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建构

2016-03-16 22:09屈社明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006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006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王 薇,屈社明(.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006;.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006)



【蓓蕾园地】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建构

王薇1,屈社明2
(1.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1;2.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721006)

摘要:简要梳理了国内外有效教学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基于动态系统观构建了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研究认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由教师“教”的系统和学生“学”的系统构成,这两大系统既自成体系,又协同交互,促成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生成。

关键词: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

一、有效教学和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国外有效教学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从最初关注某一要素,如教师品质、教学特质等,转向如今关注整个教学系统的演变过程。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国外学者就指出,有效教学与教师特征或者品质有关。于是研究教师特征或品质成为这个时期有效教学研究的热点,包括教师个人外表、言语秉性、思想开放度、教学能力、学科知识构成、教学适应性等。20世纪70年代后,有效教学研究转向关注教学特质,如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构成、教学模式等。如B.Rosenshine&N Furst认为,有效教学建立在以下要素的基础上:教师授课清晰明了、灵活多变、以教学和学习任务为中心、赋予学生机会、开展师生问答和讨论等[1]739。P.Mortimore把组织、分析、综合、讲授、呈现、评定作业、管理和评估视作有效教学技能[2]。B.Joyce等人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信息加工模式、社会模式、个人模式和行为体系模式[3]29-30。J.Ysseldyke&J Elliott将有效教学划分为计划、管理、呈现和评估四个阶段[4]497-518。G.D.Borich认为,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包括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组织、提问、探寻等[5]8-26。KenBain主张,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自然的批判性学习环境,关注教学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思想、行为、态度、感觉方式等产生积极、实质性和持久性的影响[6]4-45。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效教学研究趋向生态化,即有效教学研究要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融为一体,开展综合性研究。如经合组织就认为,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考察有效教学既要关注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教学法技能,还要关注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移情能力和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学管理等能力[7]。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制定的《奥克兰大学的有效教学》则把有效教学看作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7]。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有效教学指导手册》制订了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7]。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研究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特征描述。如杨玉明、温晴通过问卷调查,借助SPSS软件统计包,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方程和因子分析,提炼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五种典型教学行为,即课堂组织灵活多样、教师用语流利地道、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提供学习方式指导、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等[8]。贾连庆认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率的教学[9]。黄宇元认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必须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的教学准备、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等[10]。张哲华视交际性、互动性、实践性、文化性和情感性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特征[11]。杨惠中就视听说课堂有效教学主要特征归纳为教师综合素质高、语言运用能力好、师生互动频繁、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课堂设计整体性强等[12]。周慧慧认为,如果教师全面教授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和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等,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效课堂[13]。第二,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探究。这是近些年研究的一个重点,侧重于从实践层面探讨促进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生成的具体策略和实践路径。如郑秀芬认为,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14]。李正亚认为,教师教学准备要充分、方法要综合、活动要多样化等[15]。贾连庆认为,教师改善知识结构、实施多科教学变量组合、增强教学反思能力等,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9]。马海兰认为,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保证高效的教学效能感、设计多种辅助教学活动等[16]。黄宇元认为,教师要掌握教学设计及实施策略、创建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实施有效课堂管理、合理利用教学评价等[10]。陶卫红认为,优化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和自主学习策略能促进大学英语有效教学[17]。周慧慧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激活教学气氛等看作是实现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实践路径[13]。高战荣认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设置富有成效的课堂提问环节、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等,是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18]。

国内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内容依然围绕课堂教学要素展开,如教师素养、课堂结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微观层面,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缺少从系统论视角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本质及其生成策略进行综合性探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把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简单地看作是由单一变量决定的。这显然不符合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本质。本研究试图借助动态系统论揭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本质,构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探究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运行模式。

二、动态系统观

动态系统是按确定性规律随时间演化的系统,又称动力学系统[19]。动态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非线性的发展系统,由若干个变量构成,每个变量既自成系统,又与其他变量构成的系统相互关联,一个变量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系统中其他所有变量系统[20]。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语言学领域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源于以下两大因素:第一,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与二语习得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二者都是动态化过程;学习者的二语发展受制于个体认知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前者包括认知能力、学能、动机、智力、认知风格、学习策略等,后者包括语言使用环境、教育教学方法等[21]。第二,从认知视角探究二语习得研究范式步入困境,急需新的理论支撑。以往二语习得研究范式只是简单地从认知视角解读二语习得发展规律,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二语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单一化和片面化的研究范式难以科学地揭示二语习得本质,研究有效性不断遭到质疑。动态系统理论将语言发展的认知观和社会观融于一身,因而能够成为解决各种二语习得问题的具有连贯性的方法[22]。动态系统论认为,语言学习者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动态系统,包含若干个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次一级子动态系统,如认知平衡系统。认知平衡系统存在于个体认知体系之中,由意向性、认知能力、智力、动机、学能、母语等要素构成,其活性受制于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接触程度、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成熟度以及教育程度等的影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任何一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借鉴资源,共享资源[20]。鉴于此,动态系统观就很快进入语言学研究领域,成为研究二语习得规律的有效理论。

国内应用动态系统论研究二语习得发展规律也是近几年的事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引介国外研究成果,动态系统论与二语习得关系本土化研究,动态系统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23]、词汇习得规律研究[24]等等。这些研究为我国学者应用动态系统论探讨二语习得发展规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多元视角揭示了我国学习者对英语语言认知的内在规律,提供了二语发展的外在思路,为动态系统论在大学英语有效教学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体系

动态系统理论是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仅仅关注它的组成部分[19],因为单纯地强调系统的某一变量并不能反映系统运行的本来面目,任何对系统的描述只有包含所有重要因素的动态交互才能真正地解释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的发展过程取决于系统各要素的动态交互性。以此理论看待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交互系统,由学生“学”的系统、教师“教”的系统构成。

1.学生“学”的系统

学生“学”的系统包括认知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行为系统、心理系统等。

认知系统是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诸问题的理解及其建构,属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念系统。大学英语学习的典型问题有:大学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地应对各种考试,还是开阔视野,丰富自我认知结构,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学习与学生未来生活有何关系?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何关联性?如何开展大学英语有效学习?等等。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知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效果。

知识系统是学生在大脑建构的关于大学英语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框架。英语知识包括词法、文法、句法、章法,以及中西历史文化知识等。语言学习方法包括获取英语信息的手段或者方法、英语信息加工的方法或者手段、英语信息输出的渠道等。知识系统既是大学生增加英语知识总量的基础,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

能力系统包括语言技能和社会技能。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听和读是大学生获取英语信息的基本技能,属于理解技能。说和写是大学生开展语言交际的基础,属于表达技能。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翻译技能则是大学生进行双语转化的基本技能,它综合了理解和产出技能,属于高等级语言表达技能。这五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社会技能包括合作技能、自主技能、探究技能、评价技能和反思技能等,是促进大学生提升语言技能发展水平的辅助技能。

行为系统包括互动行为、探究行为、自主行为、合作行为、参与行为等,是大学生基于一定的学习理念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互动行为发生在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师生借助语言媒介解决学习问题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行为方式。探究行为是学生在独立探寻问题本真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行为,具有自主性,同时又具有合作性。自主行为是学生在一定的自我学习目标支配下所体现的不受他人约束性的行为。参与行为则是一种以积极的心理状态融入学习活动或者学习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有助于语言习得,后者有悖于语言习得。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一方面它要求学生具有高的自主学习意识,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科学引导,有效激发。

心理系统是指学生的学能系统。学能,也称外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接受和吸纳外在语言信息,并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外语学能系统的形成受制于学生的先天生理素质、后天习得经验和知识内化速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外语学能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由注意力、编码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构成。非智力因素有动机、兴趣和学习策略等。外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设法帮助学生构建并激发外语学能系统的过程,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学”的系统的生成、激活和完善,既取决于学生的自主性,还取决于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系统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传授的科学性。

2.教师“教”的系统

教师“教”的系统包括知能系统、认知系统、行为系统和评价系统等。

教师的知能系统包括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知识系统是教师用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应具备知识的集合,包括英语学科知识、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大学英语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等。英语学科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语音学知识、语义学知识、语用学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等。大学英语课程知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等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等知识以学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予以科学加工,然后有效转化给学生的知识,它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相关学科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计算机信息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等,这些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大学英语教学毫无关联,实际上是开展有效教学的辅助性知识,如教育学知识告诉教师如何教学,心理学知识告诉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等。能力系统是教师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应掌握的具体方法或者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和计划的能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计划的能力等。教学实施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营造动态化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言信息摄入和输出;综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灵活应用语言;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促使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沟通与合作能力体现在: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能与大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同事的劳动成果,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谋求共同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即通过各种渠道,如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收集教学信息,能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发现教学问题;针对学生学习需求与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教学评价能力体现在,熟知各种评价方式或者手段,能有效利用评价工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和结果能全方位地评价,并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教师的认知系统是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各种要素的科学理解或者建构,是教师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信念系统,包括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属性的认知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属性的认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内容,认知的目的在于形成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观,奠定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包括认知结构、认知风格、学习心理、学习行为等内容。学生的英语认知结构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包括学生的词汇量、文法、句法、章法等,技能结构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以及合作、探究等社会技能。学生认知风格有场独立型和场依赖型。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旨在因人施教。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同样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具体包括合作行为、自主行为、探究行为等。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无论体现在哪一个层面,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了解学生的学习特质,从而在教学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评价手段的采纳等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教师的行为系统是教师将自我知识结构外显化的现实表现,具体包括语言行为、实施行为、反思行为等。语言行为体现在教师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得体性和适且性。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是在汉语环境下发生的,其语言摄入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语言信息摄入量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输出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语言运用是否准确直接关乎学生未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得体性是指教师的语言使用要有针对性,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面对不同的语言学习者,教师的用语要有所区别。适且性是指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和教学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关联,适当、恰当或者适合需要。教师的实施行为表现为,教师在将自我知识有效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过程中体现的行为。依据教学程序,教师的实施行为有课前行为、课中行为和课后行为。课前行为又称准备行为,如查阅资料、设计教学程序、研制教学评价量表等。课中行为如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行为、师生问答行为、师生合作行为、师生协同探究行为、教师对学生课堂问答行为或者其他行为的评价等。课后行为主要是评价行为等。反思行为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深度思考,旨在发现教学问题,寻找改进措施,提升教学质量。反思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和实现行为之间的对接性、各种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需求的适且性、教学行为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等。

教师的评价系统包括工具系统、数据系统、展示系统等。工具系统是指开展教学评价应采用的工具集合,包括电子文档、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通过工具系统收集到的信息需要归类、分析和处理,这就是数据系统。数据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各教学要素间的关联性,探寻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绩效间的相关性。展示系统涉及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呈现评价结果,公开的还是隐秘性的。

教师“教”的系统的生成既是教师长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体验,更是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感悟。

四、结语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有“学”才有“教”。“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处于核心地位,属于目标系统;“教”处于辅助地位,属于动力系统。“学”和“教”有机关联,缺一不可,协同交互,促进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Berliner D C,Calffe R.C.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M].New York:Simon&Schuster Macmillan,1996.

[2]Mortimore P.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e manageme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J].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1994,(4):28.

[3]B.Joyce.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J.Ysseldyke,J.Elliott.Effective instructional practices:Implications for assessing educationalenvironment[M]// Terry B.Gutkin,Reynolds C R.The 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New York:John Wilcy&Sons,Inc,1999.

[5]Borich G D.Effective Methods[M].4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Hall,Inc,2000.

[6]Ken Bain.What do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M].Came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

[7]赵菊珊.大学有效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理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3-25.

[8]杨玉明,温晴.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特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0,(4):142-143.

[9]贾连庆.有效教学理论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大连大学学报,2008,(12):111-113.

[10]黄宇元.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学术论坛,2009,(11):201-204.

[11]张哲华.有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初探[J].当代教师教育,2009,(6):57-60.

[12]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J].外语界,2011,(2):14-19.

[13]周慧慧.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147-148.

[14]郑秀芬.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4,(4):92-93.

[15]李正亚.有效教学、有效英语教师和有效英语教学[J].教育探索,2008,(10):65-66.

[16]马海兰.试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4):163-164.

[17]陶卫红.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59-60.

[18]高战荣.高校英语有效教学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2):75-76.

[19]沈昌洪,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6):65-68.

[20]De Bot,K.W.Lowie,M.Verspoor.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0(1):7-21.

[21]D.Larsen Freeman.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141-165.

[22]李兰霞.动态理论与二语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409-421.

[23]戴运财,王同顺.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二语习得模式研究——环境、学习者与语言的互动[J].山东外语教学,2012,(10):36-42.

[24]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1,(8):303-330.

【责任编辑贺晴】

Constructing a Dynamic System for College English Effective Teaching

WANG Wei1,QU She-ming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1,China;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06,China)

Abstract:The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effective teaching.Based on the Dynamic System Theory,the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a dynamic system for college English effective teaching.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dynamic system for college English effective teaching is composed of two systems:“learning”system and“teaching”system.Each system is an independent system and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system as well.The two systems’alignment and interaction pushes th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p to effectiveness.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effective teaching;dynamic system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62-05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项目:多维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生态文化体系研究(2013JK0358)

作者简介:王薇(1966—),女,陕西蒲城人,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研究;屈社明(1965—),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二语认知、外语教学和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