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对杜甫诗歌的化用

2016-03-18 16:47贾琪
安康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化用杜诗杜甫

贾琪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论苏轼词对杜甫诗歌的化用

贾琪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苏轼推崇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在创作上多向前人学习。杜甫对苏轼的文学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苏轼作词主张“以诗为词”,打破格律的束缚和限制,其词在某些方面有杜诗的痕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苏词对杜诗的化用。统计发现,苏词与杜诗相关的有82篇,占苏词总数(339首)的24%。苏词对杜诗的化用有四种主要形式,一是直接化用杜诗中的字词句入词,且用其原意;二是化杜诗为己用而自出新意;三是对杜诗同一典故或意象的袭用;四是反其意化用杜诗。此外,苏词学杜诗的意义在于,苏词的某些内容与杜诗一样,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广大民众的关怀,体现了苏轼对杜甫的深层接受。

苏轼词;杜诗:化用;接受

苏轼推崇杜甫,在诗文中多次论杜,并予以高度评价,如“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1]2124,再如“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叙》)在肯定杜甫诗歌艺术成就同时,对其忠君爱国的思想亦给予了高度赞扬。此外,他在赞颂颜真卿之书法时比之以杜诗:“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1]2206。苏轼作词,主张“以诗为词”,打破音律的限制和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向诗歌靠拢的趋势,并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入词,而阅读苏词,可以看出其对杜诗有相当数量的化用。笔者以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为底本,此本收录苏轼编年词292首,未编年词39首,残句11则,他集互见词8首,存疑词11首,误入苏集词53首。此校注本中可以确定为苏词的数量为339首(存疑及误入的词不取),其中与杜诗相关的有82首101处。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对苏词化用杜诗的形式及意义作出揭示。

一、苏词化用杜诗的主要形式

(一)直接化用杜诗中的字词句入词,且用其原意

苏词有八十多首化用了杜诗,其中较多是对杜诗字词句的直接化用,现胪举若干例子如下:

(1)杜诗《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其一:“层巅馀落日,草蔓已多露。”①本文所选用杜诗均出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

苏词《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层巅馀落日,草露已沾衣。”②本文所选用苏词均出自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苏轼词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第40页)

(2)杜诗《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苏词《浣溪沙·白雪清词出坐间》:“茱萸仔细更重看。”(《校注》第90页)

(3)杜诗《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聊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苏词《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小溪鸥鹭静聊拳。”(《校注》第187页)

(4)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苏词《江城子·相逢不觉又初寒》:“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阑。”(此以翠袖指代佳人。) (《校注》第189页)

(5)杜诗《羌村三首》其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苏词《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夜阑相对梦魂间。”(《校注》第215页)

(6)杜诗《落日》:“落日在簾钩,溪边春事幽。”

苏词《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回照动簾钩。”(《校注》第266页)

(7)杜诗《逼侧行赠华四曜》:“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苏词《南歌子·带酒冲山雨》:“不知钟鼓报天明。”(《校注》第368页)

(8)杜诗《狂夫》:“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苏词《十拍子·暮秋》:“狂夫老更狂。”(《校注》第476页)

(9)杜诗《狂夫》:“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苏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照水红蕖细细香。”(《校注》第474页)

(10)杜诗《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苏词:“杖藜徐步转斜阳。”(《校注》第474页)

(11)杜诗《水槛遣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苏词《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雨细风微。”(《校注》第495页)

此外,杜诗《玩月呈汉中王》:“关山同一点,乌鹊自多惊。”苏词《洞仙歌·冰肌玉骨》:“秀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其中的“点”字,明代杨慎在《词品》卷一说:“杜甫‘关山同一点’,‘点’字绝妙。东坡亦极爱之,作《洞仙歌》云:‘一点明月窥人’,用其语也。《赤壁赋》云:‘山高月小’,用其意也”[2]。杜甫《重过何氏》诗五首其一有:“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仇注:“三山老人曰:‘花妥,即花坠也。捎,取也,掠也。’”[3]145苏词《哨遍·睡起画堂》:“见乳燕捎蝶过繁枝”中的“捎”字,亦从杜诗中来。苏词:“明月空江,香雾著云鬟。”(《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化用自杜诗《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另一首词《行香子·北望晴川》中的“香雾萦鬟”亦化用此诗,写同游的歌妓。杜甫《幽人》诗有:“风帆倚翠盖,暮把东皇衣。”苏词:“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杜诗写幽人于翠盖之下,手把仙衣,希望与司春之神永在一起。而苏轼这首词是在熙宁九年四月一日,同成伯、公谨辈在密州邵家园赏藏春馆残花时所作,此袭用其意,二句谓倘司春之神不受约束限制,使春色常驻人间,为使君而留,则今日游园有花可赏矣。

(二)化杜诗为己用而自出新意

苏词化用杜诗的另一种方式,是苏词的句子由杜诗句子变换而来,在意蕴表达上形成新意。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一些方面被其他时代的读者以新的方式作了新的理解,其内在多义性得到了实现,或者被转义了,因而不同于作者的初衷”[4]38。苏轼接受杜诗中的语义表达,而又有所延伸,赋予其新意。如杜诗《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其二:“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无泥。”苏词:“松间沙路净无泥。”(《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杜诗《西阁雨望》:“楼雨落云幔,山寒著水城。”写西阁雨凉,而苏词《菩萨蛮·回文》:“耳垂云幔斜鬟翠”中用“云幔”一词,言黑发下垂如幔,与杜诗之意迥异。杜诗《奉赠李八丈判官曛》:“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苏词《荷花媚·霞苞露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标格”指荷花风流天然的花魂花韵。再如杜诗《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苏词《满庭芳·香靉雕盘》:“坐中有狂客。”此指被歌女美貌才艺着迷得发狂的人(即作者自己)。用杜甫称李白为“狂客”之语,但与杜诗之意赫然有别。杜诗《白丝行》:“落絮游丝亦有情。”苏词《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曾季貍《艇斋诗话》云:“东坡和章质夫杨花词云:‘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用老杜‘落絮游丝亦有情’也。”[5]杜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有:“千岁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句,苏轼改其句式为:“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比之杜诗,别有一番新意。杜诗《远怀舍弟颖观等》:“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苏轼《临江仙·诗句端来磨我钝》:“欢颜为我解冰霜。”此词为赠别滕达道的,此谓达道欢颜如江汉之春风①滕达道时在安州,将回车朝廷。安州在汉水之滨。,使我冰霜焕然而解。杜诗《雨》有:“清凉破炎毒”句,写雨为炎热的夏天带来清凉,另一首诗《秋日荆南抒怀》:“秋水漫湘竹,阴风过岭梅。”写秋日水漫湘竹、风吹岭梅的景象,苏轼用这两句诗中的词语入词,在其词《定风波·谁羡人间琢玉郎》中:“雪飞炎海变清凉”“笑时犹带岭梅香”,分别谓柔奴的清歌使岭南炎海为之清凉,柔奴的微笑犹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虽是借用杜诗之词语,但已赋予其新意,为己所用,推陈出新。

再看苏轼的《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其上片:“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六日,在黄州时,苏轼在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集的古句,正是杜诗中的语句,整个上片几乎都能在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得香字)一诗中找到依据。其诗云:“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其诗下有杨慎评曰:“竹亦有香,人罕知之。杜诗:‘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贺诗:‘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皆善于体物。”[3]979苏轼高度赞扬杜甫,对其诗甚是熟悉,从以上苏词对杜诗大规模的化用亦可窥探一二,也许可以做一番猜测,苏轼在读到杜甫的这首诗时,甚是喜爱,整个词的上片都化用杜甫的诗句。虽是化用,但其并不是刻板地进行照搬,而是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杜诗“色侵阴过,静时景也;雨洗风吹,动时景也。”苏轼调整了其顺序,先写

?雨洗风吹的动态之景,又写色侵阴过的静态之景,凸显出竹子在风雨过后的一种恬静之态,亦蕴含了词人在经历人生风雨后的一种平和心境。

(三)对杜诗同一典故或意象的袭用

苏词与杜诗中用到同一个典故的有两处,一处是《战国策》中苏秦“敝貂裘”之典,其典出《秦策》卷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6]。杜诗《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又《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季子黑貂敝,得无妻嫂欺。”苏词:“谁怜季子敝貂裘?”(《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苏轼词编年校注》编其年在黄州所作,亦用苏秦“貂裘敝”典故,以苏秦游说不行,貂裘敝、无人怜以自况。另一典故出自《晋书》卷四十三《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武帝闻其名,问王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7]杜甫与苏轼都用此典,杜诗《从事行赠严二别驾》②《杜臆》:“旧作《相从行》,无谓,当作《从事行》。”一云《严别驾相逢歌》。(见《杜诗详注》,第779页):“垂老遇君未恨晚,似君须向古人求。”谓严武意气能不愧于古人耳。苏词:“似君须向古人求。”(《浣溪沙·炙手无人傍屋头》)此以王夷甫誉曹九章,谓其当世无比,只能在古人中求得。

除了对同一典故的使用,苏词中屡屡出现杜诗中的意象。如杜诗《春日怀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诗人由春日的景致而怀念与李白的情谊。苏词《阮郎归·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江南日暮云”,是用杜甫忆李白的诗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另一首词《画堂春·寄子由》有:“柳花飞处麦摇波……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首句写春景,“济南何在暮云多”,时苏辙在济南,以“暮云”喻所怀,同是由春景而怀人。可见,苏词直接化用杜诗词语、语句入词,在某些情感表达上与杜甫相通,故两次沿用杜诗“暮云”之意象。杜诗《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苏词《江城子·相逢不觉又初寒》:“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阑。”此以“翠袖”指代佳人。杜诗《叹庭前甘菊花》:“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写甘菊因移植的时间晚了,没能在重阳佳节开放,即使花满枝头,也无人欣赏。诗人以菊花自况,叹己生不逢时,无人赏识。苏词《浣溪沙·珠桧丝杉冷欲霜》:“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自己即将离开杭州,不知今日青蕊,明日为谁而黄。亦有感怀伤时之感。

(四)反其意化用杜诗

苏轼反其意化用杜诗,并旨在通过反意化用来揭示人生的道理。如杜诗《江月》:“谁家挑锦字,烛灭翠眉颦。”写离妇因思念而眉头紧皱,而苏轼《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为送别钱穆父而作,劝友人大可不必为伤别而蹙眉,只是有意反意用杜诗。同时结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尊前不用翠眉颦”的劝慰之外,又揭示了人生之至理——人们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因为是过客,难免就会有聚散,大可不必为离别而感伤,蕴含其达观的生活哲学。杜诗《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苏词则言道:“明年人纵健,此会应难复。”如果说杜诗对明年之重阳聚会存有期待,苏轼则是悲观地看待:即使明年人健在,这样的聚会也不会再有。此外,此词结句“须细看,晚来月上和银烛”,还是不要去想明年有无这样的盛会,尽情享受并珍惜当下的美好。这样的意蕴表达在另一首词《阳关曲》中亦可得到佐证:“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词人与弟苏辙在徐州赏月时所作,面对着中秋的圆月,却敏锐地感到人生无常的悲痛,不知明年看月是在何处了。由此可知,苏轼反其意用杜诗,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且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苏词化用杜诗的意义

苏轼化用杜甫的诗句,有时以杜甫自比。杜甫在《清明二首》其二中称自己:“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苏轼在诗中自比杜甫,称:“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在其词中亦有对老杜自评之语的借用,如杜诗有“老去才虽尽,愁来兴甚长”(《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使参三十韵》),而苏轼则说:“老去才都尽”(《南歌子·带酒冲山雨》)。杜甫《狂夫诗》自称:“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苏轼也称自己:“狂夫老更狂”(《十拍子·暮秋》)。由上文的举例可知,苏轼往往化用杜诗的句子,借杜诗之意,浇己胸中之块垒。但是,苏词对杜诗的化用,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得其词与杜诗一样,具有关注现实、关怀民众的功用。

杨海明在《唐宋词史》中说到:“晚唐五代和北宋前期的词,基本可谓是为‘少男、少女(包括青年男女、佳人情郎)们的歌唱’(何其芳诗语)的词。”[8]“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即它的形象写照。但是,从苏轼开始,词就开始步入“中年”了。苏轼跨越晚唐五代,从杜诗中汲取营养,在化用中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而苏轼有着传统士大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这方面也与杜甫产生了契合。苏轼与杜甫有一致的理想抱负,年轻时的苏轼,书生意气,满怀自信,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实际上满腹才华的诗人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在熙宁七年(1074)写给苏辙的词中回忆兄弟二人初到长安时的豪情万丈:“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其中,“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出自杜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化用自此诗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苏轼与杜甫一样,都有致君尧舜,匡扶天下的豪情壮志,但苏轼比杜甫更自信,甚至是自信得近乎轻狂了。

苏轼的词,同他的诗一样,浸润着他作为士大夫文人的气质修养和禀性风度。其词也像诗一样,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广大民众的关怀。杜诗《剑门》:“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仇兆鳌注:“民苦须索,故愁怨结而山含凄怆。”[3]599苏词:“见说岷峨凄怆。”(《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此词为苏轼寄益州(成都)太守冯当世之作,“岷峨”指青城山和峨眉山,此言因有木征等作乱,故云“凄怆”。《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了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豪情,饱含着对国事的关心。这种情怀,即使在其贬谪之后也未有丝毫减退。苏轼作于元丰四年(1081)黄州时期的《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其下注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为此句所祖。”[9]联系杜甫作此诗时寓居成都草堂,由风雨中的破庐想到天下之寒士,而苏轼谪黄州,虽是戴罪之人,亦心系天下。苏轼和杜甫都有着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与下层民众多有接触,对他们怀有真挚的感情,悯念着他们遭遇的饥寒病痛。杜甫有“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之叹,苏轼在《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其二中也说:“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苏轼友人范祖禹称他“先生海内文章伯,穷年蒿目忧黔黎”(《谢子瞻尚书惠墨端溪砚二首·石墨》)。这些都说明苏轼与杜甫在思想感情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陆游也评价苏轼:“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10]因此,在某些时候,杜诗所说,正合苏轼之意,故借用其语句,融入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现实社会及人生的关注。

三、结语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其词突破前人多写儿女情爱、离愁别恨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使得词在功能上实现了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苏词对杜诗大规模的化用,正是将“以诗为词”的主张付诸实际行动。从炼字到语句,从同一典故到反意化用,虽是借鉴前人诗句,但能自树立,推陈出新,达到与杜诗迥异的新境界。朱立元在《接受美学》中指出:“文学消费是艺术欣赏,读者能从中吸收精神养料和美好的情趣,‘生产’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精神文化素养。”[4]81而苏词从杜诗中汲取营养,使其词沾染了杜甫其人其诗的风骨和气象,表现出关注现实的功用,体现了苏轼对杜甫的深层接受。

[1]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M]//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杨慎.词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5.

[3]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曾季貍.艇斋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25.

[6]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5.

[7]房玄龄,等.晋书·王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35-1236.

[8]杨海明.唐宋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21.

[9]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346.

[10]陆游.放翁题跋·跋东坡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8.

【责任编校杨明贵】

The Utilization of Du’s Poetic Elem ents in Su Shi’s Poems

JiaQi
(College ofLiteratur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Su Shi praises Li Bai,Du Fu,Bai Juyi,Han Yu,Liu Zongyuan and soon,his literature creations learn from the previous. Du Fu has profound influenceon Su Shi’s literary creation,Su Shi’s lyrics advocate“taking Poetry as Ci”,break thebondage and constraint of metrical,making that the Ci in some aspects have the mark of Du Fu’s poems,and the most obvious is Su Shi’s words use Du Fu’s Poetry.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data,Su Ci have 82 articles related to Du Fu’s Poetry,which accounts for twenty-four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Su Shi’s Ci(339).Su Ci use Du Fu’s poetry,which has four methods of main forms:First,Su Ci directly usesDu Fu’spoetry in thewordsand retains itsoriginal meaning;Second,Su Ci self createnew points from Du Fu’s poems;Third,thereare the same allusions and images in both Su Shi’s Ci and Du Fu’s poetry;Fourth,Su Shi uses the reversemeaning of Du Fu’s poems.In addition,Su Shi Ci use Du Fu’s poems making Su Ci have the some content like Du Fu’s poems.Su Ci also expresses concern about the real life and the general public.It reflects thedeep acceptance ofDu Fu.

Su Shi’sCi;Du Fu’s Poetry;use;acceptance

I206.2

A

1674-0092(2016)05-0032-05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5.007

2016-04-15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WXY15YJS003)

贾琪,女,河南郑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化用杜诗杜甫
杜甫改诗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杜甫与五柳鱼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杜甫的维稳观
阐释距离的微妙把握与阐释体验的差异性生成——以“杜诗”阐释为例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