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精彩课堂

2016-03-18 19:16苗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祥林嫂文本课文

苗莉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时下流行的各种新课堂模式,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其实大多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该在钻研文本、了解学情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驱动”课堂,“引爆”课堂,点燃学生深度思维的激情。那么,怎样设计才会有效呢?

一、让课堂问题“陌生化”

在日复一日地教学中,教师提出的课堂问题已经具有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如,梳理课文结构思路,往往是“课文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又如,体会理解人物的性情时,大多是“请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再比如,理解作品渗透的思想情感,又多为“说说课文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诸如此类的问题,俯拾皆是,学生早已厌倦至极。如果换一种陌生的问法,也许就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欲望。

比如,教学《长恨歌》时,导学案中如果设置这样一个预习问题:“反复诵读诗歌,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叙事脉络,看看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试做概括。”结果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参考书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意,没有自己的思考痕迹。因此,课堂落实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这样提问:“阅读诗歌,请你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用整句、短语、词语或是一个字来概括内容情节,小组板书展示。”并要求,一定要读出自己的思考,展示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的问法看似与原问题没什么区别,但实质上它有了更具体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在形式上多了一些创意,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挑战心理。展示结果,往往比教师想象的更精彩。显然,这样的问题“引爆”的就不仅仅是概括文本内容与故事情节,而是一次阅读思维的训练,也是一次微型写作的渗透。

二、让课堂问题“人文化”

日常教学中的问题之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太像“考试题”,呆板、常态、冰冷,学生无形中把课堂看成“考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转化成了一个追求分数是应试者,而非品读美文的欣赏着。只有让问题把文本和学生的生活情感联系起来,多问几个“你认为”“你是否喜欢”“你怎么看”,才能让课堂温情款款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比如,《鸿门宴》的教学,历来离不开对刘项二人的形象对比分析,一般的问法是“立足文本,分析探究刘邦与项羽二人的性格特点有何不同”。问题是客观的,是学术的,读者永远都是旁观者。现在,相同的教学内容换一个提问的方法,引导效果就大不相同:“如果时光可以穿越,如果人生可以选择,让我们回到那场改变历史的宴会上,你更希望做谁的部下?”问题一出,课堂立马炸开了锅,学生立足文本各抒己见,从人性出发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切身感受出发去理解课文,就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补充质疑中,人物形象一步步凸显出来,把理解引向深入。教师只需在最后总结:作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决策者,刘邦独特的个性,精明的政治头脑以及宽广的胸怀,为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项羽输给了自己的性格,输给了自己的那份简单,他不是一个好的统帅,但他们都是英雄。

三、让课堂问题“趣味化”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对学生的强制而是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让课堂问题充满趣味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的“趣”,既指“情趣”,也指“理趣”。

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就要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导学案呈现的探究问题一般是:请分析林黛玉的形象。上课时,可以尝试用“你喜欢林妹妹吗”这样的提问来助推课堂。结果,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远比前者感兴趣。究其原因,大概是融入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判断,有“情趣”。再如,《氓》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章节改写成流行歌曲并唱出来。这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喜好,也吻合了《诗经》原本的状貌。如果说“情趣”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情感共鸣,让审美主体即读者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理趣”更多的是在审视文本的基础上叩问“价值”,是把人的思维引向深入。又如,在教学《祝福》时,对于祥林嫂是否有反抗性的理解,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有人说,鲁迅小说人物几乎都是‘病态的,阿Q是,孔乙己是,闰土是,祥林嫂也是。你怎么理解祥林嫂的‘病态,请围绕‘逃、撞、捐、问四件事说说。”类似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有抓手去分析,而且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物行为进行理性思考。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应巧妙提问,让语文课堂绽放迷人的魅力。

猜你喜欢
祥林嫂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论祥林嫂悲剧人生中的笑与哭
背课文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的女性视角解读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