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易班平台的师生角色定位及互动体系构建思考*

2016-03-19 03:01曾宪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广西桂林541004
高教学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易班师生建设

曾宪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处,广西 桂林 541004)

基于易班平台的师生角色定位及互动体系构建思考*

曾宪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学生工作处,广西 桂林 541004)

文章总结了当前高校易班推广建设的普遍做法,对易班平台推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师生互动环节不畅导致的“黏度”不高问题进行剖析,研究基于易班平台的师生角色定位问题,并提出师生互动体系构建策略的思考。

易班;师生角色;互动;体系

“易班”平台是由教育部主导推动的集教育合教学、生活和服务、文化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也是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自2014年下达《“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1]以来,各共建省份在高校中大力推进易班推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本土化特色平台构建、工作业务与平台功能结合、线下活动与线上互动结合等方面“百花齐放”。但不同省份不同高校在“易班”推广初期的共建工作均存在“以行政推动为主导”的共性问题,在当代传媒“碎片化”的环境下如何增强“易班”黏度并让师生真正“喜欢上易班”,是易班共建高校遇到的实质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易班”师生角色定位和互动体系构建问题是关键瓶颈,对瓶颈的突破才能真正实现“易班”在高校四大功能[2](宣传引导功能、教育教学功能、交流互动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的真正发挥。

一、“易班”推广建设的普遍做法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方法,当前高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的普遍做法主要采取三个步骤:一是队伍建设,即在校级层面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易班发展中心,在发展中心下建立校级易班学生工作站,并在院(系)建立二级分站,由学工部(处)为主导,组建师生队伍,自上而下推动易班建设;二是平台建设,即通过配备专门场地、办公设备和演示设备等搭建硬件平台,并利用易班平台的开放特性,以“快搭”轻应用和本土化轻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校易班软件平台进行二次重构,对接校内学生管理、教务、图书管理等校内原有信息系统和新媒体平台,满足学生信息查询服务的需要;三是活动策划,即采取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原有的校园文化活动与易班平台相结合,在易班平台上实现活动报名、话题讨论、有奖竞猜、网络投票等互动。

在当前的通用推广做法中,更多强调了高校部门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活动的策划与学生的参与更多的是在高校部门和教师划定的“圈子”中应用易班。因此,在易班平台上不论是信息查询服务还是易班活动,更多的是人机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属于“纵向方式”而非“横向方式”,难以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而导致易班平台上师生互动环节出现脱节问题。

二、“易班”师生互动环节存在的问题

1.在传媒“碎片化”的环境下,学生从使用习惯上对“易班”的体验度和认同感不够。当前,学生的生活被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占据,时间被这些社交媒体不断分割,在这种传媒“碎片化”的环境下,用户注意力分散现象严重。据调查,新媒体用户每个小时切换应用程序36次,每天会上40个网站,这种多媒体同时应用的场景非常普遍。学生在习惯使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同时,对“易班”的体验度和认同感不够。加上易班平台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偶发性系统问题,使学生对易班平台的稳定性产生怀疑。

2.易班推广以“行政推动”为主导,尚未形成以“学生兴趣”为主导而自发形成的“关系圈”,用户黏度还不够。虽然易班在全国的发展态势较好,政策支持也比较全面,然而,部分高校采用“行政推动”为主导的手段,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逆反”情绪,反而不利于易班推广工作。同时,学生自发使用并形成“关系圈”的氛围尚未形成,在东华大学所做的名为《大学生“易班”使用情况调查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研究》调查报告一文中指出“已注册易班用户浏览易班一天一次的占3.50%,一天多次的占2.40%,隔一到三天一次的占16.50%,一个星期上一次的占18.80%,很长时间才上一次的占28.20%,几乎不上的占17.60%。提高自主使用和自主参与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调查充分说明了大学生运用易班的自主性不够,主动参与程度较低,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学校教育教学和业务管理环节与易班的结合度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师生对易班平台的“依赖习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育教学和业务管理等系统各成体系,互不交叉,同时又把易班只当作学生平台,甚至只是学工处的工作平台,没有把教师和管理人员纳入易班平台之中。没有教育教学和业务管理功能的易班平台,在高校只能是无本之木,难以在师生中生根发芽。各高校还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和业务管理进易班,推动教师和管理人员进易班,将易班推广建设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次契机,使师生对易班平台的“依赖习惯”。

三、“易班”师生角色的定位问题

“易班”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要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得以实现,它是一个“教育主体以‘为我’方式构建、教育客体自主选择信息、主客体彼此不断接近”的复杂过程[3]。因此,以提高“易班”师生互动为突破口的“易班”黏度问题的解决,需要理顺“易班”平台上的教育主客体关系,那么对平台师生角色的定位问题是基础。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在“易班”上定位师生角色,与以往传统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学生作为教育客体的“之上而下”教育模式不同,它应该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话题、信息为传播载体的互动内容应该成为教育的客体,而教师所起的作用应更多的是对教育信息、教育资料等教育资料的筛选、加工和整合编辑,从而把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个性需求与网络平台完美结合,让他们喜闻乐见,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和教育的隐性植入,达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四、构建易班平台师生互动体系的思考

1.以兴趣为导向开展内容建设,让易班成为“趣班”“易班”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平台,不可“泛娱乐化”,但也不能完全“去娱乐化”,因为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在易班如果缺少“娱乐”,便失去兴趣而选择不上易班。因此,“易班”互动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习惯,借鉴一些广受青睐的社交网站的做法,以学生个人兴趣为导向开展内容生产和话题植入,增加易班的趣味点,让学生在易班中学习、娱乐两不误,从而养成每天登陆易班的习惯,让易班成为学生的“趣班”。

2.以团队为主体开展群组建设,打造易班“人际圈”。当前深受师生青睐的社交网络平台主要是依靠人际关系建立交流和分享机制,而目前易班主要是依照行政架构建立学校、学院、年级、班级等群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用户的活跃度。因此,“易班”互动体系的构建要结合实际情况,以社团、协会、创新创业团队、兴趣小组等形式建设群组,构建学生自身的“人际圈”,推动他们自发地在易班中积极发起话题和活动,并自主开发轻应用加速信息的横向传递,逐步激发学生组织的活力,使学生团队成为推动易班热度的主要力量,最终让易班成为学生团队活动的网络新阵地。

3.通过建立机制开展课程建设,增强学习互动性。网络游戏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荣誉、目标、互动、惊喜来刺激玩家。当前很多课堂教学采取传统的“填鸭式”开展,加上部分教师讲课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厌学现象。因此,“易班”互动体系的构建要通过“易班”设置课程荣誉激励机制、目标驱动机制、互动参与机制、惊喜奖励机制,实现课堂管理、课后学习、作业提交、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的网络化,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通过建设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在易班上以网络公开课或慕课等形式推出,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在易班上获取知识,增强易班平台与教学的融合度。

4.推动教育管理业务上易班,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常常面临移动化办公程度不高,“教与学”沟通不及时等问题。“易班”互动体系的构建要依托“易班”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推动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融合,实现掌上办公和掌上管理。例如,通过在“易班”开发专门轻应用,为任课老师分配账号,任课老师通过“易班”能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需要重点关注如欠学分较多的学生等特殊学生置顶,并备注他们不及格科目和其它情况,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特点,重点关注这些学生,因材施教,并将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易班”录入,自动反馈给辅导员,由辅导员视情况跟进处理,最终实现点对点的学生教育“精细化”管理。

五、结束语

在“易班”推广建设的起步阶段,国内共建高校以“行政为主导”的自主式推动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易班平台的用户粘度问题成为了“易班”后续推广建设的瓶颈。“易班”的长足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需要在平台的师生角色定位和互动体系构建方面下功夫,这样才能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获得高校师生的“芳心”,从而逐步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1]国家教育部.“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教思政厅函[2014]42号)[Z].

[2]王强,朱惠斌.论微信息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

[3]李红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化及其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mmon practice of promo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la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ly,analyzes the problem o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not close"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Class platform,studies the issue of role defini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E-Class platform,and puts forward on the strategy about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system.

E-Class;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interaction;system

G645

A

2096-000X(2016)17-0022-02

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基于‘易班’平台的师生角色定位及互动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DSZ001)的阶段性成果。

曾宪立(1982,08-),男,汉族,广西贵港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易班师生建设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完善“易班”建设探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浅议易班在高校共青团改革中的作用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等学校易班平台推广建设探析
辅导员应用“易班”开展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