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低碳经济的生态自然观

2016-03-17 03:24耿以侠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自然界人类

耿以侠

浅论低碳经济的生态自然观

耿以侠

低碳经济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弱化的体现。低碳经济的生态自然观是西方学者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强调把人从征服者的角色转变成整个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的生态系统理论。

低碳经济;对象性关系;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首先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人从自然界纷繁的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人在自然界中进行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与自然也是一种对象性关系。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就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体自然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过程。经济发展在人类的劳动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唯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代人类生产劳动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一点就是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中,没有脱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低碳经济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1.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实践的加深,人类思维由原始互渗思维方式向逻辑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互渗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主体弱化,其实质就是对自然界中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的膜拜,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生成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维永远只能是一样的,只是随着发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维器官发展的成熟程度)逐渐地表现出区别。其余的一切都是废话。”[1]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的劳动,劳动让人类四肢分离、直立行走,同时劳动也让人类的思维得到了进化。“而以后的各种思维类型又不能不以或多或少明显的形式再现他的某些特征。”[2]正是这种原始互渗思维方式才让人类在原始社会与自然相处得如此融洽。

众所周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作为能动的主体,在自然的活动中显得积极活跃,几乎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认识能力的逐渐增强,思维方式慢慢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对自然的敬畏到对自然的征服,这不仅仅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结果。

2.低碳经济是人类生产实践的一种

人类从简单的猎捕动物为食,制造简单石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开始,一直都是在利用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经过自己的发明与创造给自己提供更多的便利。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和平相处的时代,那时人类靠天吃饭,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物质生活材料仅仅够维持生活而已,那时的自然处处可见青山绿水。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步提高,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从依附自然生存转变到征服自然的新阶段,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疯狂征服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但在享受物质丰裕的同时也感到周围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健康受到威胁。人类过度消耗不可循环资源,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要改变这一现实状况,必须改变当前的实践方式,当然包括经济的发展方式,必须实现由高消耗、低效率转向低消耗、高效率的发展方式。人类生存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发展过程都是实践不断改革的过程,低碳经济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低碳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的结果,因为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性的活动。

3.低碳经济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弱化的体现

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的分化到工业革命时代人发明创造的高科技,都显示出人类中心主义形成的足迹。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是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最初完备形态。人类中心主义发源于西方社会,是因为西方有引领世界的文化思潮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费正清说:“人,在西方世界居于中心地位,自然界其他东西所起的作用,是作为色彩不明显的背景材料,或是他的敌手。”[3]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用以指导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主导下,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尤其是西方人,都一直从本我出发,无视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存在,肆意地虐待地球,大规模开发利用,尖端科技的发明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人类中心主义第一次科学打击的应该算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他提出“日心说”否定“地心说”。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提出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的,肯定了人不是由上帝创造的,这严重地打击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科学研究证明人是从自然界中经过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法则进化而来,就说明人类与自然界是休戚相关的关系。随着后来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美国哲学家胡克的《进化的自然主义实在论》以及诸多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而提出对现有问题的批判,使得人类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低碳经济的理念符合生态学的观点,同时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弱化的体现。

二、低碳经济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1.生态自然观的内容与演变

生态自然观是西方学者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强调把人从征服者的角色转变成整个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的生态系统理论。人类不仅要尊重这个系统中的其他要素,也要尊重这个系统。生态自然观与以往的自然观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性:首先生态自然观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其次,“生态自然观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可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是对传统自然观和发展观的积极扬弃,是自然观的当代形态。”[4]生态自然观就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前提下,在现代系统科学、环境科学和现代生态科学等新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的发表,标志着生态学时代已经到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觉醒,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不仅是一种思潮,而且逐渐成为一种运动,其影响越来越大。

生态自然观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演变轨迹是原始或神话的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等。当然,任何自然观都形成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尤其是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古代的朴素自然观是指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或几种简单的、静止的物质组成。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认为世间万物均由这四种元素组成,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事物,生出树木和男人女人、飞禽走兽和水里的鱼,以致长生不死的神。”[5]中国的“五行说”也是这种朴素自然观的一种,同样认为“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世界,强调宇宙形成于这几种物质,这是对自然的直观反映。到了近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发生了分离,导致了研究自然界时要分成若干个不相干的部分,从而看不到这之间的联系,总以静止的观点对待问题。后来培根和洛克把自然科学的这种孤立的方法移植到哲学中,也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对自然界的开发,已经揭示了自然界中的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其中的一种,这也就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德国科学家康德提出的“星云假说”打破了形而上学的第一个缺口,否定了牛顿的“神的第一推动”的错误结论。特别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辩证性质,这一切逐渐形成了现代的自然观。

2.生态自然观确立的依据

随着人类从古代朴素唯物自然观到近代机械自然观再到现代自然观的转变,这转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尤其是生态自然观因何而提出?

自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开始以后,人类拥有了史无前例的科学技术,因而利用这些技术大肆开发自然,获取更多的物质材料,满足人类膨胀的欲望。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瘟疫的有效遏制,死亡率的下降等,然而事实证明,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并不都是福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因此可以说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依据。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世界各国人民、造福后代而共同努力。随后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学者们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提出了10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之后的里约热内卢的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已经到来。由此,生态自然观以最高的形式显现出来,亦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扬弃了宗教自然观中神是一切事物的制造者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肯定了人与自然的地位。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特别是系统论,从站在整体的角度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关的。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环境愈加恶化,这是生态自然观的现实问题,如果不正视生态问题,不尊重生态发展规律,人类的生存将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因此,科学发展的片面性已经受到人们的质疑。没有系统的观点,系统的筹划,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变得尤为紧张,人类中心主义就会继续盛行,生态环境也会继续遭到破坏,因而生态自然观的提出就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人类从自然观的履印中一路走来而更为系统的观点,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自然观是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生态自然观,生态哲学何以能有?同时它也与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紧密相关,并随着这些学科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发展。

3.低碳经济是人工自然的体现

自然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生态自然观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天然自然是指自然化的自然,也就是自然自身的恢复及净化能力,实现自然的生态化。”[4]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生产劳动只是简单地从自然界中获取仅仅能够满足自己生存的物质原料,对自然的损害程度极小,就算有些许的污染,自然界仍然能够进行自我恢复,保持着自然化的状态。

“所谓人工自然指社会化的人为了从自然界获取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有目的地应用各种科技和物质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属于人的自然。”[4]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天然自然处于一个自然化的自然状态,而人工自然却是打上了人类实践烙印。当人类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时候,人类处于被动地位,对自然的崇拜与服从程度远远超过现代人的水平,自然环境的优劣决定了人类生存的境况,因此天然自然对人类具有支配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慢慢由被动地位变成了主动地位,甚至以胜利者的姿态自居,因为打上人类实践烙印的人工自然所呈现的优势绝对超出天然自然的优势。

物极必反,当人类盲目追寻眼前的物质利益时,也发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众多灾难,人类开始反思天然自然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开始从人工自然向天然自然的复归。因为人类审视良久,发现人类的生存是无法脱离自然的,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而是互相依赖的关系,互利共存才是人与自然的根本之法。人工自然不是一般的人化自然,而是人类对自然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实践掌握了大量的关于自然的规律,向着天然自然的方向发展,这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目的性的统一。低碳经济是人类实践的一种,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发展而实行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针对目前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发展方式,这是生态自然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428.

[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4.

[4]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53,83.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44.

(作者单位: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06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自然界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