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场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
——以“学习中国”手机APP为例

2016-03-27 14:04程英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论工作者媒介马克思主义

文/程英

新媒体场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
——以“学习中国”手机APP为例

文/程英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新媒体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深刻改变着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现状。“学习中国”APP作为手机新媒体的推出是新媒体发展与理论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进行了创新改进,推动了理论走近寻常百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载体的创新发展、理论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

新媒体;“学习中国”APP;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

一、“学习中国”APP推出的时代必然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我国网民有近六亿人,手机网民有四亿六千多万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1]手机APP的推出应运而生。2015年4月,一款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并联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信息中心和新华社中国新华手机电视台共同承办的APP“学习中国”悄然上线,

·新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己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的主要因素。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88亿人,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2]因此,利用新媒体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工作,是新媒体场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的创新之举。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P18)“学习中国”手机APP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推出的,是与时俱进的一款理论学习软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

·理论学习贴近群众的要求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序言》中提到:“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P9)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力传播需要一个最大范围的主体的价值认同和普遍拥护,其理论实现和价值实践都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其的理解、认同和践行,也就是理论要始终贴近人民群众。在新媒体场域下需要利用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这一载体,努力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新款手机APP“学习中国”的推出,正是适应时代力求理论贴近群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款学习软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再晦涩难懂,使得理论走出“高层”,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时空联系。“学习中国”APP的推出,符合理论贴近群众的必然要求,在新媒体场域中加强了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二、“学习中国”APP的创新之处

马克思主义理论如同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其他优秀理论成果一样,都需要宣传教育,都需要扎根人民群众才能发挥其有效性,应加强其传播力度使其真正深入大众。在当下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必然需要新媒体的介入。“学习中国”APP作为目前第一款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手机软件的成功尝试,是“互联网+”时代理论传播创新的产物。

·变被动说教为主动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以来的宣传方式在网络场域中日益显得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内容比较枯燥死板,方法相对简单划一,目标偏向政治诉求,其理论灌输过多关注社会整体发展而忽视受众的个体状况以及理论本身的传播方式及方法,使得在教学活动与理论宣传过程中形成了知识化、革命化、理想化的教条式的政治话语范式,从而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边缘化和低效性。而“学习中国”APP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中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手机APP传播的空白,可以使群众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变传统理论说教为自由浏览,在APP上,层次多样的文章,图文并茂的资料,使各层次的读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群众可以在放松的心情下,自由地选择浏览对象,在主动的探索寻找新的视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知识。而且这款APP注重群众参与互动,及时方便参与信息的反馈和再创造,使得群众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参评点赞,交互性较强,有利于群众与国家领导人距离的拉近,有利于理论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宣传效果。

·从媒介单一到媒介多样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理论工作者的传授,媒介的单一化使得理论不易于广泛传播和为大众接受。“学习中国”APP运用的媒介形态多样化,它囊括了图片、文字、地图、视频等多种媒介手段。在这款APP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了解和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如通过电子书可以阅读习近平同志的许多著作,譬如《之江新语》《摆脱贫困》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景地图和知识地图及时了解习近平同志的动态,可以通过地图查询习近平同志在何时何地讲话,这是其独具特色的创新的一款应用。“学习中国”APP集多种媒介形态于一身,图文并茂,形式多样,抓住了群众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学习中国”APP将图形、动画、地图放入其中,形象直观并且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学习中国”在国内最大的移动应用商店360手机助手上上线,首日下载量过万,不仅受到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好评,同时也受到广大青年网民的喜爱。多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使得理论传播效果突出,有利于群众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从碎片化知识到丰富的理论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做出过种种努力,但是在网络或者手机微信、微博等推送中的理论知识的呈现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大众在手机上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效果,而“学习中国”APP的推出,一方面适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与大众对手机新媒体的情有独钟,了解了对手机极度依赖的“低头族”的心理诉求,借助手机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特点创建了内容丰富多样的手机APP;另一方面在手机APP中系统展现了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点开“学习中国”手机APP应用,跟着习大大学马列、跟着习大大学党史、理论文章等十多个版块映入眼帘,其理论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全面。如“专家解读”版块的内容涵盖远远胜过一本书或一个理论讲座专题,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诠释解读,其具体内容生动深刻。“学习中国”手机APP所囊括的理论知识广泛系统,几乎成为了网民随身携带的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论库。

三、“学习中国”APP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的启示

“学习中国”APP的推出归根结底是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了对大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习中国”APP是在新媒体场域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载体创新的范例,对在新媒体境域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传播提供了有力借鉴。

·转变传统守旧思维方式

新媒体开始深刻改变着理论的传播方式,这是当下理论传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理论工作者苦口婆心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借助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方式势在必行。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现象与社会思潮,理论传播必须主动求变、与时俱进。要注重加强媒介素养,改变传统教育仅仅局限于说教和传递信息的状况,要学会对多类信息进行分析和掌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自主地使用新媒体载体的能力,充分挖掘海量信息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媒体资源,提高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牢牢把握新媒体的舆论主导权;另一方面,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觉构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提升自我评判能力,增强对新媒体的理性认知,提高科学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

“互联网+”时代,手机APP、微信等新媒体载体具有时效性等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创新提供了平台。借助新媒体平台,理论工作者可以便捷、迅速、主动地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大众隐性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尤其重视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通过及时便捷的新载体,构建理论传播的新途径,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润物无声,真正做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大众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马克思主义不能曲高和寡,沦落为理论家的个人独白,必须转化为民众的学养。理论文章和理论传播语言要尽可能通俗、形象、生动,使人产生亲切感,而不是敬而远之;概念、术语和问题应具有公共性、社会性和现实性,与大众产生心理共鸣。[5]同时,要积极培育拥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努力构建新媒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理论工作者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理论热点话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引导大众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切实遵循传播学规律

要想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目标,理论工作者就应当适当地淡化理论宣传色彩,将需要传播的理论信息纳入到大众容易接受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之中,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应当注重遵循传播规律,主动考虑大众兴趣爱好以及阅读习惯,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空间,增强理论教育本身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做到隐性理论宣传教育,力求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不能为了宣传而做成“花架子”,要真正了解掌握传播的规律、特点、方法,使其能够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树立权威,应当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素质高、新媒体技术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对理论传播内容进行层层严格把关,保证理论传播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真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传播正能量,真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理论传播工作做好做实。

·运用多种媒介形态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借助新媒体譬如手机APP等新兴媒介载体,发挥其寓教于乐的形式和丰富多样的内容优势,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理论工作者应注重运用多种媒介平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更为接地气的大众化方式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理论传播由平面教材走向立体课堂、由静态文字转为动态画面,从而努力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维度。新媒体自身具有强大的技术优势,它能将理论通过多种媒介形态有效融合,促进各种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促进多种媒介形态的优势发挥,形成传播合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力度,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途径与渠道,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天地。多种媒介形态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有效开展与进行。

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研究》(SZZD16002)成果。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819/c164113-25494767.html.2013-08-1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m.offcn.com/shizheng/2016/0125/11395.html.2016-01-22.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亚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从“大众话”到大众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程英,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董金荣

G206.2;D64

10.13784/j.cnki.22-1299/d.2016.04.006

猜你喜欢
理论工作者媒介马克思主义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书,最优雅的媒介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