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危机”:表征、影响及策略

2016-03-19 14:04马素伟
当代青年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危机香港

马素伟 孙 艳

(江南大学党委办公室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香港“青年危机”:表征、影响及策略

马素伟 孙 艳

(江南大学党委办公室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

[在全球青年运动此起彼伏的背景下,以青年或青年学生为主体的违法“占中”等事件给香港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香港青年出了问题。种种现实和数据统计表明,香港青年也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有形无形危机,主要表现为:持续递减的人口危机、前景不明的职业危机、难以脱贫的贫困危机、日趋延迟的过渡危机和迷惘模糊的认同危机等。这些问题给陆港关系的深化融合、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青年个体的信心提振都带来极大隐忧和冲击。鉴于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青年发展战略、加大青年帮扶力度、广开青年民主言路和畅通青年晋升通道,以期消解青年危机,促进青年长远发展。

香港青年;青年运动;青年危机;青年政策

一、青年运动与香港青年危机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就业状况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致使一系列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会运动、社会骚乱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从2008年年底的“希腊骚乱”,到随后发生的波及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阿拉伯之春”运动、英国“伦敦之夏”(又称“8月骚乱”)运动、美国的“华尔街之秋”运动,再到近年的“乌克兰骚乱”以及台湾地区的“太阳花”学运等,这些事件背后,广大青年,尤其是失业青年和青年学生群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系列事件或运动在时间、原因、过程和影响上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是以广大青年走上街头或抗议示威或暴力冲突的形式来表达对当局施政或自我现实的不满。金融危机以来,迷茫、不满、焦虑、恐惧等各种情绪轮番向青年袭来,人们把当代青年所处的这种精神空前萎靡、就业状况恶化、希望前途渺茫等困厄局面描述为“青年危机”。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在研究“青年就业”这一全球议题时,更以“危机中的一代”(A generation at risk)为副标题来描绘、形容全球青年的就业现状和就业趋势[1]。“危机”(risk)一词也以风险预警提示的形式,精准揭示了当前全球青年的生存境况和发展前景。

无独有偶,近年来香港地区的青年也面临着类似的潜在危机和问题。从2010年“反高铁”运动、2012年“反国教”运动,再到2014年违法“占中”运动,政府、学界、媒体等社会各界先后多次对香港青年参与“街头政治”的缘由,尤其是其青年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探究和揭示。在这些街头运动当中,虽然香港青年并未直接将运动或问题苗头指向“流动机会匮乏”“就业环境恶化”“发展前景不明”等原因,但是由这些问题所引发的现实压力早已被香港青年所感知。事实上,关于香港青年“欠缺向上流动的机会”“对自身生活和发展机会之不满”“对特区和中央政府的信任缺失”或“‘中产梦’难圆”等舆论传言也并非完全是子虚乌有[2]。心理失意、就业困难、房价高涨、生活困窘等现实或潜在的“青年危机”也无形中呈现在香港青年面前。一旦被外界利用激发或者寻到发泄点,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带着怨气和愤懑走上街头。探究香港青年的这种“困厄局面”和“种种危机”,不但要从政治、经济等深层次因素着手,还要从青年群体自身现状出发。只有准确把握香港青年现状,才能理解香港青年的行动逻辑,提出危机化解之道,并变“青年危机”为发展转机。

二、香港“青年危机”的主要表征

(一)人口危机:青年人口规模持续递减

就香港青年面临的问题而言,人口危机首当其冲,香港人口结构在过去30年以及未来30年的变化都呈现出不利于青年人的发展迹象[3]。首先,从青年人口数量来看,受“低生育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影响,香港青年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总数占比都呈现递减的趋势。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11年的全港人口普查显示,在1981—2011年的30年间,香港青年总计减少了近28.7万人,年均下跌0.9%。其中,1981年青年占总人口比高达22.5%,而至2011年年底,青年占比下降为12.6%,远低于同期大陆青年16.5%的总人口占比[4]。而且从整体态势来看,香港青年人口持续递减的趋势仍未停止。据《香港统计月刊》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青年人口已再次从2011年的12.6%进一步递减到人口总数的11.2%[5]。其次,青年人口减少引发的招工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香港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相应的是老年抚养比例的迅速提高。以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11年为比较基点,可以发现香港老年抚养率已经由1981年的95逐渐上升到1991年的124、2001年的154和2011年的177[6]。而与此同时,由于受教育机会增加等原因,过去10年间,香港青年劳动人口参与率已经减少了63821人[7]。这也意味着,将来每位劳动青年将要承担更多更重的社会养老压力,以及由此衍生的其他问题。

(二)职业危机:青年职业前景不容乐观

通常,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质量、就业层次要相对更好,劳动力市场回报率会更高。然而从香港青年的经济活动身份、职业构成以行业划分来看,青年职业特征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其工作回报、生活质量也都未能得到相应改善,“学历通胀”开始显现。据调查,2011年全港拥有高中/预科、文凭/证书课程、副学位课程、学位课程的人士,其月职业收入中位数分别为10000元、13500元、12360元及25000元[8]。同比之下,在20-24岁青年工作人口当中,拥有高中/预科和文凭/证书课程同等学位的其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仅为8000元、9000元,而且相比2001年,收入多年原地踏步。一些青年尽管经历了高等教育,提高了学历层次,然而并不能保证一定有更好的就业前景或经济保障[9],甚至出现了“高学历、低薪资”等“学历倒挂”现象。此外,青年的职业选择超过60%集中在销售、服务和文书支援岗位,而能提供更多职业收入的辅助专业、专业和经理及行政级工作仅在20%左右,青年就业出路比较狭窄单一。超过五成半的青年受访者反映成长通道比较狭窄,向上流动机会不足,难以找寻具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这就使得青年难以快速融入社会而自我形象低落、欠缺信心,并据此对未来感到迷茫、恐惧,甚至对政府、社会产生负面情绪。

(三)贫困危机:青年贫困处境令人忧心

因具体定义和统计口径的差异,关于香港是否存在青年贫困的问题,政府、学界等一直缺乏统一共识。但是,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统计显示:青年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的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而且青年贫穷率的增幅在所有年龄组当中居于首位,贫穷率已从2001年的15.9%增至2010年上半年的20.1%。相当于每5位香港青年就有一位属于贫穷人士[10],青年纷纷自嘲为“穷忙族”。此外,诸如跨代贫穷、就业困难和低收入等贫穷状况在香港偏远地区青年身上更为突出[11]。更甚的是,一群读书不成又做不了事情的所谓“双失青年”,因低学历只能找基层工作,而基层工作收入又无法应付在职进修所需的昂贵学费,进而陷入无法脱离困境的恶性循环当中,以至于超过三成青年估计自己需要5到15年以上才可能脱贫,而近一成青年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脱离贫穷[12]。再看经济收入,2001年到2011年,香港青年月收入中位数近乎保持了10年稳定(8000元,港币,下同),而同期全港工作人口月收入增幅提升近10%(12000元)[13]。而在此期间,按照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香港整体消费物价则上升了12%,这让不少香港就职青年叫苦连篇,工作收入无法赶上物价通胀。

(四)过渡危机:青年过渡期限正被延长

就秩序而言,“教育—工作—婚育—升职—退休”是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生涯故事”。其中,从学校读书过渡到参加社会工作、从与父母同住过渡到单独居住、从原生家庭过渡到组建新婚家庭,是青年过渡到成年的三个必经阶段,其典型标记则分别是:青年能够置身全职工作,享有经济独立并组建婚姻家庭。然而从当前就业、婚姻、居住等各项指标来看,香港青年明显在延迟担当成年人的角色。首先,青年进入职场的时间在延后。近年来,香港青年无论是就学比率,还是受教育程度都在大幅增加。其中,接受过专上教育的青年由2001年的19.5%飙升到2011年的39.3%,亦即近四成的青年在完成中学后继续深造,没有进入劳动市场。其次,青年平均婚育年龄在延后。同过往相比,时下香港青年晚婚、不婚的倾向也有所抬头,男女初婚平均年龄在提高(31.2岁和28.9岁)。如从2001年至2011年,未婚青年比例由96.2%上升到97.9%,而从已婚比例来看,则从3.6%降至2.0%[14]。最后,青年独居比例有下降的迹象。住房价格和房屋租金的疯狂上涨态势让未婚青年无力承受,为此高达九成半的未婚青年普遍选择与父母同住,而这也无形中延缓了青年成长和顺利过渡。正常而言,青年对青年过渡的时机选择和为时长短往往具有选择权和主动权,然而香港青年群体的这种就业延缓、婚育延缓、独居延缓抑或“不婚、不生、不立”,究竟是出于个人主动选择的“拒绝成长”,还是受限于形势的“被拒成长”?这种成长延迟究竟利弊如何?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决定了青年的现在,更决定了青年的未来。更多的数据表明,青年进入成年的路径曲折艰难,大多时候并非是青年个人的自主选择,他们并非是主动拒绝成长,更多的是被不友善的社会环境所拒绝成长,而且这种延缓有延续迹象。

(五)认同危机:青年“部落主义”日趋抬头

在“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面前,香港和大陆的角色扮演发生了转换,这种转变让很多香港青年手足无措,其身份、政治、价值认同也都一同陷入模糊和迷惘,以致族群身份/认同问题在旧角色体系瓦解的废墟上抽芽滋衍。如就对共产党及中国的政治观感而言,香港青年的心态更多承袭了他们上一代人的大香港主义(比其他人风光)、小岛心态(排斥外来者)[15]。再如,在“陆港关系”等问题上,“80后”、“70后”、“60后”、“60前”四个不同世代,愈是年轻的世代,愈是认为香港人有能力治理好香港,愈是希望陆港保持一定的距离[16]。再就母语认同而言,普通话通常是折射香港青年态度倾向的一面镜子,尽管近年青年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在提高,但是调查发现,他们对普通话的选择运用并非因为其是母语,而是有着强烈的工具型动机,即本地就业市场的需求。普通话的母语身份认同和扎根传播,仍缺乏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逻辑支持[17]。与此相应,传统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也影响青年对国家的整体观感。诸种认同危机所直接引发的,就是不由分说地拒绝任何有关中国的正面信息,甚至“逢中必反”。

三、香港青年危机的社会影响

当下,香港青年遭遇和面临的这些危机和问题,若未能得到正视和妥善处理,势必将给陆港关系、香港社会尤其是青年个体带来极大隐忧和冲击,甚至直接影响到香港的繁荣安定。近年中东、欧洲等地频发的青年骚乱及其产生的后果,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一)加剧陆港关系紧张冲突

青年是陆港关系融合深化的主力军。然而,香港青年当中却存在一些较强的排斥大陆的杂音,而且当青年面临的危机和压力越大,这种杂音、不和谐音调越明显。当前,内地很多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已经超越香港,内地前景一片向好。面对内地的欣欣向荣,香港青年发生心理失衡,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将自身的种种不如意归结到大陆身上。他们频发地列举海量关于中国的负面消息,但又不由分说地拒绝任何有关中国的正面消息,并且希望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与中国内地保持距离[18],认为只有如此,香港青年才能有前途,发展才有保障,生活才有安全感。在危机和问题的巨大压力下,香港青年的这种观感及其言行对香港和内地互信及深化合作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给未来的旅游、文化、贸易等领域合作蒙上阴影。

(二)威胁香港社会和睦稳定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人心所向。然而,当前香港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不满、前途的担忧会被一些外部势力、别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他们煽动、诱导青年走上街头,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心中的苦闷对准政府。一些青年突破法治的约束,以非暴力抵抗形式走上街头,并借助网络社交媒体巨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起了足够的政治支持者、参与者和同情者。他们大打“绝食”等“悲情牌”进行广泛社会动员,而这都无形中加速了香港的社会分化,分化了香港市民。严重的社会分化造成全社会缺乏统一的共识,香港各派政治纷争不断,社会各方在政经、民生等议题上妥协让步的空间缩小,对立和抗争有可能会因此此起彼伏。

(三)触发青年悲观情绪弥漫

目前看来,香港青年面临的困窘境遇也给青年群体尤其是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和焦虑,不少青年身陷迷茫。在香港青年眼中,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迅猛,内地青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和信心。反观自身,香港青年不但要面对低迷的经济走势,还面临着社会流动阻滞、置业成家艰难等巨大压力,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找不到好工作,有工作却拿低薪水,有收入但买不起房,想结婚生子却无能为力等[19]。相较于内地青年的乐观、自信,香港青年以往的优越心态霎时坍塌崩溃。长期的经济低迷、巨大的生活压力,都给香港青年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打击,香港青年普遍感到沮丧和幻灭,对未来也因此报以怀疑悲观。相应地,青年群体间的一种带有自嘲、调侃、讽刺的亚文化应运而生,它也将青年的这种负面情绪在网络上、社会上逐渐蔓延开来,而这种不满、怨愤情绪为社会不稳定埋下了火种。

四、化解香港青年危机的政策建议

青年是香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因此,既要对青年的所作所为进行审视,也要对青年面临的系列危机予以正视。事实上,香港青年的这些危机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政府等各界应重新检视和优化现行青年政策,创设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纾解青年积压的愤懑情绪,从而为“危机的一代”寻到出路和办法。

(一)制定青年发展战略,促进青年长远持续发展

在全球青年状况整体堪忧、全球“青年危机”不断彰显的宏观时代背景下,要在国家层面、从体制机制上给予香港青年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重振青年对国家、对香港和对未来的信心。各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各界要在全面收集数据和开展青年研究的现实实践基础上,制定并出台国家层面上的青年发展战略。其中,青年发展战略既要兼顾短期、中期和长期,也要有宏观和微观,这些战略既要能够对当前青年关注的现实问题、抑或面临的潜在危机如就业、生存等问题予以回应,也要能够对青年的未来发展做出未雨绸缪的理性谋划。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尝试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来化解香港“青年危机”,为青年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青年帮扶力度,释放青年创新创业能量

世界经济衰退,失业率居高不下,香港青年也难以独善其身。同时,高物价、高房价也相继袭来,香港青年避无可避、逃无可逃。然而,扶持青年才是香港走向未来、青年走出贫困的根本之道。面对香港青年不“乐业”、难“安居”现状,大陆乃至港府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政策扶持来帮扶青年解决问题。如针对青年社会养老压力增大,要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改革医疗保险制度、鼓励劳工输入。此外,大力发展香港经济,消除青年产生不满的经济土壤,提振青年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同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青年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鼓励香港青年积极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世代洪流。

(三)广开青年民主言路,了解青年内在真实需求

面对青年高昂的政治参与激情,应放低身段,秉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并将其视为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方。为此,一方面积极广开言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管道,倡导理性发声、合法政治参与;通过更多的直接对话,了解青年所思所想,获取更多的青年支持和理解。另一方面,创新青年沟通方式,立足青年的视角,用青年流行的语言,以青年喜爱的方式,积极与青年开展有效沟通,借以拉近与青年的“心理距离”和削减彼此情感隔阂。其中,对合理的青年诉求进行鼓励、帮扶,支持他们勇于社会担当的热情。反之,要教育青年理性观察社会,引导青年增进理性沟通,减少冲突对抗。

(四)畅通青年晋升渠道,引领青年合理社会流动

阶层的固化,不利于“社会紧张”的缓解,更会加深群体矛盾和代际冲突。当前,主导青年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发生了一些变化,相比家庭背景这种“先赋性”因素,教育等“后致性”因素对促进青年社会流动的作用在弱化。因此,要重新发挥文化资本对促进社会流动、重塑阶层结构的作用,打破因过度教育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阶层魔咒。积极倡导青年由“顺利就业”转向“体面就业”,把提高香港青年就业质量作为促进青年长远发展和改善社会地位的动力机制。同时,要重构有利于青年流动的社会流动链条,提供多渠道的发展路径,尤其让青年人坚信,通过个人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可以得到快速发展晋升,改善青年个人境遇。

[1] ILO.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13:A generation at risk,International Labour Office—Geneva: ILO,2013.

[2]赵永佳、叶仲茵.香港青年“下流”问题:客观状况与主观感受[J].港澳研究, 2015(03):65-74.

[3]罗致光.从未来香港人口变化看香港青年发展方向[J].青年研究学报, 2013(02):3-13.

[4] [7] [13] [14]香港政府统计处.2011人口普查主题性报告:青年[R]. 2013-01.

[5]香港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月刊[R]. 2015-03.

[6] [8]香港政府统计处.2011人口普查主要报告:第一册[R]. 2013-01.

[9] [15] [18] 何志平.香港青年:问题与出路[J].港澳研究, 2015(01): 73-82.

[10]王䓪 鸣.浅析香港青年的贫困处境[J].青年研究学报, 2011(02): 3-13.

[11]郑丽玲等.冲出贫穷的困局——偏远东涌区青少年的出路[J].青年研究学报, 2011(02): 30-41.

[12]香港青年研究协会.青年穷忙族能脱离困境吗?[R].青少年问题研究系列, 2014(11): 27.

[16]郑宏泰等.香港青年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J].青年研究学报, 2013(01): 29-44.

[17] Dan Lu and Yin Yee Au-Yeung.Putonghua:A mirror to reflect Hong Kong youths’emotions[J].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2000(10): 115-133.

[19]王春新.“后政改”时期的香港经济前景[J].港澳研究, 2015(03): 54-64.

Hong Kong’s “Youth Crisis isis”: Characterization,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Ma Suwei Sun Yan
( The Party Committee Office, Jiangnan University; the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Center,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youth movement, youth or you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illegal accounting and other events to the community of Hong Kong sounded the alarm: Hong Kong youth are out of the problem. Realities and data statistics show that Hong Kong youth is indeed faced with a series of visible and invisible crisis, mainly for: fuzzy continued decline of the population crisis, the uncertain future career crisis, the difficulty to be out of poverty crisis, increasingly delayed transition crisis and confusion of identity crisis. These problems have brought great concerns and impact to the inland port of deepen integration, Hong Kong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boostof young individual confidence. In view of this, we suggestthat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as soon as possible youth development strategy, helping young people to increase efforts, broaden young democracy and smooth youth promotion channel, to eliminate the crisis of youth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rds: Hong Kong Youth; Youth Movement; Youth Crisis; Youth Policy

D676.58

A

1006-1789(2016)03-0105-05

责任编辑 杨 毅

2016-01-15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校青年自组织发展风险防范与化解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YJC880051。

马素伟,江南大学党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自组织、青年事务管理;孙艳,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年事务管理。

猜你喜欢
危机香港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香港ifc商场 本季好FUN乐
我们应该向香港学什么---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感想
“危机”中的自信
香港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