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探析

2016-03-16 22:09庄新霞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州350108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探讨教学改革

庄新霞(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州350108)



【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探析

庄新霞
(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福州350108)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该课程存在高校“重应用”、教师“重理论”、教学定位模糊、授课以教师为主、考核单一等问题。基于此,高校应该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使用、多元化教学考评指标的构建、自由宽容的教学氛围的创造等措施的应用。此外,根据该门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提出了相应要求。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改革;探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为高等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门课作为先修课程为后面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代、报关报检实务等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该课程主要探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等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世界各国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规律和特点,是一门涉及基本理论和政策的课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因此,该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把握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理论规律,掌握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政策。在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作为一名理论性强的学科,如何立足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走出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是本文进行教改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存在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重应用,轻理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此类高校而言,一般都倾向于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有较多的投入。比如,很多学校对实践性课程不仅要求课堂有实训的课时,同时还要有2周集中实训的课时。这种对实践性课程的过多投入经常导致理论课程边缘化。在这种氛围下,不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跟着陷入了“误区”,认为国际贸易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等课程才有助于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没有什么实践价值,存在轻视的心理。

(二)授课教师“重理论,轻应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一门研究型的理论课程,课程围绕着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国际服务贸易、跨国公司、区域一体化组织和WTO等相关章节展开。该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相比,理性论强,因此,具有所有理论性课程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即对初学的学生来说,其内容显得枯燥无味,难以掌握。因此,课堂学习中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氛围较沉闷,对理论内在的掌握更无从提及。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教师,其往往在研究型高等院校受过较专业的理论学习,理论基础雄厚。因此,该课程的理论性质以及教师所接受的研究型教育,往往决定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倾向于采用研究型高校的授课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这种教学倾向不仅与应用型高校的定位矛盾,甚至对初学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学生的理解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对理论的理解停留于表面,如有个别学生只知道自由贸易理论,但是一旦被问起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却不懂如何作答。有另一部分学生甚至在授课过程中自暴自弃。

(三)教学定位模糊

实践性课程的定位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基本比较清晰;但是理论性课程的定位比较模糊,导致理论课程往往陷入怪圈,既够不着研究型课程,也算不上实践性课程。这也导致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培养作用[1]。

(四)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简单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较多采取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方式。而对于理论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只会使理论更加枯燥,生涩难懂,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当前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另外,作为专业课教师,往往“上课来,下课走”,理论学习在课外往往是“放羊”状态。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忽视学生多元化智力,学生为考试而背书,忽视了课堂知识的内生化。

(五)授课内容重书本知识,轻社会热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内容应该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而变化,而目前大部分教材内容都相对老旧,大多围绕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等,而对当代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却鲜有介绍,并且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热点把握不足。比如,非关税壁垒这一章,绝大部分教材都关注贸易中常见的几种壁垒,而忽视了很多对我国未来影响较大的新兴壁垒,比如动物福利壁垒、劳工标准以及欧美刚刚实行的碳关税等等;或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中,介绍的都是比较早的区域组织,比如亚太经合组织、CEPA等组织,而对目前新兴的组织如上海自贸区等却基本不涉及。而作为教师,通常照本宣科,觉得能把书本上的内容讲完就不错了,不愿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的理念

基于以上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存在的尴尬境地,同时结合该门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门课程教改的理念。该门课程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因此首先必须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进行解读。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解读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政策意义,该种类型的高校办学定位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该全面解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核心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能力是一种比实践能力更深层次的能力,不仅强调人才的知识运用能力,更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1],其中创新能力是人才最核心的软实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并不意味着要排斥相关理论课程,相反,理论是指导应用型课程的基础。因此,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如何摈弃传统研究型课程的定位,主动与高校定位目标相嵌合是教改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定位下的课程教改理念

只有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学改革,才能使该课程发挥其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基于与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的相互匹配,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学应该强调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实践性课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存在的问题,建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改,必须要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而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的构建必须满足:(1)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要求教学中学生自身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传输;(2)强调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3)强调对学生知识构建中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4)强调教师的辅助作用可为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提供指导等。因此基于此理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注重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有机会接触并了解当前变幻的国际贸易形势,但是缺乏运用理论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现象的能力。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内容的实际运用。比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一章讲述的是国际贸易的相关基本概念,诸如国际贸易额、国别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条件、贸易依存度等基本概念,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询相关统计年鉴的数据,并计算出近几年全国、各个省份乃至地级市的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结构、贸易条件和依存度等,并针对存在问题作出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通过这些概念的运用,既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波特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通过六个因素对我国的某几个行业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从理论的视角判断各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强弱,这不仅有利于课堂理论内容的理解,也对学生今后走上岗位有一定的帮助;而在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计算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并分析我国的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给出该现象存在的合理解释。所有这些知识的运用都与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只不过相对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其更强调学生的主导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注重理论教学的实际运用,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自觉运用之外,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今,一项国际贸易政策的出台,集合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同一项政策有不同的看法,或支持或反对。比如,一国的对外贸易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福利,但是稀缺要素所有者会反对自由贸易政策,而丰裕要素所有者却支持自由贸易政策;又比如,对征收关税后的经济效用,要求学生从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和进口商等角度来看待这种政策。这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会使学生看问题更加理性和全面;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管理部门作出一项决策的深思熟虑,会更加理解和支持国家的相关政策。

(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使用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采用多种更有利于驱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鉴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与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的区别,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合该门课。因此,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法、课堂演示法、提问法和视频教学法等。

1.案例讨论法

案例讨论法适合于一些能与现实问题相挂钩的理论内容,该方法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将外生的知识内生化,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吸收。[2]案例讨论法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6~8人一组。其次,由教师事先设计相关案例,提前一周给学生,要求各个小组根据案例通过多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再次,案例讨论中应先进行小组内部讨论,然后再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讨论中要求学生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了防止“搭便车”行为,尽量让组内的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中案例的设计必须将准备讲授的理论内容与当前社会上的主要现实情况相结合,比如,通过对当今中国比较优势的案例设定,让学生查找并计算中国近30年来的比较优势,从数据看出中国目前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从而讨论静态比较优势的缺陷,并提出如何实现动态比较优势,通过案例讨论完成该章的内容。或者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贸易保护案例的设计,要求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国汽车保护的原因、可行性、实施时间以及成本等展开讨论,进而基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对以上各点进行分析。

2.角色互换法

该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当教师的角色,向其他学生演示相关课堂内容,主要用于一些不适合采取案例讨论法同时又没有太多难度的章节,比如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国际服务贸易和跨国公司等章节。角色互换法中,教师至少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所要讲解的内容和希望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针对相关内容和目的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充当教师角色,向其他学生讲授该内容。在讲解过程中,为了使制作PPT的学生充分领悟知识,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任务,或者预防学生上台照着PPT直接念的行为,应要求学生事先必须对该章节的内容包括重点、难点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因此,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像教师授课那样随时提问听课学生;讲解完毕后,由听课学生根据讲解的内容对演示的学生进行提问或者质疑;最后,教师根据讲解中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提问和点评,通过提问和点评引导学生关注和补充遗漏的知识点。这种方法,由于时间的限制,每次课只能有两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因此遵循学生自愿原则,由积极性较高的学生每人上台分别演示一小节。

3.其他方法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之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还应该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课堂提问法,它运用于一些不适合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互换的内容,诸如对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当代国际贸易的基础、贸易理论之间的区别等要求学生给予解释。此外,提问虽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但是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要注意的是,提问的题目难度应该适中。因为太难的题目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学生干脆往那一站,什么也不说,容易造成冷场;而太容易的题目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负[3]。而对于学生不会回答的问题,教师要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启发式引导,通过引导使学生一步步接近答案,尽量避免教师“一篮子”解释。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视频教学法,通过视频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学生倦怠情绪,提高教学效果;而视频中学者拥有比较雄厚的知识底蕴与较好的口才,可以将目前的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热点进行巧妙的结合,比教师呆板的授课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视频内容的选取可以是擅长研究比较优势的林毅夫的相关讲座,也可以是财经郎咸平的相关讲座,还可以是电视纪录片《大国的崛起》中有关贸易的相关片段[4];关于视频播放的时间,要注意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为宜,太长学生容易厌倦,而太短又达不到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有必要对相关视频进行剪辑,把与相关理论内容联系最紧密的精华部分展示给学生。

(三)注重教学考核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在当前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引导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在课堂的充分发挥。而传统单一的评价指标容易抹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造成“上课不努力,考前通宵背”的现象。只有正确、科学的评价指标才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应注重教学考核方式的变动,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可以结合课堂的教授方法,将案例讨论发言、课堂PPT演讲、课堂提问、期中考试、课堂考勤以及期末考试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权组成最终的总成绩。而以学生为本的教改理念要特别增加课堂表现的成绩比重以及注重指标考核的评分标准。比如,案例讨论以及PPT演讲中的评分标准不能绝对以答案的对错来衡量学生的表现,应该综合考虑学生课前资料准备情况、参加讨论的积极性、PPT演讲中是否发言流畅等情况,其次才考虑问题的正确性。因为案例讨论和PPT演讲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给予修正,所以单纯以答案的标准化来衡量学生的表现,必然会导致有的学生轻易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达不到案例讨论的目的。另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期末考试,应该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因为作为开放性理论课程,用绝对的标准来衡量问题的答案,容易扼杀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因此,只要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看法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即可。

(四)创造自由、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

自由、开放和宽容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采用,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严重依赖教师,独立性差,不愿意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而一部分学生因为自尊心较强、缺乏勇气等原因,害怕错误,不敢当众或者对教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尤其是与主流观点相悖的观点。以上两类学生是大学教育中常见的学生,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进而释放创新思维,营造自由、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必不可少。对于第一种学生,教师应该多关注他们,多对他们提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融入环境。最重要的是,允许他们“犯错误”,而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就时,一定要不吝啬地赞扬,从而激发起他们融入课堂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欲望;后一类学生,是笔者在教学提问中经常碰到的学生,由于害怕错误,在课堂提问中,经常抗拒这种方式,不肯上台做演示,对这类学生,笔者经常鼓励他们“没关系,你可以边做我边教你”。因此,在学生上台做习题演示时,碰到困难时,教师要尽量用温柔平和的语气启发他们,最后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题目讲解时,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给他们最大的鼓励和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由此,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很多学生从最初的抗拒到最后积极主动要求上台做演示。因此,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本着自由民主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支持并鼓励学生真实的想法。对于错误的看法,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教师尽量不要使用批评的语气去点评学生的问题,更不要高高在上地去指责学生。此外,鼓励不同观念的学生互相辩论,授课时应该灌输学生这样的意识,即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课程讨论没有所谓的标准,只要提出的问题有足够的论据,即使见解和别人不同,也会受到认可的。通过这种轻松、宽容的教学氛围的构建,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良好氛围的构建也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目前的教室,学生的座位基本为四组的坐法,这样不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该门课的授课地点可以申请到实务课的实验室去上,采用面对面的圆桌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互动,也有利于师生互动。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改推进要求

(一)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理论课程,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更多的灵活性,教学计划也更加灵活多变,考核评价指标也相对多样化。而本科高校的教学管理,往往有统一的管理标准。比如,很多学校要求在学期初就把整学期的教学计划录入系统,而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的课程,要随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调整计划。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成绩考核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但是对作为必修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系统中通常默认平时成绩只占20%,这对鼓励学生融入课堂的效果不大。因此就势必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能从这门课程实际出发,给予较灵活的管理模式。高校可以先对某个班级试点,如果效果不错,再面向大部分班级开放。

(二)对教师的要求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为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博学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要时刻关注当前贸易领域内的现实热点和前沿,同时对课堂还要有较高的掌控能力以及对学生要有正确引导的能力。比如案例讨论法,由于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章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相吻合,所以一个合适案例的选取、整理和加工等环节都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而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相对实务类的课程,案例的选取更加有难度,有时需要教师自己去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案例。因此,课前要求教师持之以恒,付出比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备课精力[5];其次,在案例讨论过程和学生课堂演示中,对教师的设定就是少讲授,多点评。教师应允许并鼓励有不同观念的学生进行辩论,以挖掘案例中的关键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而当学生讨论脱离了主题,陷入一些纠缠不清的细节问题时,教师要让他们及时回归主题;最后,当学生完成案例讨论后,教师能够针对各小组成员的辩论做出总结,尤其要表扬辩论或演示中有独到见解的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三)对学生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方式充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资料整合、加工;其次,课堂上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畅所欲言,能够对不同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辩论;最后,课后要求学生总结归纳,继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些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课外时间,并要求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填鸭式教育为主的模式已经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惰性,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高考后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觉得好不容易考上大学了,该好好放松一下,所以宁愿被动式地输入知识,“课堂属于老师的,课外属于自己的”,不愿意在学习上过多投入。因此需要教师和辅导员的正确引导,首先,学生要学会独立学习,养成查阅资料,分辨资料,加工资料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摒弃安乐享受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自发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当今世界的贸易规律和贸易政策,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并预测国际贸易的相关形势和政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国家输送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奕.应用型本科高校理论教学困境及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教育,2015,(5):71-72.

[2]胡波.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改教法,2013,(1):52-58.

[3]吴沙.小议《国际贸易理论》课程多样化教学方法[J].商业经济,2013,(6):121-122.

[4]蒋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方法研究[J].科教导刊,2014,(3):108-109.

[5]李丽,罗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中的实践[J].文教资料,2012,(6):190-194.

【责任编辑曹静】

An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ZHUANG Xin-x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Abstract: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current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the course have problems,such as colleges“focusing on application”,teachers“focusing on theory”,fuzzy teaching orientation,teacher-oriented approach,singl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and so on.Thus,by analyzing the target location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the teaching idea of“student-oriented”is put forward.,and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from four aspects,that is,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the use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evaluation,and the creation of free and tolerant teaching atmosphere.At last,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of the course,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Policy;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teaching reform;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39-06

收稿日期:2015-11-24

作者简介:庄新霞(1982—),女,福建泉州人,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技术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探讨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