发挥其思想的时代价值铺平了理论道路,对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与思想资源。

关键词:孔子; 学习思想; 人本主义; 终身学习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国的官学正统,已深深烙进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1]。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体现在教育上,“教育”和“学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由此,“学习”思想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当前,传承和弘扬孔子优秀思想,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发掘孔子学习思想的现代意蕴,实现孔子学习思想与现代学习理论的对接,提升孔子学习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和社会适应力。同时,孔子学习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价值引领,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资源。

1“有教无类”:孔子学习思想折射了人本主义的色彩

1.1人本主义学习思想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学习前提下,强调学习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权利;在学习内容上强调有意义的学习,认为学习者可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予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目标上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是沟通孔子学习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桥梁。

1.2孔子的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民本思潮兴起。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既是先秦九流十家中受民本思潮影响最大者,也是其思想的主要继承者和发扬者。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爱人”是“为仁”的精神要求,而“民”则是“爱”具体指向的对象。因此,孔子从行为到思想都体现了重人爱民的特质。孔子家里的马厩起火,孔子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这是孔子重人轻物的行为表现。

在思想上,孔子高度赞赏惠民济众的统治策略,认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是圣者之境界。这种民本思想也被孔门弟子继承。《论语·颜渊》载,鲁哀公询问有若赋税不足的解决之道,有若提出要减赋税。鲁哀公说,现在抽取十分之二的税还不够用,减税如何够用?有若答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有若的答复道出了民本思想的实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注重百姓利益,缓和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榨,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和享乐。受民本思潮影响,孔子的学习思想折射出人本主义色彩。因此,有学者认为,孔子是温情的人文主义者,对人类本性满怀美好期望,相信学习能够发扬人类本身的美好本性,达到智慧与道德的高尚境界[2]3。

孔子创造性地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赋予平民百姓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并大力兴办私学,广收弟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为平民百姓学知修德提供了机会。孔子晚年“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3]325,遍及以中原为主的大半个中国,学生来源复杂,“孔门富有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等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4]38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从理论上主张了平民百姓平等的学习权利,兴办私学则在实践上为平民百姓创造了可能的学习机会和渠道。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也坚持教育公平思想,平等对待不同学生,教育内容毫无偏私。“陈亢问伯鱼”中,孔子对自己儿子伯鱼的教育内容,与其他学生并无二致,“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孔子学习思想中蕴含了质朴的教育公平思想,与现代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权利的思想本质相通。

在赋予学生平等学习权利的前提下,孔子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现实需要。《论语·先进》载,孔子学生子路和冉有先后询问其对“闻义即当勇为”的看法,孔子对性勇敢前的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对资性懦弱的冉有,孔子则鼓励他“闻斯行之!”在《论语·子罕》中,对缺乏基础知识的村野鄙夫的求教,孔子采取“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就其所疑之事之两端“穷竭叩问,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4]206。也就是通过浅显明白的问题,对求教者所疑之事的正反两个方面分别予以引导、解答。孔子在教学中对学生特殊个性的尊重,与现代人本主义学习观中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习内在心理需要的思想息息相通。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孔子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他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认为学习就好比是堆山和铺地,学习的失败源于学生自己放弃努力,而学习的成功源于学生自身不懈的奋斗(《论语·子罕》)。进而,孔子强调学生学习的迁移和创新,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尤其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认为能够“举一反三”是教学深层推进的前提。在诸多弟子中,孔子尤其赞赏颜回的创新能力。初时,孔子觉得颜回学习时“终日不违”(《论语·为政》),以为颜回愚钝,结果发现颜回不仅能有所发挥和迁移,并且非常善于创新和发展,能“闻一而知十”(《论语·公冶长》),连孔子都自叹不如。孔子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性的思想,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教学过程中,孔子对弟子饱含深情,倾注关爱。他看子路刚勇,忧其难保天年(《论语·先进》)。他多次探望病重的学生,伯牛病重,孔子避其君王“南面视己”之礼[5]83,不入室,从窗外握着伯牛的手,痛呼:“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颜回死,孔子“哭之恸”(《论语·先进》),觉得老天仿佛夺去了他自己的性命。正因为孔子真心关爱弟子,弟子对他也极尽敬仰爱戴。颜回赞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言其思想深邃,高深莫测;子贡赞“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言其境界高妙,难以企及。孔门弟子对孔子的爱戴之情,集中体现在弟子为其守丧之事上。春秋之时,只有父母亡故,子女才需守孝,且最多守孝三年,“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孔子死后,他的弟子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丧期满后,弟子们作揖告别、相对而哭,依依不舍地离去。而子贡却独自继续筑室守孝,直到满六年才离去。[3]327由此可见,孔子与弟子间的师生之情尤甚父子。孔子重视学习过程中师生感情的建立,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和谐师生关系”树立了先贤典范。

2“学而不厌”:孔子学习思想树立了终身学习的典范

2.1终身学习理论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和《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书》,兴盛于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并在会上取得了广泛认可的界定:“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6]从定义可知,终身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平等权利、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心理需求、注重培养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思想,是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由上文可知,这些思想在孔子学习思想中均有体现,不再赘述。

2.2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

本文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好学”、“博学”和“乐学”的思想,探讨孔子关于终身学习的连续性、广泛性和趣味性等思想特征。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首先体现在“好学”上。孔子高度强调好学对个人品德发展的作用,阐明“六言六蔽”(《论语·阳货》)之害,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成为愚蠢。好知不好学,其蔽成为流荡无归宿。好信不好学,其蔽反成伤害。好直不好学,其蔽急切不通情。好勇不好学,其蔽常易犯上作乱。好刚不好学,其蔽易于狂妄抵触人”[4]407,指明了学习与“仁”、“知”、“信”、“直”、“勇”、“刚”等品德的相辅相成关系。随之,孔子指出了好学的方法主要是向他人学习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孔子的请教内容是全面的,“入太庙,每事问”(《论语·乡党》),请教对象也是全方位的,既问道于老聃之类的贤者,又“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在把握好学的方法后,孔子强调学习的紧迫感和连续性,“学如不及,尤恐失之”(《论语·泰伯》)。孔子主张学无止境,到晚年仍然不断增加学习内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最终,孔子以“好学”自我赞许,自认“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尤其在学习的默识、好学和教诲他人方面,没有人能超过他(《论语·述而》)。孔子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好学精神,证明了人能通过自身持续努力,不断获得和增长他们终身发展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和技能,体现了终身学习理论中学习者持续付出的思想。

以“好学”为基础,孔子获得了“博学”之成就。好学是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表现,博学则是以好学为基础达到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拓展。孔子认为“多闻”是达到博学的首要方法,“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多闻多见可以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经过审慎思考获得理性认识,然后再用付诸实践。在多闻多见的基础上,孔子也强调通过书本学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系统掌握前人的知识成果。实践了“多闻多见”与“博学于文”的方法后,孔子知识渊博,在春秋时期久负盛名,连达巷党人都盛赞:“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

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主张博学,并不是对他人学说和知识的盲目接受,而是注重保持自己的思想和专长。他认为既要“多闻”,也不可盲从,要“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孔子的学生子贡以为孔子的博学源于多学多记,孔子说,我在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论语·卫灵公》)。孔子学习思想中“一以贯之”的就是“仁”,是“学为君子”的道德追求。孔子“博学于文”而“一以贯之”的思想是后世“博专之辩”的共识性原则。孔子的博学思想意味着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道德和能力诸方面的综合提升,契合了终身学习理论中“获取广博的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思想。

在“好学”、“博学”之中,孔子达到了“乐学”之境界。《论语》篇首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乐趣感是学习的首要收获。孔子认为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需要辨别的是,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是学习者精神境界提升的逻辑路径,而从“好学”到“博学”,再到“乐学”,是学习者学习过程发展的现实路径。孔子也切实达到了以学为乐的崇高精神境界。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乐学也是孔子自我评价中最怡然自得的方面。当叶公询问子路孔子的为人时,子路骤然不知所对。孔子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眼中的学习,早已超越了为学知、学艺和明理的实用主义功效,超越了为功名、为利禄的功利主义思想,达到了怡情、冶性的纯粹理想主义境界。

至宋明之际,探讨“孔颜之乐,所乐何事?”成为当时儒学的核心学术问题之一。经由学习获得的高度主体自由和极大精神满足,成为千古儒者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孔子的乐学思想,比终身学习理论中强调学生“充满信心和愉快”主观感受的思想更胜一筹。

孔子的终身学习思想,最集中体现在孔子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孔子将学习贯穿于生命始终,作为终身的职业和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一生专注学习,不断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德行的提升和思想境界的升华,是终身学习的集大成者和光辉典范。

3结语

孔子学习思想提出了质朴的教育公平思想,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和心理需求,强调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凸显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折射了人本主义色彩;孔子学习思想经由“好学”达致“博学”,最终登临“乐学”之境,注重学习者自身的持续努力,关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知识、道德和能力诸方面的综合提升,享受学习赋予人的精神愉悦,是终身学习的先贤典范。

从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视角解读孔子学习思想,既能让人们深深叹服孔子学习思想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也能探寻孔子学习思想与现代学习理论的关联性、亲缘性,为当前更好发挥孔子学习思想的时代价值铺平了理论道路,又为全面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提供了本土思想根源。孔子的学习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精神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前行的永恒精神资源。同时,孔子学习思想能推动大学生确立人本主义和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理论,是大学生学习价值观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2015-1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2]刘韶军.儒家学习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长沙:岳麓书社,2002:325,327.

[4]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381,206,407.

[5]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社,2008:83.

[6]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1):50-66.

责任编辑俞林

The modern connotation of Confucius' learning thoughts

ZHAOGuiping,WANGZhand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ourism,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214121,China)

Abstract:Confucius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s of "providing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sm color. He emphasizes "learning deligently", "learning in wide range" and "fond of learning" which gives a brilliant example for the lifelong learning. Unscrambling Confucius' learning thoughts from these aspects can enhance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his thoughts better and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learning party and learning society.

Keywords:Confucius; the learning thoughts; humanism; lifelong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 40-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880(2016)01-0068-04

DOI: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1.022

作者简介:赵癸萍(1983—),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04

项目来源: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4FYHLX35);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368)

王占东(1968—),男,吉林公主岭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终身学习人本主义孔子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