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6-03-17 06:29陈金兰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430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训技能中职

陈金兰(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430)



构建创新医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陈金兰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广东 广州 510430)

[摘要]分析研究传统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不足,寻求解决途径。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新模式,创造性构建医药职业教育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为职业教育和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医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近些年,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习近平主席在职业教育年会上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成功成才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低碳减排的呼声高喊,加快经济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我国已经深刻意识到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1 我国职业教育简史及中职发展现状

一百多年来,职业教育在争议、歧视和跌碰中曲折前进。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其他机构等,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直接而密切的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高与中职的办学比例接近1∶1。中职免学费政策也进一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中职教育不再是高中阶段的补充部分,而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大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振兴、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分析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及解决方法

2.1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发展脱轨

中职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应以培养各行业具有相当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即体现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早期中职教育为四年学制(3+1模式),调整成三年学制(2+1或2.5+0.5模式)后并没有改变培养目标,压缩的只是在校学习时间,企业实习仍为一年。然而一些中职学校一方面忽略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以办学成本高或难以操作为理由,削减校内或校外技能实训,无论是将关键的职业技能培养任务改为学科理论或丢给企业,都显然与培养目标不符。因为缺乏职业道德,才会出现幼师虐童、体罚等不良事件;因为专业知识不全,才会出现药师发药时嘱咐不当致患者服用错误等意外;因为专业技能不熟,才会出现护士扎好几针都没打上输液的尴尬。因此,制订培养目标要经过科学调研来合理定位,从社会需求出发,走进企业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明确医药企业不同岗位人才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2.2专业设置未能与时俱进

综合型职业学校由不同专业领域组成,而医药职业学校由不同的同源专业构成,这个专业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几年,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生源较好的生产型专业其市场需求逐渐下降了,而服务型专业扩张迅速。我们的对策是在培养和就业方面无明显差别的专业可以合并教学,如把原来的药物分析和食品化妆品检验专业合并成药品食品检验专业。这样更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规定。新兴专业在探索道路上招生数量持续增长,生物技术制药、制药设备维修和营养与保健专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还有一些潜力巨大、市场紧缺的专业等待我们去开发,如我们已经开班的营养与保健专业以及正在调研的老人康复护理和家庭药学服务等专业。因此,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灵活构建学校的专业框架,跳出按部就班的界限,大刀阔斧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补充、组合同源专业。

2.3课程体系组合不够完善

单纯地将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训课五五划分或四六划分的课程体系是单薄的,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立体多维的过程来有力支撑。应从多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出发,将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训实习课程和选修课程[1]。换个形象的说法,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相关的基础大课,必不可少,就像我们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专业核心课程为专业的关键、核心课程,重中之重,就像我们的大脑和心脏;专业方向课程为深入的、靶标性课程,督导引领,就像人体的各大系统;实训实习课程为实践技能课程,举足轻重,就像我们的四肢;选修课程为补充、延伸课程,锦上添花,就像我们的五官。利用“君臣佐使”的方剂配合原则,组合多元、有效、平衡的课程体系,给医药职业教育创新改革一剂强有效的助力药。

2.4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既要上得了讲台,也要下得了车间,必须加强实训技能这块短板的训练。不少学生去企业实习回来反映“学不适用”,原因是学校教的与实际生产有出入。如我们的水蜜丸课程是小型生产教学,教师没有强调实际生产操作规范,结果学生在顶岗生产时还是手工揉搓放药坨,看似闹笑话,但存在安全操作漏洞。这特别值得我们重视。学校应鼓励实训教师继续进修深造,接受专项培训或下企业顶岗学习;既要获得“双师型”等各类资格证书,也要具备相应技能;通过暑假实践对专业教师进行实训技能培训,提高综合专业素质;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手段,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奖励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定期评选和表彰突出贡献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创作平台,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科学成果,促进实训人员素质优化。

3 借鉴引用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

3.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

职业教育最早起源于工业化国家。他们的过去就是我们的现在或明天,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甚至走到更前沿[2]。发达国家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BE),英国的“三明治课程”,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简称TAFE)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前瞻性地配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归根到底还是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人们对健康重视继而关注药品的质量,医药制造业的高附加值和生物制药的强劲增长趋势依然是发达国家的重投领域,而蓬勃的职业教育为医药行业成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新加坡是亚洲最富有活力的医药中心之一,“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被人津津乐道,如医药院校按药厂模式办,给学生一个药厂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药品生产和项目设计,学到制药知识与技能,这点跟我们国内的工学结合模式相似。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模式也搞得相当出色。起点比中职学校高,相当于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由教育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课程,把工作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配置完善的实训环境和现代化制药设备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授课,就业优先,因此制药技术同样领先世界行列。

3.2三加二分段中高职衔接

以前,中职生只能通过高考“3+1”(语、数、英三科加一个技能证书)的方式来考取高职,而高考的内容偏向于高中知识水平,无疑加大了考取难度。中职生较多选择直接就业或套读成人大专,导致职业起点不高,技能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升级受限。2012年广东省试行“3+ 2”中高职衔接,广大高职和专科学校向对口专业的中职生敞开升学的大门。三加二分段是指先在中职三年,通过转段考核,再读两年高职,中职与高职分段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对口学校面向广东省内定向合作的中职学校,对口专业有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学和药物分析技术等。2014年学校第一批中职生参加统考,录取比例接近4∶1。中职生经过全日制的高职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进一步加强,就业也更有竞争力,而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利于经济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3校企合作下多元培养模式

众多生产服务型的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多元的“工学结合”、“订单式”、“合作式”、“冠名式”的培养模式。将校内与校外资源整合并重,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习任务和实训项目,到企业顶岗实习或定岗实习均可以实现无缝接轨。

“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同于传统讲授法的教学方式,不管是学了再做或者做了再学,都不适于实践性较强的制药专业课[3]。医药学校国家“十二五”课题《药物制剂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已经在2010级和2011级制药技术班试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通过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以做为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在做中学,尽可能还原药品的生产过程,教学效果良好,药厂也反映试验班的学生比普通班的学生实践能力更强,更善于解决问题。2015年10月,学校与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合办的“采芝林中药文化班”顺利开课,根据采芝林和中药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量身打造了系列专业课程并安排老资历员工在学校模拟药店以教学做的模式授课。

所谓“产-学-研”,即产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运作系统。高校多会设计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如以阿司匹林为主线,通过手性拆分、制备剂型、药物分析、药理活性筛选及药动参数测定,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和药理药代动力学有效组合起来,充分锻炼学生的探索和实践能力[4]。显然,产学研多是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之间的合作,而此前在中职的产学研实践例子确实很少。中职校内缺乏大规模的制药实训场所,科研投入不高,重教育轻研究是限制产学研模式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15年9月,广药健民与学校合作开办“产教融合”健民电商班,校企双方制订授课计划,由健民医药派出各部门经理到校上课,而在“双十一”前后3周,学生到健民医药轮岗实习,后续课程还是真实的电商课程,企业提供物资和物流,学生主管营销和管理,教师负责协调和反馈,使产学研也在中职成熟落地。随着医药学校的发展,实训场所不断完善创新,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更加紧密联系,开展新剂型与新技术研究,相信在不久将来也会朝着高职院校这个目标前进。

3.4完善培养模式扩宽就业渠道

中职生的就业率是考察评估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实习前就业专项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①验证式竞争上岗,中职二年级组织考工培训,完成技能鉴定,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如每年7月由劳动局授权在学校进行中级技工证考评。②体验式竞争上岗,实习前停课3周,以实训周的形式反复进行工作演练,全面加强各岗位关键技能训练和工作技巧运用,培训期结束进行考核评定,激励学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③比赛式竞争上岗,从企业获得赞助支持,举办毕业生的职业规划比赛,请来行业专家做评委。学生通过设定环节展现自我职业能力和个人风采。脱颖而出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实现学生和企业双赢。如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承办的中药传统技能竞赛“采芝林”杯就得到众多企业的赞助,而且有更多的医药企业感兴趣而争先合作开班。

传统的如举办校内招聘会、医药专场或南方人才市场这些有形的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将眼光放宽到网络上,如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淘宝网等,鼓励学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创业或就业[5],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渠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时代来临了,医药职业教育在“大融合,精细化,深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其内涵仍在不断拓展,提升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为经济转型创造新出路,形成今后职业教育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向敏,王德华,王建梅,等.“三位一体,一专多能”高职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16-17.

[2]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2):102-109.

[3]杨大宇,刘维丽.《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理念浅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1):149.

[4]刘玲,汤道权,刘毅,等.产学研合作孵化药学综合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43-145.

[5]王晓红.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扩充就业渠道[J].现代园艺,2014,(2):75-76.

猜你喜欢
实训技能中职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