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放归初探

2016-03-22 07:51王丽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河南郑州450044
河南畜牧兽医 2016年4期
关键词:雌鸟郑州自然保护区

王丽(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河南郑州450044)



大鸨放归初探

王丽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河南郑州450044)

河南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护两只大鸨,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经环志后,2013年11月15日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放归。

1 外形特征

大鸨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普通亚种雄鸟长约1000mm,雌鸟长约800mm,颈粗直,腿强健,嘴短,头长,基部宽大于高。成鸟两性体形和羽色相似,但雌鸟较小。上体淡棕色,满布粗阔的黑色横斑,粗斑之间杂以较细的黑斑;头、颈和前胸均呈深灰色,喉部近白色,被以细长的纤羽,该纤羽在雄鸟喉侧向外突出呈须状;雌鸟较雄鸟小,无须;后颈基部到胸两侧有棕栗色横带,形成半圈状;中央尾羽的棕色较浓、黑色横斑较疏;外侧尾羽棕色较淡,仅具2条横斑,羽基和羽端均白;最外侧几对尾羽纯白色,仅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雌雄两翅覆羽均为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形白斑,与黑色飞羽形成鲜明对比;下体自前胸以下均为白色。虹膜暗褐;嘴铅灰色,端部近黑;腿和趾灰褐色或绿褐色,爪黑色。

2 栖息环境

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在中国新疆的栖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并常在农田中活动;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栖息在干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常在农田附近觅食,迁徙时常在湖泊周围牧场和远离居民点的农田中活动。在越冬地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围。

3 生活习性

生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m。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很少单独活动,行走或奔跑时,头颈常向上伸得很直,呈昂首挺胸的姿态。性胆小,很远处见到人时即起飞,常先走几步后才能飞起。

大鸨有迁徙行为,在中国黑龙江省通常3月迁来繁殖,10月底开始南迁,11月底到达越冬地。在河南省为冬候鸟,见于10月份至翌年的4月份。在迁徙季节,内蒙古中部、北戴河和河南省黄河湿地都能见到大群。杂食性,食物以植物为主,也吃无脊椎动物,偶尔吃脊椎动物;幼鸟主要吃昆虫,随年龄增长和季节变化植物性食物逐渐增多。3日4月主要在农田附近活动,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采食一些野生植物的种子,如苍子等;5日6月主要采食一些豆科、菊科植物的花序,也取食一些嫩草芽、麦苗和昆虫;7日9月食物中昆虫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直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如蝗虫、金龟子、蜻蜓和一些蛾类幼虫,也有一些小蛙、小虾、小鱼等;10月份大鸨开始集群,又回到农田附近采食一些谷物和植物种子。

4 分布范围

中国主要繁殖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达赉湖南部、黑龙江西部明水至肇东之间以及吉林西部草原及其相连的内蒙古科尔沁一带,越冬地在华北平原、淮河沿岸、长江中下游和江苏沿海滩涂等地,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江苏、江西、山东、河南、湖北、陕西、青海等,偶尔也见于福建,此外也有少数种群终年留居在繁殖地。在河南省分布于郑州、卫辉、原阳、开封县、孟津、罗山、固始等。

5 繁殖方式

大鸨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约为2.5∶1,雌鸟4岁性成熟,雄鸟5岁性成熟。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为1雄多雌,雌鸟多为5日7只,雌鸟有社会等级。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混配体系较为常见。4月中旬开始繁殖,求偶时,当雌鸟蹲下后,雄鸟跳到雌鸟背上,尾部下压完成交配。每年产1窝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产卵,卵若丢失能再补产,每窝2枚,少有3枚或4枚,由雌鸟开始孵卵,孵化期31日32d,卵出壳不同步。雏鸟为早成鸟,出壳不久即可离巢,由雌鸟照顾和喂食,30日35日龄长出飞羽,第1年冬独立生活。

6 放归地选择

根据大鸨种群分布范围、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及繁殖方式等因素,选择放归地为河南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中牟段。

6.1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西起巩义市康店镇井沟村,东至中牟县狼城岗镇东狼城岗村,跨经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和中牟县,长158.5km,面积3.8万公顷。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部地区河流湿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湿地已经成为各种鸟类重要的栖息地、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通道中线的中心区域。

6.2动植物资源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季风影响下,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四季分明。光、水资源比较丰富,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有利于多种植物生长。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80科284属598种。在598种植物中,木本植物有38种,草本植物560种。

保护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17种,其中鸟类169种,兽类21种,两栖类10种,爬行类17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等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普通鵟、红隼、白琵鹭等31种,2006年冬季,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先后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28只、黑鹳19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鹤400余只,豆雁1500余只,绿翅鸭1400余只等,另有小天鹅、黄嘴白鹭、大白鹭、燕鸥等珍稀鸟类大种群分布。

6.3机构设置

2004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建立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3月,郑州市政府批复成立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2008年,郑州市颁布了《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郑州黄河湿地保护区管理中心内设办公室、保护管理科、宣传教育科、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科等职能机构,下设5个保护管理站,9个保护管理点,实行中心、站、点管理,为提高整体的保护效能,各保护管理点负责范围内的保护管理,并与邻近单位相互配合联防。

7 放归准备

大鸨性机警,很难靠近,为保证大鸨的放归效果,救护后放到比较静的笼舍中进行隔离观察。尽量为大鸨创造和野外相近的生存环境,提供尽量大的活动空间,同时除必要喂食和打扫卫生外,减少人为干扰,防止受到过度刺激,引起应激反应而造成意外死亡。

放归时间选择:大鸨在河南省为冬候鸟,在黄河越冬的大鸨,气温0日5℃时陆续迁来,春季气温10℃左右时陆续迁走,即在11月初迁来,3月陆续离去。为了能使其在3月份离去,选择在11月份放归,让其在野外适应一段时间,以便能融入种群中。

对放归大鸨的眼、气管、泄殖腔分泌物和粪便取样,分别用禽流感、新城疫病毒快速检测试纸卡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并对大鸨进行环志。

8 讨论

大鸨每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经过河北等地,10月中旬至11月陆续到达越冬地。这两只大鸨可能因长期没采食到食物,体质弱掉队被人捕获。救护后发现都有腹泻现象,粪便白绿色,可能由于在野外采食小麦苗过多或饮水不洁等,在其饮水中加入氟哌酸和多维进行治疗。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有2008年郑州市颁布的《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同时健全的组织机构建设,为放归成功提供了保障,保证了大鸨越冬地的安全。

大鸨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卵及幼鸟。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因此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工作应继续加强,提高人们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

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相当丰富,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破坏,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800日1000只。就地保护,建立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人工饲养场,有计划地将放养成活的大鸨放归自然。

加强国内饲养大鸨单位之间以及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大鸨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提高大鸨卵的受精率,有利于其种群数量的增加。加强与高校及国际保护组织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势在必行。大鸨是受国际保护的物种之一,要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去考虑管理、研究和保护问题,通过交流学习成功经验,引进技术和资金,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合作关系,对大鸨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S865.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090201602-0042-02

收稿日期:(2016-01-12)

猜你喜欢
雌鸟郑州自然保护区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梦启郑州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为什么雄鸟通常比雌鸟美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