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与诗意生活

2016-03-17 08:42王光斌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真善美诗意美的

王光斌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论审美教育与诗意生活

王光斌

(文山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人总是希望一切圆满,但人生却充满遗憾与悔悟,说明人的选择存在诸多迷误,这是由于审美精神的式微导致的人生价值错位、选择不当造成的。要使人作出有价值的人生选择,当然要靠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只有审美教育造就的审美理性,才能使人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不再陷于本能的“想要”的懵懂,最终选择并创造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达到诗意的栖居。

审美教育;诗意生活;真的存在;善的存在;美的存在

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对生活的选择,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你的选择。如何确立人生价值和目标,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人生经常面临的困境,也是反复修正的过程。选择什么,关乎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要确立科学的价值标准,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合乎人的发展的生活选择,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的任务就是使人明白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教人活得有价值、有滋味、有诗意,帮助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又有价值的生活,而身份、地位、名利只是人生额外的副产品而已。人的发展就是从“存在的合理”走向“合理的存在”,即从无奈的实然走向诗意的应然,从物质的生存走向诗性的生活。人的“合理存在”包含“真的存在”“善的存在”和“美的存在”,都是人的价值存在的表现,而价值存在的最高形态就是美的存在,即诗意的存在。因此可以这样概括:人生就是选择和追求真善美的幸福生活。但是人生总是充满遗憾和悔悟,特别是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丰富的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吃穿住行基本解决了,但人的生活焦虑感更强了,说明人的选择存在诸多迷误。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审美精神的式微导致的人生价值错位、选择不当造成的。要明确人生价值并自觉选择和主动追求,当然要靠教育,尤其是审美教育。只有审美教育造就的审美理性,即美的价值判断力,发现美的能力,才能使人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从而确立有意义的价值目标,不再陷于本能的自己“想要”的懵懂,最终选择并创造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达到诗意的栖居。

一、教育与人的价值选择

活着是人的本能使然,但为何而活、怎么活、活的方式则是人的自觉选择,这样的主体性决定了人生总是有选择、有追求的。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智慧动物,你的选择和创造就是你的享受,也是你的个体意义和价值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不同的价值判断,也都是值得肯定的人生选择。生命的最高价值就是生命本身的应然状态,即真善美的状态。所以人生就是追求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并享受幸福生活。追求幸福,本质上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存在方式,要么优雅、体面、诗意,要么粗俗、平庸、功利,都是基于价值判断的选择结果。选择的标准有不同的层次,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价值判断的层面是不同的。以真观物、以善观人、以美观己,真是基础,善是取向,美是目标。生命境界的实质是心,赤子之心为真,悲悯之心为善,诗意之心为美。人的选择有对错、善恶、美丑,要做到选择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因为“是教育使人理解人自身,赋予人生价值并帮助人实现价值目标,教育的价值也就在于此”[1]。

是教育使人选择真善美,追求真善美,成为真善美的存在。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2],民间所言“有人养无人教”成为骂人的话语都是这个道理。通过“排排坐,分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妈妈没来留一个”的教育,幼儿才能懂得“规矩、分享、顾及他人”。中国经典《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文化的本质是“人文”,文化的功能是“化人”,就是以文化人,所以文化其实就是教育,或者说教育的根本就是文化。[4]教育造就真善美的理性,给人带来儒雅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都说明人生选择与教育的密切关系。家庭教育中鼓励孩子做什么事、说什么话、追求什么,告诉孩子什么事不能做、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东西不能要,虽然不说明具体原因(大道理说了孩子也听不懂),只能用“好”或“不好”进行模糊笼统的评判,或者以似是而非的理由禁止孩子的某些言行,但已经暗含着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以及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的价值判断,是在建构孩子“好坏”这个基础性的人生坐标。学校里面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理想教育则已经是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真善美的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而效果不尽人意,但却是目标非常明确的强化教育。社会教育则要显得复杂一些,特别是在自由开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但不可否认,教育的主题还是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主流并没有改变。当然也不可能改变,因为自人类教育产生以来,其功能和目标就是如此,只不过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有所侧重而已。不论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昂扬时代主旋律,抑或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教育角度讲,万变不离其宗,都在真善美的框架内。在金钱崇拜、物欲横流的当下,虽然有种种背离和摒弃真善美的行为,但并不能否定真善美作为人生追求的永恒价值。总之,只有教育,才能使人做出价值选择。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需求理论,人有由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需求得以满足,人就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而价值感的高低、幸福感的强弱,取决于不同层次需求的实现,实现的需求层次越高,人就越有价值,越幸福。而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就是人生的遗憾,高者若壮志未酬,理想破灭,低者如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幸福并没有度量标准,就是一种合理而有价值的愿望得以实现的心理满足感。由“乱离人”转为“太平犬”是幸福的,由“流浪者”变为“安居者”是幸福的,由“饥饿者”成为“饱餐者”是幸福的。小孩子为何总是感觉幸福快乐,就是因为天真纯洁,欲望少而容易满足的缘故。面对生活中的自杀事件,人们会生出“有勇气自杀还没有勇气活下去吗”的喟叹,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自杀不关乎勇气,而是关乎人的价值。傻子、疯子、智障者都不会自杀,自杀者往往是绝望的正常人。“哀莫大于心死”,绝望就是希望的决绝,就是选择错误、追求失败、理想破灭、愿望落空。殉情者是因为追求爱情,殉道者是因为坚持理想,老板自杀是因为破产,农民工自杀是因为拿不到工钱。说到底,只有价值被全盘否定的人才会自杀。非正常人(傻子、疯子、智障者)因为不能自觉意识到人生价值和理想目标,没有希望就没有绝望,就不会自杀。“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何以成为人们肯定的品格和美德,就因为这是一种价值实现和心理满足的状态,也是一种获得快乐幸福的途径。当然,除了自绝于人类,十恶不赦的罪犯之外,很多自杀者是不该自杀的,只是因为价值选择错位,才导致自杀悲剧。不以爱情为生命者不会殉情,他懂得爱情并非生活的全部,会重新寻找新的爱情;不把某种理想作为唯一目标的人也不会殉道,他会锲而不舍地追求并享受过程;不对财富患得患失的老板不会自杀,他会以创造社会财富为己任,在破产后从头再来,东山再起;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不是唯一生计的农民工也不会因为拿不到工钱而自杀,他可以重新开辟新的生活道路。要避免选择错位造成人生悲剧,就要理解幸福的内涵,人生的价值,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明白权势和财富并非人的最高价值,生命本身(真)、价值实现(善)、诗意生活(美)才是最高价值,就不至于因失势或破产而失望;懂得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就不会选择轻生,即便生命很短暂,也要做一个诗意的过客;坚信生活中真善美多于假恶丑,正能量多于负能量,坚信邪不压正,就可以笑对人生,坦然面对挫折。要做到这一点,唯有教育能够胜任。

二、审美精神的式微与人生的迷误

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不论是苟且于物质世界,还是追求诗意的精神生活,都可以自由选择。但你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你的人生价值、生活品位和生命质量。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玩火者自焚,乐水者自溺,不义者自毙,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死亡。是基于真善美的理性判断做出选择,还是“跟着感觉走”的欲望追求,结果是不同的。

在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盛行的当下,相对于不断强化的实用功利教育,远离物质功利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是孱弱不堪的。由于物质主义的影响,人的活泼意志被裹挟进了金钱的绳索,自由审美的空间日益狭窄,使人的“爱美之心”让渡为“爱钱之心”。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人生、理想、节操、底线等等形上的精神通通转换为形下的物质,被一个“钱”字所替代。物质欲望充斥着人的审美精神空间,理想主义已经自我解构[6],只残存为碎片化的“心灵鸡汤”,“高大上”已经成为“吐槽”的对象,具有了讽刺的意味。理想关涉的是人的精神和心灵,其内涵就是美,但在物欲的挤压之下,理想蜕变为赤裸裸的物质功利,美也就被遮蔽了。“理想”的实现就是获得预期的金钱,人生的“成功”就是赚取更多的金钱。等于物欲的“理想”不再是理想,只是不断被金钱所填充的欲望“空洞”,不再有精神驻留。人的精神世界在荒漠化,人的圣洁灵魂在虚无化,人的审美判断力在弱化。无法判断什么是美,因而也就无从选择和追求真正的美。不能发现美,更难以创造美,人生的价值选择就只能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曾经有房地产商对大学教授说:“教授,我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有知识有文化,却赚不到钱,我初中没毕业,却赚了很多钱。你们可以研究研究。” 他不知道世界上最终留下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家天下”的财富对皇陵的宿主没有意义,巨额贿款对牢狱里的贪官们没有价值,万贯家财在老板身后堆着,但却是别人在享用。大汉帝国的疆土早已几经变化,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却是永远的智慧;贞观之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湮灭,但唐太宗休养生息的政治却不断被延续。老庄、孔孟、屈子、司马迁、李杜、三苏、曹雪芹、鲁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梵高、毕加索、马克思、爱因斯坦,他们或贫穷一生,或千金散尽,却青史留名,流芳千古,缘于他们为人类贡献了永世不灭的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审美精神的式微,还使人的自由审美降格为感官刺激。美化生活,诗化人生,是人类高贵的精神性。但为了发行量和版税,作家不惜用“下身写作”,庸俗的文艺作品泛滥;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影视作品乐于“宫斗”或“手撕鬼子”;手机网络上快餐文化流行,只管爽快“肚子”,不讲精神营养;为了点击率,网络游戏充满色情和暴力,网购平台不断设置伪消费陷阱,微信平台在制造并无多少价值的社交圈。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仅仅限于通过技术包装来满足“感官刺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有趋美性的,所以会不自觉地美化过去和远方的事物,形成美的记忆。是审美精神造就了温馨的童年记忆,充满乡愁的故乡生活,贫穷但是诗意的乡村;而物质功利则造就了充满金钱渴望的成人世界,承受物欲焦虑的当下生活,富足但却让人成为房奴、车奴、孩奴的城市。

审美精神的式微导致了人生选择的诸多迷误:人们只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只出于欲望本能追求权势与财富,却不会以财富使自己活得优雅和诗意。观念上只认可金钱,行为上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生活上则挥金如土,处于物役状态。富二代、官二代不断翻新花样的炫富,暴发户满身名牌标签的滑稽,说明资本化生存、权力化生存,只是奢靡的生存,并非优雅的生存,更不是诗意的生活。“跟着感觉走”,只知道追求美好生活,却不知道何为美好生活,彻底陷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工具主义、技术主义泥潭。人生的迷误又导致了社会的种种“溃败”乱象:反腐败斗争中查出的“老虎苍蝇”之多,贪贿数额之巨,令人惊愕;某些商人、官员生活之糜烂奢华,民众难以想象;社会上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公私混淆、义利错配,性贿赂、性叫卖的半公开化,甚至不断发生的哄抢事件,都说明民众生活选择的混乱;是非不辨,善恶不明,美丑不分,薄养厚葬,烧冥币、美女、汽车、麻将给死者的“尽孝”行为掩藏不住人们价值观的畸变。“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说明人出了问题,道德出了问题,选择出了问题。这些乱象的出现,有实用理性传统的影响,有官本位、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功利本位的历史原因,但总归是教育出了问题,特别是审美教育不力导致了人生迷误。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走着实用的道路,应试教育长盛不衰、技能训练不断加强、就业培训方兴未艾,在当下的高等教育转型中,强调实践本位,应用本位,技术本位,能力本位,虽然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但实用的特点很鲜明,这就在有意无意中造成了远离功利的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弱化。教育与财富走得太近,就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和超越性,造就的只能是物质人、经济人。教育太注重实用功利,肯定会弱化教育造就“好人”的本真,因为“好人”是一种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并非外在的“本事”。

三、审美教育与诗意生活

教育固然要培养人的生存技能,但教育更重要的任务是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建构人的心灵故乡,让人懂得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倘若教育只是让人学会物质性的生存,人就不需要十八年的成长,也不需要终身教育,只需要很短的培训时间就能获得某项实用技能,就可以挣钱生存。只是为生存而生存,生活就成为单调甚至无意义的过程,因为太实用功利,就像傻子吃七个馒头才饱,就认为吃第七个馒头就会饱一样可笑,不明白“有用之用是小用,无用之用是大用”。所以,正是教育,“点燃了神圣的知识之火,烛亮了幽暗的人性,赋予了芦苇一样脆弱的人以伟大的思想的力量”[7],推动着不自满的人类前进。其中,审美教育使人具有发现美的能力,做出审美判断,选择和创造美的生活,达到诗意的栖居。美的生活就是幸福生活,就是人需要的生活。因为热爱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是人都在追求美衣、美食、美居、美人。审美教育造就的审美理性,使人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不再局限于自己“想要”的懵懂。“想要”是出于欲望本能,没有审美价值判断为前提,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想要”“就要”。审美精神一旦跟着人的欲望长河随波逐流,人的物欲就会因为失去理性的控制而无限膨胀。就如判断力还很弱的幼儿,两人得到的苹果一样大,但总觉得对方的大,要换对方的;或者本来对某玩具不感兴趣,但另一个小朋友玩这个玩具,他也要玩,还争抢。成人生活中因审美判断力不足而出现的攀比心理,产生许多伪需求,也是这个道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不管需要不需要。“以物损性”,过度的物质欲望必然导致精神的堕落,欲壑难填,不能控制物质欲望,就无法诗意生活。

审美教育是人的教育的重要构成,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它激发人的自由天性,使人进入自觉自为的自由和谐状态,由此摆脱金钱物质欲望的诱惑。审美是自由而纯粹的精神活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体验和观照,必须远离物质功利。就如人们山中遇虎会狂奔逃命,而在动物园里则能够近距离欣赏这兽中之王,这是利害关系使然;人们可以欣赏满园的玫瑰,也可以盘算如何贩卖玫瑰赚钱,这是审美与实用的不同价值判断。所以只有审美理性才能抵御功利目的很强的实用理性。审美教育到位,人就能明了自己并进入自由和谐的审美创造状态,审美教育缺失或者不能入脑入心,人就只能处于任由欲望主宰的本能状态。自由和谐的人能够“充分发挥其潜能,张扬其主体性,赋予事物以价值和意义,创造诗意的生活”[8],被物欲所役的人只会凭着本能生活,不懂也不会创造诗意的生活。人类是“以美为尺度”的动物,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而“美的尺度”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方面,是靠后天的教育获得的。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获得审美理性之后,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遵守交通法规,不只是为了安全,还创造了秩序之美;农民制作农具,不只讲究实用,还讲究美观,称心如意的工具不仅提高劳动效率,还带来精神的愉悦,辛苦的劳作也有了创造价值的快乐;人们装修家居,既考虑吃饭睡觉的功能,更精心设计布置,使之或温馨浪漫,或简约雅致,符合自己喜欢的风格,生活其中要感到幸福满满;美好的爱情当然要考虑谈婚论嫁、传宗接代,更要追求性格相投、心灵相通,所以才会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相遇相知才成为浪漫的邂逅。总之,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美是生活”[9]。事实如此,生活是美,食不仅求饱,讲究营养健康,还追求色香味;衣要保暖遮羞,更讲究颜色款式,追求漂亮好看,穿出气质。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其实就是美的精神生活。与之相反,苟且于物质生活,内心充满金钱欲望的人,其精神世界是贫瘠的,审美品位是低级的,心理是“痛苦”的——不满足的痛苦。因为被物欲所绑架后,人就失去了精神的自由和谐,与快乐幸福生活就绝缘了。

获得自由和谐的审美理性,就能创造诗意生活。因为诗意生活就是审美生存,“是相对于其他生存方式而言的一种生命状态,是对认知、伦理的审美化,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审美化”[10]。人所喜欢的生活不一定是诗意生活,但诗意生活一定是爱美的人所喜欢的生活。诗意生活要契合人的自由本质,必须是自己的决定和选择。倘若你的生活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外界强加的,即便物质丰富,甚至笙歌艳舞,但因为违背了人的自由意志,就谈不上喜欢或者幸福,更毫无诗意。这里要强调的是,独立自由意志是人的本质要求,不明白这一点,一切都无从谈起。陶渊明挂印辞官,不当县令,就是不喜欢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厌倦官场的正襟危坐、战战兢兢,所以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归园田居”才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诗意,不在于菊花和南山有多美,而在于采撷的行为与悠然的心境,是精神独立和灵魂自由的艺术写照。诗仙李白被召入宫,陪侍皇帝和后宫嫔妃,接近权力,美女如云,在他人看来,这是何等的春风得意,但实质上他就是用诗歌点缀歌舞升平的皇家生活,博取大家一笑的御用诗人而已,这样的生活与人的自由精神是相背离的,所以他最终还是选择离开长安,四处云游,放情山水,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充满诗意的一段佳话。“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现在刚富起来的中国人喜欢到世界各地去旅游,与李白的选择一脉相承,就是追求精神自由的诗意生活。伟人成就伟大的事业、哲人开拓人类思想的空间、艺术家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科学家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其过程充满艰辛,但他们却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所选择的人生目标有价值,更因他们的选择是“自己的选择”,体现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因而也就成为诗意的过程而被人们津津乐道。普通人又如何呢?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不只是把它作为谋生手段,而是视其为志业,倾情投入和追求,同样是诗意生活的创造。做流浪汉就有不受约束的诗意,做拾荒者也有平凡的诗意,做农夫则能享受四季律动的诗意。总之,诗意生活就是自己喜欢并契合人的自由本质的生活,因此,追求远大理想是诗意、轻松和谐而无累赘是诗意、简单而不贪婪是诗意、平静自然是诗意、寄情山水是诗意、“居陋巷一瓢饮而乐”也是诗意。人的追求不一定“高大上”,只要不被物役并符合真善美,就有诗意,关键在于是你喜欢并选择。

综上所述,诗性生活在于精神,而非物质,在于审美化生存,明白这一点,每个人都能做到诗意的栖居。审美教育使人进入自由和谐状态,进行审美判断,避免人生选择的迷误,创造诗意的生活,实现快意的人生。没有审美精神,生活就是在欲望的苦海中煎熬,毫无诗意可言。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核就是精神审美,只有懂得审美,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存在和审美存在。

[1] 王光斌.论教育与人的价值存在[J].文山学院学报,2015(5):93-97.

[2] [德]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3]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周易[M].长沙:岳麓书社,1991:160.

[4]王光斌. 论教育生态的畸变与修复[J].文山学院学报,2015(1):78-82.

[5] [美]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

[6] 李径宇.理想主义缘何自我解构[J].中国新闻周刊,2015(45):1.

[7] 汪明义.论大学的文化本质[J]. 高等教育研究,2015(9):12-17.

[8]王光斌.论人文教育与创新精神[J].文山学院学报,2011(5):105-108.

[9]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

[10]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论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

(责任编辑 杨爱民)

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oetic Life

WANG Guangbin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Man always hopes that all is perfect, but life is always full of regret and contrition, which indicates there exists confusion in man’s option that is due to the mismatch of life’s value caused by the decline of aesthetic spirit and improper choice. Making a valuable choice certainly depends on education, especially aesthetic education. Only by aesthetic rationality developed in aesthetic education, can man know what he really wants, not falling into ignorance of instinctive demand, and can man make a fi nal choice and create his own desirable life and reach poetic living.

aesthetic education; poetic life; existence of truth; existence of goodness; existence of beauty

G40-014

A

1674-9200(2016)04-0084-05

2016-03-20

王光斌,男,壮族,云南西畴人,文山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真善美诗意美的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被耽搁的诗意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