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交往异化研究

2016-03-16 22:09宋丽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流语言

宋丽萍(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交往异化研究

宋丽萍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714099)

摘要:为了改善人际交往活动的异化行为现象,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意图通过恰当的语言沟通方式使人际间行为趋于合理化,并且达到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交往目标。在当代大学生的交往中,由于受到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交往出现“工具性行为”“战略性行为”和“戏剧性行为”等异化现象。基于哈贝马斯的行为理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各类交往异化行为,需要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理想的言谈环境,注意语言交往的规范性,关心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学生以及宏观社会环境的改善等诸多途径加以有效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哈贝马斯;交往异化;语言;交流

一、交往及其异化行为的界定

1.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的阐释

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当中,关于交往行为的概念和基本界定是其核心范畴,哈贝马斯给出了人际交往行为的基本概念:“交往行为总是要求一种在原理上是合理的解释。”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社会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是对这些学科进行批判和继承并得以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概念及其界定来看,人际间的交往行为总是围绕着双方共同追求的“理解”和“一致”性目标而展开,为此,必须通过恰当的语言或非语言媒介在交往主体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并最终达成行动的一致。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将社会行为划分为四种:目的性行为、规范调节的行为、戏剧性行为和交往性行为。目的性行为以“劳动行为”作为典型代表,是行为者综合考量各种工具和手段并择其一种以达到所追求的目标,属于工具性的“目的—手段”型行为;规范调节的行为主要在某一群体中发生,此群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群体成员之间会通过规章制度严格控制自己的交际行为;戏剧性行为属于自我表现行为,行为者在交际活动中通过自己表述的方式为他的交际对象表现自己的某些方面,包括观点、行为倾向等,并且旨在使交际对象接受自己所表现的内容;交往性行为是交往双方通过恰当的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协调彼此,旨在通过对话达成行动上的一致,该观点的核心是交往双方的相互理解。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也可以看到,人际间的“交往性行为”才是最为合理的行为,因为交往行为是四种行为中最为完美的类型,它集中了另外三种行为的所有优点,属于世界性和多方位的行为,不仅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而且还具有“世界”的普遍性,正因为此,哈贝马斯才把由交往行为所组成的人类世界叫作“生活世界”。

2.哈贝马斯关于交往异化的理论

最早提出“异化”理论的学者是黑格尔,然而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解释都趋向于本领域的研究范畴,依据马克思的研究观点,异化指的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最终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对人的活动产生一定的控制和统治。例如,在高校教学领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异化表现为:教学活动的扭曲变形、教与学的主客体关系以及师生关系都发生了颠倒。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异化指的是交际主体彼此关系的异化,在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扭曲、等级、怀疑以及不自然的关系状态,从而导致人际间平等、信任、自然的互动关系的退化”[1]8。在目前大学校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人际间交往异化的种种表现,例如,同学之间的同窗友谊失去了很多的热情和关注,也不够持久和深刻,同学之间处处充满了怀疑与欺骗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得非常疏远,本应是其乐融融的校园和课堂却表现出一派冷漠与利益的异化景象。

二、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大学生交往异化现象分类剖析

根据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人类交往行为的划分,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交往异化现象的种种表现。

1.工具性行为

工具性行为又称为目的—理性行为,其运行的主要依靠来源是认知的真实性,表现为以技术的规范性为引导去行动,并且建立在个体经验阅历和知识基础之上,借以特定的工具作为行动的媒介,行为的目的和行动的最终目标是行动者的自我成功,因而该行为动机具有“冷淡持中性”。[2]

(1)工具性行为所致的人际关系利益化。在当代大学校园中,人际关系的标准逐渐趋于异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需要不断升温,人际关系逐渐围绕利益标准而展开。交往的核心往往是出于一己私利,并且在交往过程中都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一旦某一人际交往对交往主体不会产生利益结果的时候,此类交往会被取消或遭拒绝。这种利益导向的人际交往久而久之会导致宿舍、班集体内部滋生各种矛盾,会让班级成员不团结、不和谐。2014年复旦大学团委在校内进行的一次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有18%的大学生把“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作为交际的首要目的。[3]

(2)工具性行为所致的大学生交际金钱至上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增长,单位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加之多年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得宠于家长的溺爱,使之娇生惯养,有着高于常人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中国的家庭给予大学生的生活开支是非常大方的,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几乎没有为钱所困,潜意识中造成他们金钱万能的思维观念。于是,就会滋生“金钱万能论”、注重物质利益忽视精神交往的交往观念。学生在交往中,往往互相攀比,追求时髦,有的学生会刻意讨好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其目的在于贪图一点金钱资助和小利小惠,同时也使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蒙上了一层利益之纱,很多大学人际关系都是基于相互利用、获得好处或者取得报酬和某种利益为目的。

2.战略性行为

战略性行为是一个特定群体成员所共同遵守和维护的人际行为,这个群体的成员之间受共同价值观的约束,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小群体。这种群体成员的战略性行为也称为规范调节性行为,表现为大学生日常交往中不断自发形成各种“小团体”“小集体”。这些群体成员往往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共同的爱好和价值观念,因而形成了其自身特殊的价值规范,且大家会自愿接受该群体的制约。例如,在一些“老乡会”里,会形成以特定地域文化为中心而绝对排斥其他同学的小团体,在这些团体中,他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团结,拒绝或者排斥其他同学的求助;在另外的一些“小圈子”里,他们一起就餐、一起上课或者一起逛街,却与另外的“圈子”毫无瓜葛。华中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女生谈到,她每天和寝室另两个同学形影不离,“基本没有别人掺和进来,我们也没想过要加入别人”[4]。这样的大学人际关系无疑对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正常的人际交往是一种歪曲的理解和执行,不仅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和睦和大学校园的和谐。

3.戏剧性行为

戏剧性行为属于自我表现行为,行为者在交际活动中通过自己表述的方式为他的交际对象表现自己的某些方面,包括观点、行为倾向等,并且旨在使交际对象接受自己所表现的内容。戏剧性行为在大学生的交往异化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很多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不是出于友谊,而是出于“面子”。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新闻中心就此对武汉部分高校200名“95后”大学生的生活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5后”月均生活费达1 500元,其中人情交往花费占大头。很多时候,这类人情消费不完全是为了实际需要,更多是出于炫耀和满足“面子”的目的,因此被冠以“面子消费”。在“面子”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等的驱使下,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水涨船高也就不难理解了。近半数学生表示,人情消费主要是班级、社团聚餐、联谊以及朋友交往等。这种人情消费已经不仅仅是金钱消费那么简单,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使大学生的人情消费异化为面子消费。其二是交往的极端化,近几年,一系列校园恶性暴力和凶杀事件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长期故障所致。例如在宿舍中,有个别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彰显自己的威严与地位,总是习惯于其他同学都按照他的方式去做事,有的甚至当众辱骂和欺侮其他同学。时间久了,受欺辱学生的自尊心遭到重挫,会对此行为怀恨在心,并选择时机以极端行为方式来处理这种问题。这种极端交往方式到最后只能给自己和家人以及他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大学生交往异化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有一部分学生本身性格腼腆、害羞,不喜欢或者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喜欢安静独处的人际环境。也有部分学生因为先天或后天生理缺陷(如听力障碍者、语言障碍者)使得他们无法正常与人交流,这些异己的因素是导致交往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受整个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理想和生活信仰,他们不会把无私奉献作为人生价值观,而是把物质金钱利益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把奢侈、享受作为终极目的。在这样类似的观念引导下,其行为趋于异化是必然的结果。

(3)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相关的生活阅历,对很多事情往往没有独立的思考和主见,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无法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容易受他人的交往影响而出现从众行为。另外,对人际交往活动的目的、动机、手段和最后结果缺乏理性分析,容易轻信别人、感情冲动,导致其用非理性的方式去处理平常的交往。

2.家庭影响

(1)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哈贝马斯认为,言语是交往行为的中介,有交往的地方就会有言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家长以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有的家长在进行教育时会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语,会说出一些辱骂性或者不文明的词语,这样孩子就会“铭记于心”并转身运用到与同学的交流上,导致同学间交往不愉快或者产生误会而出现更大的交往问题。

(2)家庭所能提供的外部物质条件。生活世界和社会系统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范畴。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包括文化、社会和个人,这三个部分“通过有效知识的连续化”、集团联合的稳定化和具有责任能力的行动者的形成途径再生产出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使“生活世界”控制着人们的交往,导致了交往关系的物化,物质这一因素成为影响人们交往的重要因素,然而语言作为非常重要的整合性沟通媒介最终会被权力、金钱所取代,物质利益和权力地位这种“非语言机制”在社会生活系统中成了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因此,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好坏和家庭环境的优劣对于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

(3)家长的人际交往行为。家长的人际交往对象和社会活动圈对孩子的交往影响巨大。父母是家长的第一老师和最有力的榜样,孩子除了学校,最亲密接触的和最长时间交流的就是家长,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的交往对象是一些没文化、低素质的群体,或者家长为物质利益而巴结讨好物质条件较好的群体,那么孩子如果一旦受到这种影响,必然表现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从而出现交往利益化等交往异化现象。相反,如果家长的交往对象是一些高素质、有文化且力求上进的人,那么在孩子的交往对象上也就会有相反的影响效果。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者赖以生存的“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人组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政权对生产领域和经济领域的干预不断加强,科学技术便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控制形式,从而使传统的艺术、宗教等各种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主导地位。这种新的控制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思维和方式或者说这种形式禁锢着人们的交往。在当代的大学校园里,一些不成文、非正面的交往文化(如面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视而不见,好心没好报等)现象正是对现代社会整个大环境的真实反映。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加速了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些非语言沟通因素(诸如金钱、权利)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当这些媒介物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和家庭生活中时,就会导致人们交往价值观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因上述中介因素而发生异化。

四、大学生交往异化的防范措施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受到宏观社会环境和各种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交往价值观存在着种种问题。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视各种社会现实和客观存在,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层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价值观的灌输上,也不能只是死板教条的理论教学,运用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展开大学生的“三观”引导工作,由此进一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交往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度上纠正大学生群体中错误的交往价值观,使他们坚持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坚决反对物质利益至上、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主张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与有着共同理想、共同奋斗目标的同学为伍。

2.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哈贝马斯认为,促进人际交往合理化的重要因素就是语言沟通,只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恰当、平等、准确地运用语言媒介,可以使交往者双方做到高效沟通和相互理解。[5]为此,学校应该从宏观层面为大学生开设一些交流课程,并且根据实际需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对话活动,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大家共商对策。无论是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双方应该在机会平等、地位平等的基础进行理想的语言交流,心中的不快和纠结或许在不经意的谈心过程中会豁然开朗,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收获一份友情,一份师生情。在宿舍各成员的交往过程中,也需要通过此类交流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有效规避极端行为方式的发生。此外,还要创造一个和睦平等轻松的家庭交流环境,让经验和阅历都很丰富的家长为孩子在学校遇到的交往问题出谋划策。

3.在人际交往中要使语言工具规范化

哈贝马斯认为,一次成功的语言交流活动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可以保障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因此提出了语言沟通的四个内在要求,交往者必须用这四点来规范自己的语言,方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效果。首先是语言内容的可理解性。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有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和与众不同,特意用一些偏词、怪词等非常规语言,使听者感到迷惑或者自卑,以致对陈述者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拉远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对交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应多用一些平常语、亲切语,言情达意要简单、易懂,这样才能跟大家保持近距离沟通,才能美化人际关系。其次,人际沟通中的语言内容必须真诚,即陈述者应该表达自己真实的交往意向,以取得听者的信任。只有建立在真诚和信任基础上的交流,才会形成持续的人际交往。再次,与人沟通时要做到言之有据,具有真实性。谈论一件事情或者发表一个观点都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说话,一旦对方发现所交往对象在撒谎,就会导致彼此之前建立的信任关系就此消失,将会对大家带来交往危机。最后,话语内容要具有正确性。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要使用正确的话语,不要因为用词不当让交往对象产生误解或者带来不便。

4.关心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群体

在每一个校园中都存在个别有生理和心理缺陷的学生,这些学生如果得不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会成为人际交往的牺牲品,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严重的话会危及他们和同学间的生命。在与这样的特殊群体打交道时要运用换位思考法,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也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片温情当中。禁忌歧视或者侮辱他们,更不能孤立他们。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及时充分了解这些学生的情况,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采取小组轮流的方式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校方的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一定要为这个特殊群体开展定期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困惑期,为他们排忧解难。

5.宏观社会环境的改善

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在不断上升,但是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将长期存在。表现在当代大学生交往身上就以交往的利益化、团体化等形式出现。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不断努力,继续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同时进一步改善分配制度和福利制度,努力让权利、金钱不再成为影响大学生交往的因素。让学生在平等的经济基础上用心、用感情去交往,不再让经济因素成为控制交往主体的异己力量,从而解决大学生交往的异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M].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张方政.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J].宜宾学院学报,2006,(2):112-114.

[3]史妍.高校交往德育研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56-58.

[4]姬晓鹏,张官禄.当代大学生交往行为的现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67-68.

[5]杜昀.自媒体对大学生交往行为与方式的影响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5,(5):61-64.

【责任编辑贺晴】

The Research of Interaction alien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Habermas’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SONG Li-pi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Abstract:Habermas’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mainly refers to behaviors that are through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Its main purpose is to achieve the rationality of interaction–the subject selects an appropriate language,and communicates effectively to improve people’s alienation phenomenon.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own condition,family and social factor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m,resulting in the communicative alienation phenomenon in their interaction.Based on Habermas’theory of behavior,only the cooperation of school,family and society can we cope with all kinds of alienation of communication behavior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Habermas;interaction alienation;language;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2-0082-05

收稿日期:2015-09-20

作者简介:宋丽萍(1980—),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交流语言
如此交流,太暖!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