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

2016-03-18 15:46宋西顺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融合

宋西顺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探析

宋西顺1,2

(1.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4;2.厦门理工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政治生活、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生活进入新阶段,文化产业如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实现新常态下的二次创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就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切课题。论文借势消费引领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产业融合战略、文化金融战略、文化科技战略和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文化产业要顺应消费的新方向、融合互联网和金融创新催生的新业态、汇聚创客群体、利用大数据新手段和国际贸易新通道,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新常态;文化产业;融合;创新

2014年是全面改革元年,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政治生活、社会建设和文化发展生活进入新阶段,经济增长由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推动文化产业进入的新阶段,研究新的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施行消费引领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产业融合战略、文化金融战略、文化科技战略、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战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一、顺应消费时代,确立文化产业新方向

中国大陆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有几个指标表现突出:

其一是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投资。经济增长结构逐步转向消费、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46.1%和48.2%。

其二是居民消费实力极大提高。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4年继续增加,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67元,比上年增长10.1%;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 49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 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大陆居民境外购物正迅速增长,2014年出境人数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1]

其三是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服务业面临变革,新型消费模式开始深刻地冲击传统的生活方式,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和消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电商、旅游等行业正在努力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环境下的多种分散的、多元的、体验性的需求,以定制化消费有针对性地挖掘消费潜力。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由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人数占全年国内出游总人数的3.6%,出境游中65%的客源不是由旅行社提供服务。[2]

消费正在创造新世界,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转型提升必须解决文化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不匹配、目标市场定位不清晰、产业选择和产品设计与目标市场不匹配等问题,调整文化产业的创业理念,顺应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潮流,侧重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和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关注消费趋势、消费领域、消费体验、消费能力,准确把握消费,在创意理念、开发模式、产业选择、形态设计等方面拓展文化消费市场。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是文化产业转型的出发点,也是文化产业在个性消费时代创业的逻辑起点。

二、依托互联应用,推出文化产业新业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互联网不但融入生活而且在改变生产和生活,并已演进到重构产业生态及价值创造阶段,它已成为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互联网+”激发着人们对互联网新世界的想象力。“互联网+”加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以创新驱动、生产流程再造和价值链重组,连接融通第一、二、三产业,重构社会资源关系,给实体经济以新的创新力,充当经济增长的引擎和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互联网+”促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在人才、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升级。

“互联网+”将从更高的层面上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它突破了产业的界限,“互联网+文化产业”意味着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在信息化、物联网、智能化的大环境下,“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是实现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创意设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新业态实现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可以实现更高端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方式,引导文化产业更贴近市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巨头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企业率先将触角伸到文化产业领域,化解某些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带来了转型期盼,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将激发所有产业行业跨界融合,升级为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促使传统产业实现在线化和数据化,带来社会生活与生态革命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将改变文化产业的生态,催生新的业态和形态,文化产业必须制定自己“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文化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

三、发扬创客精神,打造文化产业新队伍

文化的本质在创新,创客是文创工作者的符号表征,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绝对主力,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占到了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从业人员约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7%,实现增加值约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创客在活跃文化市场、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4年8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从国家部委层面出台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政策。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小微文创企业的扶持。

众创空间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是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政策助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内涵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属性高度契合,将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汇聚创客群体,培育创客文化,可以壮大文化产业队伍,推动新的创意潮和创业潮,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模式,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形成文化产业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四、加速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文化产业新手段

大数据是现代前沿信息技术的根本和核心。大数据与产业融合能够迸发出巨大的价值,如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数据跟电商数据碰撞的一个产物。大数据思维改变传统的设计—生产—销售的单向模式,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搭建起一条精准的双向模式通道,使定制化消费变为现实。京东推出“JDPhone”计划,通过挖掘京东消费者喜好与偏爱的数据,定制规模化的产品,释放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为厂商创造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的第一要素。

大数据为文化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手段。大数据既为文化产业进入路径量化选择和量化分解,避免规划的盲目性,事先做好产业项目、投资核算和工作事项的成本核算,也可以在目标市场或目标人群的消费核算以及产品输出的收益核算目标方面进行量化分解,为企业经济增长提供数据支撑。

BAT(百度和阿里巴巴、腾讯三巨头的简称)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大数据思维的借鉴。百度的搜索,腾讯的QQ、微信以及阿里巴巴旗下庞大的网购买卖群体,都能够使得BAT通过有效的数据搜集、分析,增强用户黏性,挖掘用户价值,实现从用户群向用户价值转变,开发文化产业的增值服务和衍生产业。《中国好声音》就是社会化营销和大数据思维的完美互动的成功案例。2014年北美地区最热的一部电视剧《纸牌屋》就得益于大数据的使用。优酷网站每天有超过5亿次的播放量,也在展开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将用户行为与观看内容进行关联分析,网站就能够更精准地判断用户真正敏感点,未来视频网站不仅仅是一个播出平台,还有可能成为娱乐的制造者。

五、加大金融与文化资本对接,创造文化产业新产品

文化产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老问题,金融改革将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可能化解文化产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有可能催生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新业态、新产品,实现新常态下文化产业与金融衔接就是一个双赢策略。

文化产业是智慧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文化金融得益于文化产业市场的成熟,是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建立文化银行、创新金融产品,还是提供担保贷款,建立文化创意行业风险补偿机制,文化金融都可以为文创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自2013年起,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金融扶持计划”。2014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用项目贷款、贸易融资、文化消费贷款等,推动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2015年初财政部下发《关于申报2015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通知》,明确专项资金将重点支持文化金融、实体书店发展、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等八大领域。

“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放大作用,带动金融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也带动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阿里巴巴先后投资了新浪微博、天天动听、虾米音乐、声盟、华数传媒和文化中国;百度先后投资YOKA时尚网、纵横中文网、PPS视频和积木热门视频;腾讯大力涉足游戏产业,其2013的游戏收益达到319.66亿元,超过腾讯当年总营收604.37亿元的一半。此外,腾讯注资数字音乐和网络文学并在该领域取得领先优势。[3]

文化金融对于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推动成就巨大,相信在新常态下,文化金融会发展得更健康、专业和稳健。

六、促进跨界融合,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

跨界融合已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创新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将创新意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和品牌中,将“创意”产业化、产品化有利于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新型的优势资本,实现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改变传统的生产与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价值增长机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两端延伸,有利于优化整体的经济结构。

融合发展是文化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文化产业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是科技应用最广泛、科技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够加深认识科技创新驱动对产业生产力释放的全部作用机制,谋求推动产业链基础上的产品内容创新、传播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体化整合。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工作。

文化与资本融合将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促进文化资源市场化流动,资本化运作,催生新业态,产生新价值。影视产业已经涉足资本市场的利好,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华录百纳、新文化、保利文化集团、万达电影院线、广州金逸影视传媒、幸福蓝海影视、东阳青雨影视、北京能量影视传播等等影视制作公司选择上市实现与资本的对接,有的已上市,有的在上市的路上。2014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达到296亿元,实现历史上的突破,就与资本对电影市场的青睐有关。

《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使“小文化”通过“跨界融合”形成“大文化”,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农业、体育产业等的领域支持作用,以文化提升相关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以融合发展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融合”是思维方式,更是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实现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七、紧贴“一带一路”,探索文化外贸新通道

文化在世界各国的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迅速提升,国际间的文化贸易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比重也越来愈大,发展国际文化贸易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起,到2010年商务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提供金融支持、提高出口便利化等方面做出部署,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增长,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要求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入2015年,“一带一路”成为新常态下的国家战略。3 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提出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的新要求。

文化产业在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本就承载着几千年中华文化内涵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给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文化产业要主动配合“一带一路”的顶层文化战略规划,抓住文化产业境外拓展发展的契机,利用“一带一路”这个文化外贸新通道,依托自由贸易园区、港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发针对性创新产品,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平台,着力于文化服务出口、境外投资、营销渠道建设、市场开拓和文化贸易人才培训,实现文化产业输出性增长。

[1] 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 685799.html

[2] 文丽娟.个性旅游:互联网+旅游稀缺的就是有价值的[N].中国青年报,2015-03-31.

[3] 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并购潮:BAT一年投资15家文化企业[EB/OL].http://www.askci.com/news/201404/04/041431 47453.shtml.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Normal

SONG Xi-shun1,2
(1.Cultur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Fujian Institution for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Xiamen 361024,China;
2.School of Cultural Industri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 361024,China)

In the new normal of China’s economy,the country has witnessed drastic changes in political life,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normal where the cultural industry is adjusting to the development and starting a new undertaking,the choice of developing path has become a problem demanding prompt solu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consumption-led strategy,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strategies promoting industrial integration,as well as strategies for culture-related finance,culture-related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rade.It thus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new normal can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the following measures:conforming to the new trend of consumption,combining new commercial modes created by the Internet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aggregating Maker groups,applying new approaches of the Big Data and new channel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new normal;cultural industry;integration;innovation

F062.9

A

1673-5609(2016)01-0007-05

[责任编辑:蒋椆媛] [英文编辑:蔡林岐] [责任校对:兰 柯]

2015-11-09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14JDZ039)。

宋西顺(1963—),男,河南洛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消费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融合》
40年消费流变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