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仔猪保育阶段易发疾病的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2016-03-27 20:57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曹广芝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赵鸿章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6年6期
关键词:头份断奶日龄

文/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曹广芝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 赵鸿章



规模化猪场仔猪保育阶段易发疾病的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

文/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曹广芝
河南省沈丘县畜牧局 赵鸿章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保育期是连接哺乳期与育成( 或育肥) 期的重要纽带,在此期间仔猪的健康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生猪的出栏时间。我们调查了48家母猪规模为300~1,000头猪场的保育仔猪淘汰率,其中有5家因猪流行腹泻造成大批的死亡无法计算,其余43家的总体情况如下:6家猪场仔猪死亡、淘汰率为2%~4%,占13.95%(6/43);28家为5%~7%,占65.12%(28/43);4家为8%~10%,占9.30%(4/43);2家为11%~14%,占4.65%(2/43);3家为15%以上,占6.98%(3/43)。与行业标准2%相比,该阶段仍然出现高死亡、高残次的现象,本文就其发病原因及其防控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的主要原因

保育阶段的仔猪,脱离了母乳的良好呵护本身就是一种应激。当由母乳转化固态的饲料时,在其进行自行的胃肠道消化分解过程中,很可能会引起营养吸收不到位和消化不良的问题,再加上环境温度、湿度及其他条件的改变,这样很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疾病或者死亡,其主要原因如下。

1.1 生理因素的影响

1.1.1 母源抗体消失,抗病能力下降仔猪断奶后,由母乳中传递的母源抗体停止供应,母源抗体在体内逐渐消失,新的免疫系统尚未建立,是猪一生中最脆弱的生理阶段,最易被各种病原侵袭而致病。

1.1.2 仔猪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 仔猪断奶时,其消化系统还很不完善,如消化酶的分泌量很少,激活胃蛋白酶活性的胃酸分泌也很少,小肠和大肠消化功能很弱等。如果在由母乳向固体饲料过渡时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出现饲料无法消化,甚至损害消化道功能,出现严重的腹泻或掉膘。

1.2 保育猪的保健与免疫方面存在的误区

1.2.1 注重猪的保健,不关注应激的危害 为保证猪场群体健康水平,提高猪群的免疫力,猪场多注重断奶后饲料加药、应用疫苗免疫。但是频繁的免疫注射,使仔猪在断奶环境改变、重新组群的应激之后,仍处于一个高度应激的环境之中,应激带来的效益下降是不可估算的。仔猪断奶后母源抗体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这时大部分猪场使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磺胺六甲等对仔猪进行保健是一个误区。因为这些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有较强的免疫抑制,虽然有效,但不理想,药一停,没过几天疾病再次发生,建议在饮水中添加抗应激的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1.2.2 免疫程序不合理 每个猪场都有自己的免疫程序,这是主动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利用免疫来保护猪群免受可能接触到的许多疾病的侵扰(这种接触可能来自猪场内部,也可能由于引种、员工、饲料或其他原因带进猪场)。通过定期接种疫苗、有计划地主动攻毒,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保护猪群在一定时间内不被特定的传染病所传染。但是仔猪在保育阶段要接种多种疫苗(如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每种疫苗接种时又要间隔5~7d,这样仔猪保育阶段实际上是一直处在不断接种疫苗的过程中。如果免疫程序不合理,这种不断的免疫刺激也是引起仔猪发病的重要原因。要做到免疫程序合理,必须从哺乳期开始进行仔猪抗体消长规律的调查研究,根据本场的发病经历和抗体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不能复制别人的免疫计划。

1.3 对营养和疾病发生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1.3.1 产房教槽不力 正常的饲养流程中,如仔猪在哺乳期给予了良好的教槽,则断奶后3~4d即可恢复到正常的采食水平。产房教槽不力的后果是仔猪断奶后不会采食饲料,陆续出现腹泻,粪便颜色多样,且多为水状,发生腹泻后的处理难度大,病猪可能迅速脱水、死亡。

1.3.2 饲料变化频繁,营养落差大 在保育期间,仔猪饲料从易消化的动物饲料为主变为植物饲料为主,蛋白质从20%降到18%,赖氨酸从1.5%降到0.9%,其他变化因素也很多,这对幼小的仔猪是非常大的应激,每一次换料处理不好都会带来严重伤害。1.3.3 不可忽视的霉菌毒素 猪只霉菌毒素中毒主要取决于日粮中霉菌毒素的浓度和猪只的摄入量、摄入时长以及猪只的年龄。对于猪群不同阶段,霉菌毒素的危害也不一样。保育仔猪霉菌毒素中毒后往往造成呼吸系统和消化道系统的损害,包括呕吐、腹泻、脱肛以及顽固性呼吸道疾病等,降低猪只生长速度甚至造成僵猪。同时霉菌毒素对猪只免疫系统也会带来一定的损害,造成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导致猪群发生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

1.4 忽略了环境因素对仔猪造成的危害

1.4.1 仔猪适应能力差 仔猪在产房时,处于人为提供的优越环境中,比如有保温箱和铺板,温度比较容易控制,产仔舍空间相对较大,空气质量较好等。相当于是在温室长大的猪,缺乏对环境的应变能力,一旦出现环境突变,会出现不适应,甚至出现发病情况。

1.4.2 应激因素 应激就是不舒服,单纯或小的应激不会对猪造成大的影响,但应激的集中出现或强烈的应激会降低猪的抗病能力,使本来不完善的免疫系统负担加重。断奶期间的应激因素有多种:如离开母猪、转入新环境、由母乳变为固体饲料、温度变化、抓猪、运输、疫苗注射、合群时打斗等。

1.5 管理思路不清

1.5.1 保育猪的全进全出 虽然猪群的全进全出已被广大猪场管理者所认同,但在生产中经常出现,把弱猪和病猪留下,同下一批猪同养,这样做不仅导致空舍不能彻底有效地清洗消毒,留下的弱残猪、病猪又成了新转仔猪疾病感染的传染源。

1.5.2 饲养方式操作不当 一般猪场在饲喂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为考虑成本,不考虑猪的肠道适应能力,由教槽料很快换成仔猪料且粒度较粗,造成仔猪腹泻,腹泻后又去控料、治疗,这样的操作流程,仔猪是不会增重的,也是弱残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因此,选择饲料时应选用营养浓度、消化率高的日粮,以适应其消化道的变化。

1.5.3 忽略了保温和通风的关系 由于断奶仔猪对低温的敏感,使保育舍的保温工作成为日常管理的重点,舍内温度一般都控制在26℃左右,但在养殖场中很多人把保温工作看得非常重要,却不注意通风,这样会造成舍内氨气和其他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使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生产成绩下降,在保温的同时应当注意舍内通风换气,特别是在保育后期,通风换气量是前期的32倍以上。

1.5.4 对人员管理认识的偏差 选择训练有素、忠于职守的员工是保育阶段饲养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很多猪场在仔猪哺乳阶段都选择工作时间长、有经验的员工上岗,而在保育阶段选择一般员工,这样的员工往往不能按照规范化饲喂、卫生及严格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其结果出现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即使消毒也谈不上效果。

2 防控对策

猪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科学的饲养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及生物安全体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能够严格地贯彻实施,这才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2.1.1 实施全进全出管理模式 分娩舍工作人员不愿意抛弃健康状况不良或性能低下的仔猪,相反倒更愿意将它们转入保育舍。猪场要制定有利于生物安全的仔猪转入制度和标准,不要以仔猪头数打折或降低产量工资来迫使保育舍员工接收不合格的仔猪,这会给保育阶段的健康控制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针对这些不合格的仔猪要及时淘汰处理或直接转入隔离舍饲养。

2.1.2 为保育仔猪提供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环境 以河南省周口市永欣饲料公司种猪繁育基地为例,具体做法是:每批猪转出以后,将前批猪留下的粪尿、剩料、垫草、饮水、污物等全部清理干净→冲洗(地面、墙壁、笼架)→干燥后→消毒(2%火碱热水溶液)→干燥(4d以后)→冲洗→消毒(墙壁用10%~20%生石灰+2%火碱热水溶解后涂刷,笼架用火焰喷灯消毒,每平方米不少于3min),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圈舍,按其容积,每立方米用14g高锰酸钾和28mL福尔马林混合,进行密闭熏蒸48h。

2.1.3 做好基础免疫 需关注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的基础免疫,建议母猪接种猪瘟高效活疫苗3次/年,1.5头份/次,仔猪20~25日龄首免1头份,60~65日龄加强1次;母猪1年接种4次猪伪狂犬基因缺失(进口),每次1头份,仔猪0~3日龄滴鼻1头份,55~60日龄加强1次,1头份/次,对呼吸道疾病特别严重的,100日龄可以实行三免,每次1头份;对猪传染性胃肠炎、流性性腹泻苗,每年9月份公、母猪实行普防,4mL/次,间隔4周加强1次,以后产前4周接种1次,直到次年3月,交巢穴注射,仔猪据情况而定;圆环病毒疫苗的免疫,母猪1年2次普防,仔猪10~14日龄首免,28日龄加强1次,1头份/次。

2.2 认真做到精管细养

2.2.1 控制保育舍的温度 早期隔离断奶仔猪由于断奶日龄早,仔猪体重小,采食量不多,活动量不大,在断奶后3~5d内能量呈负平衡,如果保育舍温度达不到要求,仔猪很容易发生腹泻等疾病。因此保育栏内应设置保温控制设施,能够对栏舍温度进行随意控制调节,保持保育舍的温度在24~26℃左右,满足仔猪生长发育对温度的需求。

2.2.2 推广全漏缝离地高床保育栏 仔猪比较喜欢干燥清洁的床面,如果床面被污染或积留较多的脏物,会影响舍内空气,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目前在规模养猪场推广的全漏缝离地高床保育栏具有粪便排泄畅通,冲洗清扫方便,不易积污的优点,为早期断奶仔猪的保育营造一个十分舒适和有利的环境条件。

2.2.3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在保育舍设计上尽量为仔猪营造舒适的条件。一般每个保育栏面积应为4~6m2(每头仔猪占栏0.3~0.45m2),做到每窝仔猪一栏(即一栏一窝),最大限度地满足仔猪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2.2.4 增强仔猪饲料的营养 增强仔猪饲料的营养包括两方面:一是保证饲料常规营养的高消化率、低抗原,以及适量的必需脂肪酸、铁等营养成分;二是强化仔猪饲料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多糖、维生素、矿物质、植物萃取物等免疫因子,为断奶仔猪提供非母源的免疫营养、改善消化道发育的饲料,健全消化道黏膜系统是提升免疫力的首要工作。

2.2.5 推行三阶段饲喂法

断奶仔猪适当的采食量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完整和功能。仔猪吃得好、吃得对,才能改善消化道黏膜系统及其功能。因此,要选用优质全价的饲料,采取三阶段饲喂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2.5.1 仔猪三阶段的划分和饲喂料型 第一阶段:5~21日龄(体重5.5kg)。采用高营养浓度日粮饲喂(以高质量的蛋白和乳制品为主要营养,蛋白质水平在20%~22%,赖氨酸1.5%~1.6%);第二阶段:21~42日龄(体重5.5~10.5kg),此阶段饲喂过渡日粮(营养成分浓度稍低,以优质鱼粉、脱脂粉、乳清粉等为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水平在18%~20%,赖氨酸1.25%~1.3%)。第三阶段:42~63日龄(10.5~23.5kg),将适口性好、价格昂贵的成分从配方中撤出,采用以玉米、豆粕为主要营养成分进行配制,以降低饲料成本。

2.2.5.2 饲喂程序 仔猪21日龄的开食料由2/3教槽料和1/3的断奶料混合饲喂,21日龄由教槽料逐渐过渡到断奶料:42日龄由断奶料过渡到保育料。

猜你喜欢
头份断奶日龄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不同初配日龄对二元杂种母猪繁殖成绩的影响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26日龄肉鸡腹胀后死亡怎么办
不同去势日龄对保育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蛋鸡合理投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