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6-03-20 05:05
大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 +”其实质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其内涵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重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1]教育也紧跟这一潮流。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培养出各级各类优质师资,更是现代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高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如何借力“互联网+”,实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值一个得思考和深究的问题。

一、“互联网 +”背景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中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2]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环境、评价方式等方面,为了更好的面对“互联网+”时代,必然要对其进行变革。

(一)知识信息更新快,要求从以单一专业知识为导向转变为综合知识为导向

早在“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前,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电子备课、课堂ppt展示、视频播放等已成为教育过程中一种重要方式。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对于其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日益成为焦点。在互联网之前的发展中,虽然不少教师已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常常是以“搬运工”的形式出现,只是将书本、纸质教案上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来获得各种理论知识,这种以单一知识作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导向的方式,在以往互联网未如此发达,知识流通和更新速度较慢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诉求。但在“互联网+”的时代,对于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对于某一单一的专业知识,将涉及更多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相关内容,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知识信息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突破地域限制传达到世界各个角落,仅仅墨守固有的专业内容,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必然不能教给学生足够的内容,更无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辐射更多相关知识,让被培养者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应对知识信息飞速变化的时代。

(二)知识信息复杂化,要求教师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互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就如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知识信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世界各个角落,促进各种知识的交汇、融合与碰撞,从而促进知识的更新与创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3]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辨别各种信息,这一能力也将在未来成为教师发展的一种重要素养。以往的教师是“教书匠”,知识的传授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教案中的标准内容,但是在知识信息的社会中,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能够主动的辨别各类复杂信息,正确区分不良与有益信息,这就需要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进行变革,在对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其形成主动研究的理念,正确辨别各类信息,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使其能够从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

(三)知识信息的联通性,要求探索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从美国可汗学院创新的“翻转课堂”模式到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校引领的“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4]都表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的应用,表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在浙江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习近平主席发言表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对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国家治理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各种信息的联通性,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的各种知识在不同的时间、地位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教师必须从“闭关自守”式的教育教学走向开放,对于某一知识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准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我国提出“互联网+”计划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重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建设开放教师研修环境,培养具有开放意识的教育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基本任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机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着力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任务。

(一)构建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高校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大都包含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能力、教学技术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四大课程模块,存在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育学类课程和教育实习门类少、学时偏低,过于强调课程的专业性、选修课程比例过小,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等主要问题,使得一些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不能很好的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无法从受教育者转变成为一名教育者。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对于教育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要求教育者不仅仅要有专业性,更要拥有知识的广泛性,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极快,任何专业知识都可能会涉及周边相关知识,只有以专业知识为主导,同时注重辐射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因而,以往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已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急需改革。

美国在2014年1月发布了高等教育在线学习状况的第11份年度报告《等级变化:追踪美国的在线教育》,[5]这份报告中指出现代大学课程或多或少都会依赖网络,因而结合“互联网+”,加快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变革有其必然性,没有哪所现代高校会拒绝使用信息手段。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教学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将各种课程资源与培养方案整合,一方面包括一系列的教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考试题库等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也涵盖课堂教学实训、实践基地等实践资源,各大高校在依托丰富的理论与实践资源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情况及时更新本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根据工作场景和教师工作的最新特征,结合教与学两个方面,组织开发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着力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是各大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打造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让“互联网+”理念深入教育者的脑中,需要塑造信息化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与活动方式。

1.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高校师范专业打造信息化环境中,重要的是创新网络学习方式,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师生学习模式。现有不少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都可以成为发布学习任务、展开活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但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的管理以及保证能够有序评估和保证教学秩序,可以构建一个类似于协同办公、协同学习的系统,每个学生的各项学习成果都将记录在上,有利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这一系统还有专门的交流平台。这种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将作为实体教师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开展教育技术实训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已经下发过《关于推进教师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师范院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加强师范院校教育技术相关公共课程教育改革和教材建设”的要求。在“互联网+”计划提出后,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技术训练显得更为重要。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不仅在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当此类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教师后,对其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很大作用。在教育技术实训过程中,可以开展模拟演练和实际情境练习,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独立处理教学教育类问题的能力,以便未来能应付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同时,教育技术实训不应该与其他课程相脱节,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将教育技术融入其他课程之中,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对两者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有利于他们今后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打造教师教育信息化环境,就是要重点构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教育技术、资源、服务体系,形成智慧教育产业链和应用生态,从而引领互联网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实施教师教育数字化评价

目前对于各大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主要涉及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素质四大方面(表2-1),存在着指标无权重、权重不合理、忽视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最突出的是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侧重结果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的部分指标注重过程中评价,但是更多的是转化成结果性评价指标,这样不利于师范专业学生对于自身的改进与完善,无法培养出善于自我反思的教育者。当然,目前国内已有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浙江师范大学针对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个达标网络考核系统,规定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教育实习,并通过允许多次考核追求卓越,从而培养卓越教师。

第二,评价缺乏连续性。在信息网络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信息能够串联在一起,而现有的评价体系,其实质是对教师职前培训的一种评价,无法与在职表现、职后培训连通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成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借助这一媒介建立电子档案袋,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突破口。电子档案袋是把档案袋内容数字化,是存储、加工、整理和使用档案信息的一种新方式,[6]通过电子档案袋,可以有效的追踪教师教育从职前到职后的完整过程,既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完善自己,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对教师充分了解。

在“互联网+”时代,要建立教师跟踪成长大数据平台,形成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库,建构完整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

表2-1 普通高校师范专业综合素质指标要素[7]

续表

(四)强化教师教育一体化

传统高校教师教育模式单一、封闭的格局,其主要任务是职前教育型人才的培养,缺乏职前、职后的有效衔接。部分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联系不紧密,供给和需求不能相匹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学用分离的问题。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步伐,从职前教师的培养为主转变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重。[8]在这系列政策方针的引导下,不少高校开始探索“UGS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从而将职前、入职和在职培训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这种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很容易就流于形式,但这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候内突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到达各个角落,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中小学可以将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等实践性活动的视频、开展时间等及时传递给高校,让高校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进行视频观摩学习或直接参与到这类事件活动中去;高校则可以将一些有关教师教育的成果在网上进行发布,供中小学教师结合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为其后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政府借助相关平台可以将宏观性的指导文件下发给高校以及中小学,发挥总体协调者的作用。

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整个合作将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UGS三位一体”更加有效地合作,强化教师职前、入职、在职教育的一体化。

三、总结

现代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特别是师范大学作为教师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教育者,关系国家教育的质量,以及未来国家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平台给予我们更加有利的条件发展教师教育。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促成各大高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培养更多的卓越教师。

注释:

[1]吴志攀.“互联网+”的兴起与法律的滞后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39-43.

[2]龚怡祖.略论大学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1):86-87.

[3]习近平.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EB/OL].http://www.wicwuzhen.cn/system/2015/12/15/020953822.shtml.(2015-12-16)[2016-01-16].

[4]董奇.借力“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5-05-27.

[5]林杰,魏红.大学教师发展的国际趋势[J].高校教育管理,2016,(1):86-91.

[6]南纪稳.电子档案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有效工具[J].当代教师教育,2015,(3):51-53.

[7]曾惠芳.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12.

[8]李向农,洪早清.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变革与创新—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4,(4):5-8.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