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小小说漫议

2016-03-16 15:48
关键词:奇人冯骥才文体

卢 翎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2015年小小说漫议

卢翎

(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2015年小小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创作者在时间长河中捡拾那些熠熠闪光的往事,书写文化、历史记忆,破解人性密码。此外还有一些“面目模糊”的小小说,尝试追求一种不拘一格的表达。它们是2015年小小说沉甸甸的收获。

关键词:2015年;小小说;地域性格;历史记忆;文体空间

回顾2015年小小说创作,数量依然可观,作家、小小说作者奉献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与往事相关:冯骥才以清末民初一群新的“俗世奇人”,勾画出了一座城市的“地域性格”;广大小小说作者积极回应时代的召唤,在岁月长河中捡拾往事,书写历史记忆,破解人性“密码”。此外还有一些“面目模糊”的小小说,尝试跨越文体界限,追求一种不拘一格的表达。它们共同构成了2015年小小说的收获与记忆。

画出了一座城市的“精灵”

上世纪80年代,冯骥才创作了具有文化反思意味的《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等作品后,“肚子里还有一大堆人物没处放,弃之实在可惜。后来忽有念头,何不一个个人物写出来?”*冯骥才:《俗世奇人(修订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38页。于是便有了一群清末民初时天津卫奇人异士“问世”,即发表于《收获》1994年第1期的《市井人物》(7篇)。其后他又陆续创作《刷子李》《蓝眼》等11篇小说, 2000年以《俗世奇人》(共18篇)为名结集出版。此后冯骥才虽忙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工作,但“脑袋里还有一些没写出来的人物”,“闹腾起来,也要出头露脸,展身手”。 2015年,冯骥才以《俗世奇人新篇》*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共18篇小小说),《收获》2015年第4期。让这些老天津卫各色人等,一个个“钻出笔管”,“活活脱脱地站出来”。

冯骥才熟悉中国传统小说,又极为推崇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对现代主义小说亦不乏真知灼见。宽广的艺术视野与丰富的艺术资源使冯骥才能够博采众长,建构充满“冯氏”个性特色的艺术世界。他从文本的需要出发,决定作品的“写法”*冯骥才:《俗世奇人(修订版)》,第139页。。《市井人物》《俗世奇人》及《俗世奇人新篇》,在艺术上一脉相承,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将笔记元素、传奇风骨、白描手法融于一体,厚重而不失轻灵、深长而不乏精巧。它既是古小说在当今悠远的回响,也是一种敬意的传达,同时又是一种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艺术上的“独出心裁”。冯骥才说,“我喜欢这样的写法。好比雕工刻手,去一个个雕出有声有色有脾气有模样的人物形象。”*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共18篇小小说),《收获》2015年第4期。《俗世奇人新篇》18篇小说,独立成章,18个人物形象,“各色性格”,“又热又辣又爽又嘎又不好惹”*冯骥才:《俗世奇人新篇》(共18篇小小说),《收获》2015年第4期。,他们是天津这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城市的“精灵”*冯骥才认为:“若说地域文化,最深刻的还是地域性格。一般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是一种表象,只有进入一个地方人的集体性格的文化才是不可逆的。它是真正一种精灵。”见《收获》2015年第4期。。

天津既是最早的通商口岸,开风气之先之地,又因拱卫京畿,与北京的官场息息相通,但是洋场、官场,都不能代表天津。“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气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冯骥才:《俗世奇人(修订版)》,第1页。也就是说,“码头”才是这座城市的底色。“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冯骥才:《俗世奇人(修订版)》,第10页。这是“地地道道的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这种“硬碰硬”的“码头活法”才是天津的“集体性格”。《俗世奇人新篇》中,无论是做官的、行医的、画画的、开金店的、卖古董的还是偷盗的、卖药糖的、卖包子的、撑船的,无不身怀绝技,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与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凭借“绝活”、“奇招”站稳脚跟,得到人们的尊敬。在一次次“硬碰硬”的较量中,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冯骥才浓墨重彩,将这“绝活”、“奇招”的“空前绝后”渲染到了极致。

在冯骥才的极力渲染之中,隐含着一位文化保护主义者的殷殷之情。从《市井奇人》到《俗世奇人新篇》,前后长达20 余年。这20余年,也是冯骥才从事文化保护工作的20余年,他四方奔走,为古村落、为那些即将被拆除的古巷,为那些承载了太多文化记忆的文物,从撰文呼吁停止拆除到在拆除现场搜寻文物,到拍照图片力图作为永久性的记忆,他身心俱疲。这些“俗世奇人”伴随着这些奔走呼吁、身心俱焚的日日夜夜,浸润着冯骥才最为深刻的洞见与体察,最为焦灼的心境与无力回天的悲哀,它们使“俗世奇人”登峰造极,有些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苍凉,浸润了些许历史的暮色,如同那些历代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令后人感叹先人所创造的奇迹,怀念先人们的精神气质。冯骥才正是借助绝活、奇人的匪夷所思为老天津卫码头文化及其所造就的精神性格存照,让它们成为永远的文化的记忆,抗拒时间与历史的侵蚀与风化。

探寻历史记忆中的人性秘密

回望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隔着历史烟尘,小小说作者立足于当下,以积极的姿态回应着时代的召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历史、战争与人性。党存青的《杀》、梁小萍的《放生》等书写了侵略者凶暴残忍的屠杀,生灵惨遭涂炭的悲苦。陈力娇的《第二条路》、梁刚的《送信》等展现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在高军的《研墨》中,作品围绕将军研墨展开故事,表现出抗日将领高风亮节和官兵同仇敌忾的士气;李立泰的《鸡叫头遍》以夜深人静时夫妻间温柔的私话,传达出军民众志成城的激越豪情。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国人前赴后继万死不辞以身殉国,这悲壮的牺牲是安石榴的《离离秋草黄》中老李三于国难之时,捐弃个人恩怨、奔赴前线的决绝;是余显斌《背叛》中的王老蔫于生死关头,忍辱负重恪守职责;还是王培静的《小兔子》、韦如辉的《将军完婚》等作品中普通人毁家纾难的义无反顾。这牺牲是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不屈抗争的民族气节,至今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在历史记忆的书写中,陈力娇的“开拓团”题材小小说作品*陈力娇:《夜幕下的满洲、收养、遣返、逆归》,《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第4期、第6期、第8期。颇具特色。据陈力娇讲,她计划创作一部“开拓团”题材的长篇小说,这些小小说是写作构思过程中闪现的“灵感”、思想的“火花”。其实,早在2013年,陈力娇即已开始“开拓团”题材的小小说创作,像《米殇》《师徒》等,2014年她又发表了《和平》《伤寒》《国恨》等。她的笔伸向了历史记忆的深处,将惨淡、悲苦的往事一一呈现。追寻逝去的历史、撕开重重铁幕,唤醒沉睡的记忆,为的是破解其中隐藏的历史与人性的“密码”。伴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陈力娇在2015年“开拓团”题材小小说中书写着她更为深刻的发现与洞察。这体现在她着力刻画与表现的佐藤、坂元、木田雄造、浅仓等日军军官形象上。

佐藤们是“开拓团”中最为普通的下层军官,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恪守“大日本皇军是以帝国利益为重”的信条,忠于自己的职守,认定服从命令是天职,而从不过问这些“信条”、“职守”、“命令”是什么。因此,在“开拓”的名义下,他们侵占土地、抢夺粮食、霸占房屋,残害中国人。中国人“为他们种地,自己却没有粮食吃;房子让他们抢去,自己却住地窨子,井被他们独用,自己却喝沟里带红锈的水”。为了“大和民族”的律条,佐藤毫不犹豫地挖出中国孤女的眼睛。日本战败,一纸“可以放弃满洲全土”的弃民令下,他们向“开拓民”举起屠刀。浅仓强令妇女孩子集体自焚,以示“尽忠”,坂元让“一颗颗手榴弹甩在妇女和孩子们中间”,任他们瞬间变成冤魂。即使在遣返途中,面对中国人的仁慈与宽恕,参与了“东安驿事件”的木田雄造仍怒目相向:“不是我的错,是国家的错。”他们是凶残的掠夺者、残暴的杀戮者,也是不折不扣“服从和执行上级命令”的军人,如同杀人机器上的“齿轮”,他们使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得以实现。阿伦特将之称为“平庸之恶”,即不思考人性,不思考社会,失去了自己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并心安理得地逃避一切道德责任。*参见[美]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孙传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由此出发,秉持创作就是“表现灵魂里深层的东西”的陈力娇审视人心与人性。当小野平亮冷漠说出“我们大和民族是不允许一个瞎子不嫁给另一个瞎子”时,当酒井美黛的母亲带头领受打向眉心的一枪时,陈力娇看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艾希曼”。可能他们不像佐藤们罪行昭著,但同样服从于强权,按照罪恶的法则行事,“对显而易见的恶行熟视无睹”。“平庸之恶”潜匿于我们的内心,具有持久的腐蚀作用,是滋生罪恶的土壤。然而,陈力娇终以久美子打向平亮的耳光、木田雄造的下跪以及加滕代子的心里话,让我们看到了良知,尽管它还很微弱,却是终将于沉沉夜幕下、遍地血污和残酷屠杀中拯救世界的力量。

回望70年前的那场战争,尤其是当我们面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个人的遭遇》《第二十二条军规》《战争风云》《铁皮鼓》等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时,面对这些凝聚着人类思想的“高峰”时,如何反思历史是横亘在小小说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是无法回避的严峻的思想考验。

小小说文体空间可能性的拓展

翻阅2015年文学期刊,我读到了这样一些作品:《劳马小说》《傻子寓言》《小说五段》*劳马:《劳马小说》,包括《改不掉的毛病》等8篇,大解:《傻子寓言》包括《当面评估》等23篇,白玛:《小说五段》包括《七彩石》等5篇,《人民文学》2015年第5期。《李黎掌小说》*李黎:《李黎掌小说》,包括《严密》等10篇,《青春》2015年第5期。《动物笔记》*陆春祥:《动物笔记》,包括《悲情马嘉鱼》等20篇,《文学港》2015年第2期。《老傻记》*大解:《老傻记》,包括《著名的老傻》等74篇,《文学港》2015年第3期。等。刊载这些小小说作品的文学期刊,也不再按照惯常方式使用“小小说”或“微型小说”等约定俗成的称谓。而是别出心裁地重新“命名”,并力求做出期刊的自我定位与阐释。像《人民文学》的“微篇小说”,编者强调:相信读者朋友仔细看过就会知道,这些作品在名称上应该,在质地上更是区别于通常意义的“小小说”和“微型小说”的,那么顺着纯文学的名称序列: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直到微篇小说,还是可以的吧,何况有的微篇小说,似乎并不比时下有的中篇小说的内在容量小。*《卷首语》,《人民文学》2015年第5期。再如,《青春》的“掌小说”,这一名称是从日本文学中“拿来”的。“它指一种篇幅极短的小说,川端康成的创作为其确立了美学范式,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强调一种锐利的锋芒。”*赵婷婷:《李黎式“掌小说”——小说的另一种可能》,《青春》2015年第5期。而转载这些作品的文学选刊,也强调其文本的独特性:“大解也许觉得他最擅长的诗歌不够用了,他要更大的自由,他要借助小说、散文和寓言,需要把一切有效的因素利用上,不管它们渊源何处,文无是法,一概拿来。”*原刊编辑荐语:《傻子寓言》,《长江文艺·好小说》2015年第8期。无疑,这些文学期刊看重的正是这些作品尝试超越文体规范,追求一种更为自由、灵动和个性化的表达。这也是2015年小小说中值得思考的一个现象。

这些作品从几百字到一两千字不等,从篇幅看,它们是小小说,但是它们没有完整的情节、清晰的线索、集中而强烈的矛盾冲突,也不再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们尝试将小说、散文、诗歌、寓言、随笔等多种文体元素融合在一起,每篇短小独立的篇章体现为一个场景、一种声音,有时又是一种情绪、一些闪光的灵感。时远时近飘忽不定,似乎很难把握,又清晰而透彻。这些简洁有力的碎片与瞬间,是《劳马小说》以反讽、幽默、狂欢的方式呈现的生存荒诞,是《傻子寓言》绝句式的纯粹直击精神之痛,是《李黎掌小说》以锐利的锋芒直指当下现代人的生存与精神困境,还有《动物笔记》,以笔记随感的方式杂录动物的习性,诘问社会与人生……它们集中于一种既定的规则与逻辑的颠覆,一种对世界的更为丰富的认识,一种对人性潜在的秘密更为复杂呈现,是对人性至深的体察、对存在某种深彻的体悟。

随着文体学理论日趋成熟,作家文体自觉意识的不断强化,文体规范日趋鲜明,这使写作高效进行的同时,也形成某种模式化。在创作者表达自我、表达对世界的想象与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时,每一种文体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文学创作总服膺于内心的真诚与艺术创造的冲动,每一位作家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具有个性特点的、贴切表达自己的书写方式。这些被冠以各种名称的篇幅短小的作品,正是创作者超越既定文体规范,让心灵获得表达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努力。所以,无论它们被称为小小说、还是微篇小说、掌小说或其他称谓,这是小小说向着自由的个性的不拘一格的表达的一种努力,它拓展着小小说文体空间的可能性。它们终究会给小小说带来什么?会使小小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今天还很难断言,但是这种努力无论如何是值得关注的,它是小小说前行的身姿。

(责任编辑:毕光明)

A Talk on the Mininovel in 2015

LU Li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China)

Abstract:The year 2015 has witnessed the good momentum in the mininovel writing, for writers have striven to dwell upon those shining past events in the river of time so as to portray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to uncover the cipher of human nature. In addition, there have also arisen some “indistinct” mininovels which have tried to pursue an novel mode of expression. All these are the fine harvest of the mininovel in 2015.

Key words:the year 2015; mininovels; the regional character; historical memory; style space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3-0052-04

作者简介:卢翎(1966-),女,天津人,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29

猜你喜欢
奇人冯骥才文体
推荐书目《俗世奇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不可思议的奇人异事
民国报界奇人黄伯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冯骥才称赞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