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红楼梦》诗社活动

2016-03-16 20:59王晓芳
文教资料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诗社愿景红楼梦

王晓芳

(华阳小学,广东 广州 510620)

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红楼梦》诗社活动

王晓芳

(华阳小学,广东广州510620)

学习共同体,是国内外教育界热门的研讨话题,也是学习领域前瞻性的研究问题。基于教育学的独特视角,立足学习共同体的视野,发现《红楼梦》中的诗社活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以诗社活动为例,审视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意义及其构建过程。最后尝试梳理诗社构建的过程,总结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构建过程,包括五步:树立共同愿景、组建领导班子、协同商定规范、共同拟定名号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这种“五步式”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将为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供直接而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学习共同体《红楼梦》诗社

中国是一个诗歌源远流长的国度。诗也是文备众体的小说无法割舍的有机元素[1]。作为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更是印证了这一观点,有学者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诗化的小说”[2]。在《红楼梦》中,随外可见诗歌的因子,作者曹雪芹不惜笔墨地写诗,不仅为千姿百态的小说人物量身定写了许多诗歌,而且较大篇幅地详述了诗社活动,生动再现了大观园中的才子佳人构建诗社的缘起、过程、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通过参与诗社活动,一群热爱诗歌的才子佳人慢慢凝结成一个学习诗歌、赋写诗歌、鉴赏诗歌的“学习共同体”。因此,《红楼梦》涵养着独特的“诗学品性”[3],弥漫着浓郁的“诗歌文化”。

鲁迅《集外集拾遗》这样评说《红楼梦》:《红楼梦》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教育研究者读《红楼梦》则看到了不同的教育意蕴:陶湘、王任坤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4];刘之淼从《红楼梦》中看清代女子教育[5];于洋则在《红楼梦》中观明清的家庭教育[6];……本文基于教育学视角,立足学习共同体的视野,尝试解读《红楼梦》诗社活动的教育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是什么

何为“共同体”?在《外国哲学大辞典》中,“共同体”是社会哲学用语。它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由社会联系而结合起来的人们的总和。“共同体”这一概念原属于社会学范畴,后引进教育学领域,于是出现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新概念。这一现象最早见于博耶尔(Boyer,E.L.)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报告中用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国外学者较早探讨“学习共同体”的含义,而且是众说纷纭。罗兰巴斯(RoLandBarth)在《从内部改进学校》一书中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生和成人都能根据对他们的特殊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能互相促进彼此学习的地方。”梅耶(Myers)和辛普森(Simpson)在《重塑学校》一书中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每一个人都在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在其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为学习和共同受益而负责。”日本佐藤学所强调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在学生与教师双方都形成共同体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强调与人、与事物、与自己相遇和对话。对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国内较为普遍认可的含义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7]。

《红楼梦》中的海棠诗社是由贾探春发起,林黛玉、贾宝玉等人共同构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意趣,开展分工协作和学习交流。后来,由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也有着同样的旨趣。参照“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海棠社与其说是一个诗社,还不如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为什么说诗社是学习共同体?首先,目前对学习共同体的界定主要是从群体关系、社会组织的角度切入,认为凡是以社会协商的方法建构知识的团体都可称为“学习共同体”。由贾探春、林黛玉等人构建的诗社社是一个学习团体,并且是以协商讨论的方式建构的知识团体。其次,参照上述“学习共同体”的含义,他们所组建的诗社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是相符合的。诗社的成员作为学习者积极参与,对诗歌有着共同的兴趣,他们经常在吟诗、赋诗、赏诗、评诗等学习过程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和分享,并共同完成一定的诗歌交流学习任务(如共同在规定的要求和条件下赋写海棠诗、菊花诗等)。最后,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渐渐营造出了学习诗歌、热爱诗歌、鉴赏诗歌的文化氛围,最终在大观园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诗歌文化”。

二、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认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而佐藤学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8]。由此可知,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人更进一步指出,在我们看来,学习共同体与其说是学习者群体,毋宁说是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9]。在建构主义者的视域下,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构成[10]。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强调通过对话、倾听来形成真正的学习,具体强调的意义有:第一,强调关爱、尊重和倾听;第二,强调互动;第三,强调同僚性[11]。总结来说,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点意义:一是情境;二是倾听与会话/对话;三是互动与协作/合作;四是意义构建。下面将以《红楼梦》的诗社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首先是“情境”。一是自然情境对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红楼梦》中,四季变换更替的景色为诗社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学习情境。如海棠社在秋天建立,后继的桃花社在春天兴起,后来湘黛二人又在凹晶溪馆中秋联吟等。由此可知,四季不同的景色为才子佳人吟诗作对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这种自然的学习情境成就了才子佳人的诗意生活。除了自然的情境外,社会情境对这个学习共同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学者潘碧华指出,闺阁女子结社吟诗,自明清以来尤多,这跟当时普遍结社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联系[12]。这说明,大观园中诗社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具体是受当时社会崇尚结社吟诗风气的熏染。

其次,强调倾听与会话/对话,互动与协作/合作。这些意义贯穿于整个诗社活动中。在诗社活动中,大观园的才子佳人之间非常注重倾听与会话/对话,强调互动与协作/合作。如在初建海棠诗社时,经过众人的互动交流,大家开始分工合作,组建了以李纨为社长的领导班子;又如在香菱学诗时,林黛玉作为助学者,善于倾听,注重互动交流,倾囊相助香菱学诗;又如湘黛二人在凹晶溪馆中秋对诗,认真倾听彼此的心声,开展坦诚的对话交流,最后两人变得相知相惜等。正是在诗社活动中,才子佳人们相互倾听、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相互促进,最终融汇成年轻生命才华横溢的华美篇章和诗意生活。

最后是“意义建构”。围绕学习共同体而开展的诗社活动,最终构建出的意义有:第一,诗的文化生活:生活因诗而雅。中国诗歌有着古老的传统,上溯《诗经》、《楚辞》,下及唐诗宋词、明代民歌、清代楹联,诗性生活源远流长并深入人心。每一个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都对诗意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和追求。而大观园中,那些才子佳丽热爱诗歌,以能诗为荣,并围绕诗社活动崇尚诗意地栖居,追求雅致的诗意生活。更有趣的是,在诗歌文化氛围浓烈的生活环境中,不会作诗的人也纷纷融入这种诗意生活,最典型的人物如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思夜想,忽于梦中得了八句;又如王熙凤偶发灵感吟出“一夜北风紧”的好句;再如刘姥姥进大观园后宴会上被逼接酒令,引出押韵话:“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了结了个大倭瓜”等。第二,诗的价值:女子因诗而贵。《红楼梦》中写过诗的女性不可胜数,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薛宝琴、邢岫烟、李纹、香菱等十几人。其中,诗作最多者当属林黛玉,达20多首。黛玉的生活始终萦绕着诗的意境,她的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依凭诗歌创作,她尽情尽兴地表达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际遇、情绪情感、个性才情、理想追求等。因此,有学者评论,林黛玉以诗见性,可说是“诗一样的女儿”[13],是“诗的化身”[14]。综上所述,正是藉此诗社学习共同体,每个参与者受诗歌文化熏染,构建个人的学识,成就自我的价值,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意义建构。

三、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基于对“学习共同体”含义的进一步探析,研究者发现学习共同体有两个关键特点:一是分布式专长;二是相互欣赏[15]。基于文献的阅读总结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点有:拥有共同的目标、信念或愿景;强调权力共享和责任分担;主张成员彼此鼓励、相互信赖和关怀照顾;注重成员之间的协商、交流、对话和分享;充分重视每位成员的闪光点和光明面;从“个别优秀”到“人人优秀”……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以《红楼梦》诗社活动为例,进一步探析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包括以下五步:树立共同愿景、组建领导班子、协同商定规范、共同拟定名号和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1.树立共同愿景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成员之间有共同的愿景。当有人率先充满激情地向其他成员描绘学习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时,所有成员的激情瞬间被激发了,成为整个群体不懈奋斗的不竭动力。有研究指出,在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不简单是在特定时间为具体需求而走到一起,而是有着共同的学习愿望……并逐步形成群体的共同文化价值[16]。

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海棠社的最初构建是由贾探春发起,缘于她病中无聊之时的偶然一念:“今因伏几凭床外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外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17]探春的念想中恰恰是她对构建诗社的美好初衷和愿景。后来她广发英雄帖,遍招社员,希望实现美好愿景。由于大观园里面的才子佳丽,深受探春所描绘的美好愿景影响,加上他们对诗歌有着共同的志趣,因此探春一号召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这说明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是树立共同的愿景。

2.组建领导班子

教育实践经验表明,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使他们各尽其能和各展其长,从而组建一支精干高效的领导班子,这是成功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经之路。而且,在组建领导班子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分工合作和角色分配,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第二步是各尽其能,互帮互助,组建领导班子。

在《红楼梦》中,通过自荐和他荐的方式,诗社开始组建领导班子。李纨年长,富有领导力,自动请缨社长一职,还推荐贾迎春、贾惜春两人为副社长。社长李纨在推荐他人时,正是考虑到了深知他人的心理特点 “迎春惜春本性懒于诗词”,于是安排两人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让她们各尽其能,各司其职。除了角色分配外,成员之间须适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如薛宝钗细心体谅史湘云的外境,主动帮助史湘云开社,而且两人通力合作在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等。

3.协同商定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实践表明,学习共同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形成一定的规矩或规范,约束并引领整个共同体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必须协同商定规范,以促进整个学习共同体的正常运转和持久发展。

经众人的协商,海棠社初步确定了一些简单的规范。如拟定诗社活动的时间,初定为一个月两次,而且每月拟定日期,风雨无阻。除了固定的开社时间外,另有考虑灵活的安排:除这两日外,倘有高兴的,他情愿加一社的,或情愿到他那里去,或附就了来,亦可使得,岂不活泼有趣。最后这样的安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4.共同拟定名号

正所谓,名正而后言顺。从教育学视角看,商定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名号后,意味着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诞生。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全体成员开始共同愿景时,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享有共同名号时,这个学习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将逐渐强大,意味着这个学习共同体开始正式运转了。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一句:“这个不枉作了海棠诗,真该要起海棠社了。”正是这一句话让诗社的名字一锤定音了。一首首灵动的海棠诗不仅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掀开了序幕,而且让诗社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名字——海棠社。

5.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有研究表明,成功的学习共同体要尊重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确立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是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石和前提。学习共同体的成员若想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首先要拥有成为主体的权利,然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由于,兴建诗社的构想最初是由贾探春提出来的,她积极主动要求试开一社,她的想法得到社长李纨的首肯并赋予她试开一社的权利,也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同意。探春是第一个拥有了成为主体的权利,她成功地完成了试开一社,由此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到后来,探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直高涨,成了诗社的活跃分子和中坚力量。

要确立所有成员的主体地位,发挥所有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要求学习共同体不仅要重视个体,而且要重视合作学习。而且,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要努力联系生活,尝试在做中学,重视以评促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才子佳人们在大观园里赏花、喝酒、吃螃蟹等,即兴联系生活,以“菊花”为诗题,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其中琳琅满目的十二首菊花诗,是才子佳人们联系生活,尝试在做中学的丰硕成果,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众人的诗情才赋。作诗后,最精彩的是众人在鉴赏诗歌中践行了以评促学,大家一起赏诗、评诗,看一首,赞一首,彼此欣赏。成员互评后,社长李纨总结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社长李纨对十二首菊花诗的评定,颇有深意:首先,她肯定学习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闪光点——各有警句,充分尊重全体成员的主体地位,保护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其次,她公正地衡定名次,推选第一名时给出其评价标准或理由,让其他成员心悦诚服,努力营造合作、民主的氛围。最后,成员们之间彼此肯定,相互欣赏,充分体现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如林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外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拆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等。最后大家都笑了,宝玉就算落第,他也输得心悦诚服。正是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开展合作学习,注重联系生活,践行做中学,并在对话交流中以评促学,努力实现从“个别优秀”到“人人优秀”,最终营造出合作、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1]俞晓红.《红楼梦》诗社与明清江南闺媛结社小识[J].红楼梦学刊,2009(5):253-268.

[2]周思源.红楼梦创作方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王晋中.论《红楼梦》的诗学品性[J].红楼梦学刊,2008(1):260-271.

[4]陶湘,王任坤.教育视野下的《红楼梦》[J].安徽文学月刊,2009(9):316.

[5]刘之淼.从《红楼梦》看清代女子教育[J].教育评论,2016(4):157-160.

[6]于洋.以《红楼梦》为例看明清家庭教育中的父子簒弑冲突[J].文学教育(上),2016(5):58-59.

[7]王广新,白成杰.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8]宋庆清.走在教育征途上:关于日本“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及启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专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9):1-6.

[9]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Z2):57-62.

[1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11]吴井娴.通过对话来学习: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6(1):40-43.

[12][马来西亚]潘碧华.以诗为文——论《红楼梦》的诗性特质[J].红楼梦学刊,2008(5):168.

[13]薛海燕.《红楼梦》——一个诗性的文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涵和造型特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5]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20-24.

[16]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3):72-75.

[1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
诗社愿景红楼梦
冬日的愿景(组章)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