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国外交的“朋友圈”

2016-03-19 16:02黄志涛
党政论坛 2016年21期
关键词:朋友圈伙伴关系外交

○黄志涛

透析中国外交的“朋友圈”

○黄志涛

中国的“朋友圈”是指以双边关系为主要特征,以特定议题和场合为纽带,支持中国提议、观点和诉求的相关国家形成的不同群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承担国际责任的意识逐渐增强,做出的国际贡献越来越大,中国的“朋友圈”也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外交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从三件外交大事看中国的“朋友圈”

历史地看,新中国建立后“朋友圈”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各呈现出相应的特征。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实行联苏反美的“一边倒”战略,“朋友圈”主要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周边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中国同大量亚非的发展中国家建交,联合亚非拉反对美苏霸权主义,“朋友圈”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伴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与许多西方国家建交,“朋友圈”扩展到全世界。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不依附于美苏任何大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朋友圈”更加多元、平衡和广泛。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外交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朋友圈”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首先,创建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分享发展红利。2013年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短时间内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截至2015年4月15日,就有57个国家最终成为其意愿创始成员国,在地理分布上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具体为亚洲34个,欧洲18个,非洲2个,大洋洲2个和南美洲1个,域内国家37个和域外国家20个。联合国安理会、七国集团和20国集团的大多数国家,加上全部金砖国家,都已加入亚投行。作为当今世界重大经济体的美国起初对亚投行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但后来开始表现出开放态度,寻求与亚投行开展合作。日本等国出于跟随美国的战略需要或出于本国的利益考量,对亚投行仍在持观望态度。

其次,利用重要场合表达政治立场。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出席阅兵的各国嘉宾也反映出中国“朋友”的分布情况。49个国家的政要应邀出席,其中有30位外国领导人,19位政府高级别代表,以及10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美、加、德和欧盟等由其驻华使节作为政府代表出席。从“朋友圈”的角度来看,出席阅兵式的30位外国领导人,体现了其所在国对中国举办此次活动的认同态度。他们大多数来自亚洲、欧洲和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较少。亚洲有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巴基斯坦、韩国、东帝汶和泰国等14个国家,欧洲有白俄罗斯、捷克、俄罗斯、塞尔维亚和波兰等6个国家,非洲有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埃及和南非等5个国家,美洲有委内瑞拉、古巴等3个国家,大洋洲则为瓦努阿图1个国家。此外,上合组织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了阅兵式。

最后,在重大议题上共同阐述诉求主张。中国一直主张应由直接相关方通过谈判和协商等和平解决相关争议。菲律宾单边提请的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在2016年7月12日出炉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就此表态。外交部表示,大约66个国家以及90多个国家的23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公开支持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比较而言,支持中国南海立场的国家大多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少数分布于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例如柬埔寨、老挝、文莱、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塔吉克斯坦等亚洲国家,马拉维、津巴布韦、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和安哥拉等非洲国家,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委内瑞拉等美洲国家,巴布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国家。根据人大重阳研究院的统计结果,支持中国立场的国家数目达到71个,非洲国家为40个,亚洲国家为22个,欧洲国家4个,美洲国家3个,大洋洲国家2个,国际组织2个。

总体看来,中国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改革,不断提出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合作倡议,赢得了许多朋友的坚定支持。中国也因此才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增强制度性话语权和代表性。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与传统霸权国家和部分周边国家的矛盾与分歧日益明显,中国在与其进行较量和维护和平正义的过程中,赢得了部分国家及时有力的配合与支持。

二、中国外交“朋友圈”的特点

从中国外交经历看,外交事件的性质、外交沟通的形式、传统友谊和现实利益,以及国家大小和地理分布等,都影响着“朋友圈”建立、发展、演变和转型,也促进中国的“朋友圈”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

第一,外交事件的性质不同,朋友的分布和亲疏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外交事件的政治性较强,中国需要政治支持时,众多非洲国家和亚洲国家通常站在中国一边,而在经济性较强,中国寻求经贸金融合作时,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则更为积极。此外,在美洲和大洋洲对中国提供支持的朋友相对较少,政治经济合作往来有待加深。地理位置、经济金融实力和交通通讯等因素,也都影响了中国朋友的世界分布和关系远近。

第二,外交的形式更加多样,外交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外交蓬勃发展,外交为经济服务的效果也越来越凸显,亚投行的成立便是“朋友圈”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主场外交”展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自信,传达了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和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的举办凸显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多边外交以地区、国际组织和“中国+地区”为形式的对话机制为平台,上合组织无论是其成员国还是组织本身都已成为中国安全外交的关键支撑。2016年在中阿合作论坛通过的《多哈宣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展现了中东阿拉伯国家对华友好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地位,中国越来越善于与国际机构打交道,在仲裁庭判决的南海仲裁案前后,中国积极主动且坚定有力地维护了自身的国家利益。

第三,伙伴关系愈发成熟,尤其在“大周边”地区成效显著。当前中国已经与79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层级的伙伴关系,形成了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些伙伴国大都在亚投行、抗战阅兵和南海问题等事件上展现了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其中层级最高、数量最多的伙伴关系国大多位于东亚、中亚和南亚等中国的“大周边”地区,在睦邻政策下同中国友好的邻居朋友不断增多。它们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和机遇的同时,也持续在一些中国重大关切的议题上支持中方的立场。近年来柬埔寨、老挝、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行为和表现,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传统友好国家占据了中国“朋友圈”的很大比重。这些国家主要是传统意义上非洲等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曾经或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与中国之间具有很深的传统友谊。对于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中国大力支持过其民族解放和争取独立的运动,也曾提供过大量援助帮助它们进行建设。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以来,中国和非洲等老朋友的关系,逐渐由政治合作为主升级为建立全面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此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曾经相似,也一度在国际国内事务上相互支持,近年来相互的经济往来使波兰、塞尔维亚和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对华友好度不断上升,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视中国为好朋友、好同志和好兄弟。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它们在南海仲裁案等议题上坚定地支持了中国的立场。

第五,大国对中国“朋友圈”的影响举足轻重。当今世界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欧洲和新兴大国的关系,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地区和国际关系影响深远。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地区和国际事务层面相互协作,减轻各自面对的战略压力,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俄罗斯在亚投行创立、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和南海仲裁案中都给予中国以充分的支持。中国致力于同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同日本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美日则试图牵制中国权势的不断上升,在三件外交大事中都表现出了不合作的姿态,两国与中国存在竞争的结构性矛盾,双方真正做到避免冲突、不对抗、合作和互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的传统强国英德法等国,当前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所下降,但在金融、制造和创新等领域依然实力强大,这些国家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依托,其积极参与创立亚投行带来的良好效应体现了这一点。印度、巴西和南非等金砖国家作为新兴大国,同中国一道谋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致力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捍卫国际和平,中国将与金砖国家的合作放在外交的优先位置,以从中寻求可靠的政治经济支持。

三、做大中国外交的“朋友圈”

纵观历史上的每个大国,其实现崛起的过程总伴随着“朋友圈”的扩大。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潮流,处于全球化中的大国也依然争相做大自己的“朋友圈”,比如美国和俄罗斯就是如此。美国的朋友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全方位分布。经济方面,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美、加、日和西欧四国组成的七国集团(G7),美国正在倡导的跨大西洋的TTIP和跨太平洋的TPP;政治和安全方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是奠定地区秩序的根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以色列等国的全球双边同盟,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此外,美国也积极参与区域外的组织、会议和论坛,如欧安组织、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拉拢更多的国家成为伙伴甚至加入自己的阵营。对于俄罗斯来说,它继承了前苏联时期的遗产,虽然“朋友圈”较苏联时期有所缩小,但仍然不容轻视。俄罗斯的“朋友圈”是由近及远或由内而外分为多层的,最核心和最内层的是欧亚经济联盟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成员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等国,然后是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以及中俄两国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最后是在欧安组织、亚信会议和金砖国家机制等地区和全球范围内发展朋友伙伴关系。

作为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也一定要多交朋友,多争取伙伴。要做大自身的“朋友圈”,在国际上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应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在议题层面,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扩大和升级与各国的伙伴关系。分析发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和亚投行的成员国,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国重合度很高,大多数国家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当前中国已与大部分东亚、中亚和南亚的沿线国和成员国建立了伙伴关系,与此相比,中国在中东欧、西亚北非地区的伙伴关系国数量较少且关系层次较低。因此,今后中国应使“一带一路”的进展与伙伴关系的发展相互推进,加强中国和亚欧非多国的互联互通,通过对外经济战略增加彼此的相互依赖,在此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总体来看,东亚、中亚和南亚等“大周边”地区是中国传统的利益攸关区,可着力提升伙伴关系的层级,而在中东欧和西亚北非地区主要任务则是与更多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其中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框架、中阿合作论坛等,可成为深化与他国合作共赢关系的重要平台。

第二,在组织机制层面,逐步参与、建设和引领一些亚洲和亚太地区的组织机制。中国作为连接太平洋和欧亚大陆腹地的海陆复合型大国,有条件和有责任做沟通两者的桥梁,近年来中国通过上合组织、亚信会议等多边平台巩固了与俄罗斯、中亚甚至南亚国家的关系,基本保持欧亚大陆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中国未来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区域是亚太尤其是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是中国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核心区。在安全方面,缓解或消除因朝核问题、萨德问题、中日钓鱼岛问题和南海仲裁等问题而造成东亚地区的安全紧张态势,削弱美国亚太军事同盟体系的负面影响。在政治经济方面,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的“10+3”机制在推动东亚一体化方面停滞不前,TPP对东亚经济整合形成冲击,这都对中国在东亚的“朋友圈”影响很大。因此,中国一方面应争取和平合理地解决与有关国家的争端,尽量不使冲突升级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可更好地利用东亚峰会和RCEP等政治经济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将自身的诉求整合进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进程之中。

第三,在国家层面,关注和选择一些在地缘、实力和稳定性方面重要可靠的国家,与其建立特殊的紧密关系。当前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是与中国建立特殊紧密关系的代表性国家,这类国家与中国之间具有高度的政治共识和战略互信,彼此关系是友好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因此,一方面,中国应从俄罗斯和美国的朋友圈入手。考虑到中俄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俄共同参与主导诸多地区机制,中国可借助俄罗斯扩大“朋友圈”,也可精心选择俄罗斯“朋友圈”中一些对华友好国家,进而建立特殊紧密的关系。此外,对于美国的“朋友圈”,中国可以分化、瓦解美国的传统阵营,通过战略经济使相关国家脱离美国的控制,并加入到与中国的紧密协作中来,进而在共同利益和战略诉求基础上升级关系层级。另一方面,毛泽东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过“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理论,虽然当前国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广交朋友、深化友谊的热情没有变。今后中国也可大力与美俄“朋友圈”外的广大国家发展关系,增进与之前的“中间地带”国家和“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从中发展出一些具有特殊紧密关系的朋友。

(作者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责任编辑矫海霞)

猜你喜欢
朋友圈伙伴关系外交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透明度规则
外交
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