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常见问题初探

2016-03-17 02:54苏越男惠安嘉惠中学福建泉州3621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质体育教师

□苏越男(惠安嘉惠中学福建泉州362100)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常见问题初探

□苏越男(惠安嘉惠中学福建泉州362100)

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体育教学经验,就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根据素质教育要求对体育教学的课程价值进行了重新定位。其次,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进行的思想转变也进行了相关阐述。最后,我们大致分析了一下素质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策略。希望最后的结果在面对新课程改革问题时对基层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中学新课程改革教学常见问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时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实施尚属探索阶段,因此,在这个教育转型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下面我们就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常见问题进行如下分析。

1、重新认识体育教学的课程价值

1.1、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青少年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视,而《新课程标准》也正是以此为依据制定,《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以”健康第一“做为其首要标准,因此,做为基层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做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与目标。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我常用的做法如下: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融入到每堂体育课中,并将有限的体育课时拓展到课外活动时间,坚持每天以丰富多彩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固定时长的体育锻炼,另外,也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如远足、爬山、游泳等,并鼓励学生坚持下来,相信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1.2、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的体质水平得到有效改善,这点是众所周知的。而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有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观点却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权威资料显示,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几年时间,但据我了解,目前大部分地区及学校的高中生依然难以完全抛开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身心发育期承受着过大的学习与心理压力,若繁重的学习及心理压力长期无法以正常的途径得到宣泄,则极易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对其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十分不利,因此,基层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压力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得到有效舒缓,并最终达到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1.3、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常说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基本自理能力等,而我理解的社会适应能力除这些以外,也要包括充足的自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两方面。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可能会觉得这些能力与素质与体育教学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对,放在之前,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为背景的情况下,这几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确实与体育教学活动联系不大,但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这几个方面的联系就被逐渐建立起来,体育教学也就此拥有了一系列新的价值与目标。咱们以增强学生自信心为例,青少年学生是否拥有育足的自信心家庭条件、外貌条件、学习成绩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咱们也知道,家庭条件、外貌条件较好的学生毕竟只占少数,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相对较少,而我相信,只要选对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剩余部分的学生完全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当作自信心的来源,在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我常用的方法是清楚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为其制定符合其当前能力的学习目标与任务,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顺利达成既定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信心自然可以得到有效增强。

1.4、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健康知识与锻炼技能

体育教学的学科价值决不仅限于在校期间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或在升学考试中为其加多少分,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全民体质水平的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基层体育教师要始终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基础健康知识、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做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本人习惯从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入手,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的体育教学任务与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2、转变思想将素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1、始终将“健康第一”做为体育教学的首要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始终以“健康第一”做为其指导思想,这大概也就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开设体育教学活动的初衷,至于体育教学活动其他的意义则是后来根据教育发展不断衍生出来的,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一口号提出伊始就是针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水平现状的重视,因此,基层体育教师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在确保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实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意义。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仅次于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增强学生整体体质水平的重要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体育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体育教学目标逐渐由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某项运动技术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过渡。因此,在这一阶段,基层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将素质教育理念与体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为之后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要求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尽快完成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转换

素质教育要求,尽快完成学生与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转换。在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一直扮演着一个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角色,而学生要做的只是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相关技术技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被动,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程度比较有限,且最终所达到的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而实现这一系列要求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主观能性,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被激发,对于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均可以起到一个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基层体育教师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也要做好从教学“主体”逐渐向教学“主导”过渡的准备,为更好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奠定良好基础。

2.4、善于挖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做为基层体育教师,我们清楚的知道,学生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质水平不同,青少年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成长环境、后天饮食习惯、体育锻炼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的体质水平各不相同;(2)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3)学生的脾气性格与综合素质各不相同;(4)对现有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各不相同。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显少针对学生各体之间的差异来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内容与开展形式的设计往往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与现状进行设计与安排,这样的教学安排看似公平,实则却严重忽略了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较好与较弱的两部分学生,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收效不够理想。而新课程改革之后,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开展过程中尽量兼顾所有学生,要善于挖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争取将所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最大化。

3、素质教育理念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策略

3.1、根据素质教育要求与学生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也由之前要求学生掌握某项运动的相关技术技能逐渐向素质教育要求的大方向转变。转变之后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更多的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我们常说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换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灵活变通能力等多个方面,具体培养方法还需要教师将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进行有机结合,将其以最为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

3.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体育教学活动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教学方法。教改之前,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而事实也证明,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下,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此,基层体育教师需要将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进行有机整合,并由此选择更加适合当前学生的新型教学方法。本人近期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最常用到的几种教学方法包括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我在教学活动中引入这几种教学方法的初衷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节课堂氛围之外,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从而更好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3.3、合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达成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要求

据我所知,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在体育课时安排上均为一周两至三节体育课,正常课堂教学时间远远少于其他科目,要想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也要尽可能多的实现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学的诸多要求是十分困难的,细细想来,我们可以利用的时间远不止课堂时间而已,教师完全可以将体育教学活动拓展至课外活动以及大课间活动时间中去。当然,在这些时间的利用上,教师要尽量做到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展开活动,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上,也要使其达到缓解学生繁重学习压力的作用。

[1]何元春,葛宁,杨洪辉.教育建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之理性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5).

[2]与时俱进、全面实施,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编辑部关于体育课程改革专访[J].体育教学,2003(01).

[3]裘友凤.信息化条件下的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4]张震伟.新课程标准下苏州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章雪莲.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苏州市市区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D].苏州大学,2008.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质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