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致辞
——加强认知传播学研究,促进数字媒介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创新

2016-03-19 03:202015年4月25日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学民俗媒介

(2015年4月25日)

陈汝东



·特稿·

在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致辞
——加强认知传播学研究,促进数字媒介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创新

(2015年4月25日)

陈汝东

在百花盛开的美好季节,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年会在赣南师范学院成功召开了!我谨代表全球修辞学会的各国同仁,向出席本届年会的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对本届年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学术和文化是人类的永恒话题。其丰富的内涵,瑰丽的色彩,使我们的生活拥有了无限的魅力和光彩。学术和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发展动力,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之一。今天,各位汇聚赣州,研讨学术,分享知识创新的成果,塑造文化大观,意义深远。借此机会,我想谈谈对学术形态演化及其历史走向、媒介发展与文化知识创新等问题,与大家分享对学术化生存的感悟。

一、媒介文明是国家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经济崛起后,中国正在从人力和商品输出,走向资本和文化乃至价值输出,正在谋划全球战略,成为全球话语体系建构的引领者。与此同时,各种学术思想、文化思潮此起彼伏。全球传播时空上的同步化也在加快。文化和文明间的碰撞、冲突与融合愈发剧烈。丰富多彩的生活,沸腾的舆论漩涡,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正在对知识创新和文化生产形成深刻而长久的影响。这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下的学术生态、知识形态及其创新和传承问题,思考学科布局与国家战略问题。

媒介不仅是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就是文明。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媒介发展史。华夏文明的兴衰始终伴随着媒介文明的兴衰。当今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介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强劲的文明发展动力,同时也有文明的迷茫乃至迷失。媒介异化了主体,也异化了文明。既有的社会阶层开始分化,传统的媒介秩序被颠覆,媒介文化和媒介文明面临新的挑战。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格局的变幻、媒介秩序的错乱、公共价值的迷茫、思想观念的多元、文化的碎片化、沙漠化等,不仅是目前媒介生态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认知传播学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国家媒介秩序和媒介文明的重构问题,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探讨我国国家价值的建构与输出战略,研究我国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拓展的双重战略。探索文化与知识创新、恢复异化的媒介、重构媒介秩序,完善媒介制度,建构媒介文明,显得尤为迫切。

二、认知传播学的重要课题:知识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媒介是文明的载体、标志和形态,也是知识的载体和形态。人类的媒介进程,既是文明演进的历程,也是人类知识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历程。媒介技术和形态的变化,改变并决定着知识的生产者、拥有者,同时也决定着知识的形态以及传播方式。媒介贯穿和见证了人类知识的生产和演化历程。媒介文明研究,应重视媒介与知识的生产过程、传播过程、消费方式之间的关系,探讨媒介革新与人类知识演进过程、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之间的共变关系,探讨各种媒介时代知识的生产主体、生产过程、获取和分配制度,探讨知识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知识化规律。这不仅是媒介文明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认知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数字媒介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消解了人类知识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垄断时代,进入一种“泛知识化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作为知识传播和生产的重要媒介,大学正在面临知识泛化、同质化的挑战。传统的知识生产者、垄断者与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逆转。知识进入廉价时代。传统的知识及其垄断者的尊严与高贵地位正在遭受强烈的冲击。网络时代知识生产和消费面临危机。“刷屏一代”正在迫使大学忙于翻转课堂。如何翻转,翻转到哪里去?这不仅是一个知识教授问题,也是一种媒介文明和知识认知问题。人文社科学者,特别是传播学者,应当仁不让,奋力开拓,为知识的泛化、同质化、廉价化提出对策。

因此,探讨认知传播学的发展,拥有长远的战略思维非常重要。认知传播学建构,应纳入传播学学科理论创新范畴,应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参与国家话语体系、全球话语体系的建构,实现学科融合;应具有国际视野,融入学科交融、内外联通的洪流。应密切关注媒介生态,关注学术生态,应从个体学术、行政学术、政治学术走向公共学术和普世学术,实现学术生态、学者生态的历史转向。如此,才能实现单一学科空间的多维拓展。

三、公共化、普世化是学术生态的历史走向

那么,如何推动公共学术、普世学术的发展?这需要改变一些现状,需要构建学术共同体,使学术成为人类公器。因此,学科之间要来往,要交流、交融,要破除藩篱,互联互通,融会贯通。各个大学的学者要来往,要形成合力。全国乃至全球学者,也要走到一起,促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文化和友谊。因此,我们倡导学科、学者、学术团体等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全球修辞学会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学术共同体,学会成立8年来先后召开了数十次学术会议,出版了多种丛刊和著作,汇聚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学者,建构了许多专业分会。认知传播学会就是其中之一。在徐州、绍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和媒介秩序与媒介文明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又倡议成立了全球话语学会、媒介文明研究会等新分会,与江苏师大、越秀外院等联合建立了“国家话语战略研究院”和“媒介文明战略研究院”。

学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近来,我会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现代语言文学会联盟”的正式成员。“中国知网”也与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收录我会的会议论文集以及学术通讯,并建立了专门的数据库和信息发布平台。这将对我会的学术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认知传播学会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跨学科平台,发展势头好、潜力大,成效显著,学会同仁们为国家的传播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待分会同仁们继续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奋发有为,在传媒认知规律、知识生产与消费、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为国家文化创新及其全球传播提供新的思想理论支撑,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修辞学会的宗旨是“学术·文化·友谊”。大家因学术而来,共享文化,交流合作,缔结友谊,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文化交融。学会是一个家,是一束花,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需要各位学者的共同培育。赣南师范学院的同仁们不辞辛苦,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温馨、优美的学术环境。对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最后,我想用几句话表达对本次会议的纪颂和激励:

章贡三江汇赣南,八境高台傲群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勇攀高峰在云端。

期待通过紧张热烈的研讨,会议能在认知传播学研究、学术共同体建构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最后,祝各位学者、同仁发表讲话成功,研讨愉快!祝会议圆满成功!

·客家研究·

主持人语: 客家文化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时间,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已近二十年的时间。何为客家民俗体育?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广泛流传在客家民间约定俗成的体育活动。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多样、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九狮拜象、桥帮灯、罗汉舞、游竹篙火龙等。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与中国其他民俗体育文化一样,在民间自生自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有学者呼吁:“中国民俗体育亟待保护并传承”。因此,关注客家民俗体育和保护客家民俗体育,挖掘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精神要素,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专栏选取的文章讨论了客家民俗体育的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特征,并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探讨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以及跨文化传播,为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体育文化的背景下,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应该保留其民俗特色的文化内涵,积极吸收其他优秀文化,主动融合和创新。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应充分利用交往历史、跨国同源和地域毗邻等优势,进行跨文化传播,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共享的目的。

——黄何平

猜你喜欢
传播学民俗媒介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民俗节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