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孙子兵法》融合到《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几点思考

2016-03-16 18:11孙振兴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孙子兵法思考

孙振兴

摘要:本文通过对《公共关系学》和《孙子兵法》的比较研究,找出了两者相似的共通思想,将这些共通之处有机相融合,将会更好地指导现代公共关系的教学和实践。文章以教学实践为探索依据,从共同的发展理念、互惠的沟通原则、公关的流程步骤、公关的专题活动、危机的迅速处理五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抛砖引玉进行课程教学的新尝试,以此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孙子兵法》;教学融合;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30-02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以建立组织和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于组织内部追求协作与团结,于组织外部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宗旨。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组织、公众、传播与沟通三大部分。通过传播与沟通有机地连接起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达到树立组织良好形象的目的。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受到历代政治家、军事家们的重视和研读,由于经受了历史的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就了它“兵学圣典”的地位。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场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孙子兵法》也同样显示出强大的指导作用,故此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评价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比较探索,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孙子兵法》的思想,无论是在宏观层面的理念指引,还是微观层面的实践操作,都可以很好地指导公共关系的操作和应用。大量商业的实战,已经为我们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实证素材。梳理这些宝贵的实战经验,指导我们的理论研究,这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研究成果,也将进一步扩充传统典籍的现代生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到:一方面,《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完善和创新,需要汇纳百川的学习和跟进,通过这样的比较融合,可以架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领域的桥梁;另一方面,通过有机的融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论结合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指引学习的方法和思路,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

一、共同的发展理念——“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每个组织要发展需要有一个目标,这在管理学中称之为企业愿景或企业使命。这个目标绝不只是组织高层的独立设计,而是上下齐心的共同认知。《孙子兵法》“计篇”中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这里的道,和儒家的仁爱、道家的“道可道”还不完全一致,孙武提出的道是“令民与上同意”,是上下齐心的共识,是君、将、民一致的认知和见解,这样才可其利断金,才“可与之死可与之生”。

在公共关系教学中首先使学生明白,企业的发展绝不是高层的决策就能完全起作用的,员工的配合、协作、团结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内部防线;其次,只有在市场中形成被外界认可赞许的良好形象,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这需要大家形成一致的共识。唯有上下齐心的共识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带来效率的提高。公共关系相对于其他管理领域的操作更具柔性的亲和力,更能在情感方面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能协调多方面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通过公共关系的开展,达到这样的良好局面,将是企业良性竞争的坚实基础。故此,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的开篇思想是可以和我们的《公共关系学》有机融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教学的开展与实践。

二、互惠的沟通原则——“不战而屈人之兵”

虽然现实竞争难免残酷,但公共关系的目的是建立组织的良好形象。其实竞争的残酷不仅仅只意味着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在这个讲究多赢、合作、共荣的时代,通过合作建立开放合作的企业竞争文化,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孙子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通过公共关系,这一柔性的力量,争取到最大的社会支持,从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这才是最大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公共关系的奇妙力量所在。通过公共关系的沟通,达到相互互惠的效果,从而取得多方公众的支持,这才是公共关系追求的理想效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共关系是企业获得社会支持的绿色通行证,是企业获得合作协助的柔性助推器,这和《孙子兵法》讲求的“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不谋而合。这里的“全”、“破”应为使动用法,即为,使国“全”为上;使国“破”为次。不难看外出,孙武不追求鱼死网破的战争。所以“慎战”是其一以贯之的核心追求。故此,不战而能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也”。

三、公关的流程步骤——“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意为,使自己处于不败的地位,而不放过使敌人失败的机会。首先,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需要防微杜渐,需要扎实修炼内功,需要紧盯市场动态积极面对竞争,需要从不同方面完善自己的缺陷、修正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劣势。这样才能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因为堡垒最易从内部瓦解。其次,密切关注对手的动态,调查对手的发展,其目的是找到对方的不足或劣势,从而找到取胜对方的命门。今天的时代不但要善于挖掘信息,更要善于分辨信息,否则如同汪洋般的信息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是孙武讲求的“知己知彼”的用兵原则。

公共关系的工作流程是:调查、计划、实施、评估。没有调查,一切行动都是盲目、臆想的,今天的企业非常重视调查的原因就在于此;计划和实施不是盲目和冲动,是基于自我的优势和对方的劣势的“顺势”而为,是水到渠成的自然而然。评估公共关系的实施好坏,也就是将这个有机整体统一起来,以看实施的效果如何。可以看出,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是严谨而缜密的组合,不是可有可无的元素拼凑。通过整合流程,形成公共关系的强大力量,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四、公关的专题活动——“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

《孙子兵法》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唯物论讲,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用兵打仗,兵法虽有宏观的思想也有微观的操作指导,但事物总是变化的,没有哪部经典可以穷尽事物百态,包罗天地万象。故此,孙武提出,“知用兵”应该“通于九变”。“九变”不仅仅是九种变化,就是虚指,是取极多的意思。从而告诫用兵者,不能拘泥于兵书的本本主义,应该识实情以变化使用。

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支持,员工的拥护,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公共关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决不能拘于教科书的条条框框,或者其他企业实践的先进经验邯郸学步地进行模仿。从来没有哪种企业专题活动生来就是为公共关系服务的,但是只要公共关系应用该活动得当、合理、有效就是好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这就是灵活的运用技巧而不是僵化使用书本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在这一点可以举得实例非常多,虽然很多企业的公共关系实践都成为教科书式的经验,但很多企业往往都是在盲目学习中败下阵来。

五、危机的迅速处理——“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指用兵都是最实实在在地完善自我,然后迅速运行;没有见过用各种巧妙的技巧久久拖延以示高妙的。这里,孙武充分提到了用兵取胜的核心,是迅速解决问题。因为行军打仗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巨大,再优秀的将领也耗不起时间的拖延。所以孙武主张迅速解决问题。但迅速解决问题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老老实实、用最笨的办法完善自己的准备,做好充分的积淀。然后找准对方的不足和漏洞迅速出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共关系平实的柔和效果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慢慢显现威力,但在企业出现突发情况时,公共关系需要挺身而出,为企业化解难题于无形之中,这正是公共关系的魔力所在。这种化解,首先取决于企业的大度和真诚,而不是狭隘的蒙骗愚弄公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欺骗的行径都逃不过市场的明锐法眼,今天这种敏锐尤为神速;其次,这种化解应该讲求速度,决不能无休止地耗费下去,化解的越快越好。并且在化解中把被动变为主当,能在化解中进一步提升负责人的企业形象,则是公共关系的高层次追求。

六、结论

《孙子兵法》的思想和指导方法博大而精深,由于在各行业特别是在商业领域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故此我们这里将其引入到《公共关系学》的教学实践中,以打通古今中外优秀典籍的相似、相同之处,既可以推动学科本身的发展和提高,又能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教给学生跨专业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所以我们大胆地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地将《孙子兵法》的部分理念、思想、方法融合到公共关系教学的部分章节中,不做牵强附会的硬套,只求先贤典籍的以经解经地指引,以此来总结和梳理教学的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有不妥之处,望广大师生一起探讨、商榷,以促进《公共关系学》教学的进步和中国化。

注释:

本文所有《孙子兵法》引文,均出自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郭化若导读,今译版《孙子兵法》。

参考文献:

[1]董原.公共关系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郭化若.孙子兵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何英.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改革[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王吉荣.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5,(2).

[5]王秀丽.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4,(4).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孙子兵法思考
《孙子兵法》组歌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大全》开始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