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求进,让落叶果树产业更兴旺

2016-03-28 02:39罗新书
落叶果树 2016年3期
关键词:种苗品种

罗新书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温故求进,让落叶果树产业更兴旺

罗新书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 271018)

摘要:从种苗、品种、果品销售等方面总结了落叶果树以往的经验并切实汲取其中的教训,提出现代落叶果树发展应依国情特点,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温故求进之路,积极稳健地实现转型。

关键词:落叶果树;温故求进;种苗;品种;果品销售

中国地跨温带和亚热带,东部沿海多雨,为夏湿带气候,向西雨量渐少,西北部近于夏干带气候。果树自然资源丰富,加之丝路、海路及商贸、宗教等交流,来自欧洲、西亚、中东等地的资源也先后融入,果品种类日益繁荣;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劳动者长期精心护理,使果品名产闪亮纷呈,形成一个多彩的果树大国,屹立于世界园艺之林。然而往昔再好的珍果也只是王公贵族、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广大草民的贫困一直阻碍着果品生产的发展。

建国近七十年来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开始加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老果园焕发青春,新果区更具规模,果品生产随之明显地飞跃:产量倍增、技术进步、品质改观、贮藏保鲜、加工利用、流通营销等各个环节都面貌一新。从城市到乡村、从超市到路边摊点,一年四季各种鲜果及其加工品琳琅满目,映照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至今,果品生产正加快从经验到科学的进程,即将步入全面现代化的转型期。果品生产的转型过程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科技进步、市场和消费需求等诸多因素,只简单的“拿来主义”套利方式一蹴而就难以成事。为此,需依国情特点,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温故求进之路,积极稳健地实现转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并切实汲取其中的教训,十分重要。单就果品生产的温故求新求进,也涉及到很多问题,笔者无力全面论及,只就其中一二,粗略地谈谈看法,愿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望知者指正。

1种苗

以前,一家一户个体经营,尤其是在名特产区,果园面积小,用苗量少,建园多用“坐地苗”法,即先挖树穴栽“根子”(砧木苗),2~3年后,待苗长壮后再嫁接,槎子(接穗)也是从优质丰产树上亲自采取。这种繁殖方法的优点是:在干旱瘠薄地上,利用实生苗抗性强的特点,先期形成良好的根系;如果就地嫁接技术可靠,成活后根/条比大,接穗长势壮,很快成形并结果,更无品种杂乱之忧。不足之处在于难以适应较大面积的建园。建国初期,果树育苗集中在几个研究单位的试验场,主要育苗方式是春播种、秋嫁接、次年秋成苗出圃,即二年苗,苗木质量较好。但到大发展时期,需求量激增,砧木和接穗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到栽后成活率、生长结果以及品质。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果区的扩张、新品种的引进和发展,需苗量再次增大,个体育苗成为主流,从总体上看,能满足果园发展的需求。但苗木规格的管理难度极大,品种也真假难辨,产生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出于栽种者的急迫需求,育苗者急功近利,苗木质量明显下降,从以往的所谓“三当苗”又兴起了“速生苗”,只认苗木高度,降低粗度要求,忽略了根系状态。

优质苗木应当具备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苗粗壮、根/条比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长发育快,这样才能实现“好苗结好果”。乔化砧苗如此,矮化砧苗也不例外。苗木是果树的“根”、“本”,不可忽视。

苗木市场的无序状况,“自由”交易中的潜规则,经营贩子甚至部分有关人员也渗入其中谋利,更使苗木问题陷入混乱。前车之辙,后车之鉴,今后果树生产的稳健发展,切莫再对这个“根”、“本”掉以轻心。

大发展的需求推动了苗木繁育技术的挖掘和创新,诸如苹果砧木种子和接穗的冷冻贮藏;山楂、樱桃等种子播前处理;苹果的春季芽接,核桃的嫁接技艺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亮点,一批能工巧匠应运而生。研究单位和高校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组织培养繁育技术方面也逐步成熟并投入生产,这一切都是今后发展的技术财富。

建议有关单位(包括农业、工商等)组织专家及有声誉的苗商共同研究制定种子法实施细则,对果树苗木的产销、出圃、包装运输、规格明码标价,建立分级育苗体系,实行苗圃(或育苗公司)专营和监管制度,确权发证,依规奖惩(包括购销双方),彻底杜绝无照经营。

2品种

中国果树自然资源丰富,初以实生栽培为主,经长期驯化,特别是当嫁接繁殖出现以后,许多优良基因型经人工选择固定下来,从中选出了许多优质名品,如鸭梨、茌梨、肥桃、深州蜜桃、白芒、撒花红蟠桃、玉杏和巴旦水杏等。丝绸之路不愧为交流之路,地中海岸、西亚、中亚和中东的落叶果树,如葡萄、石榴、无花果等也随之而来,至今依然广泛栽培的新疆无核、马奶、鸡心、龙眼等葡萄都是丝路来客或其后裔。

进入20世纪,国内外果树品种交流的步伐日益加快。初期,以苹果为例,祝光、旭、红玉、青香蕉、倭绵、元帅、金冠、国光等相继而来,与梨、桃、柿、枣构成了果品生产的主体。50年代以后,引进和自选富士优系出现高潮,新果区迅猛扩展,以及市场和价格优势的推动,形成富士苹果一品独大的局面。甜樱桃、桃、杏等锦上添花,遥相辉映,市场上一派繁荣,硕果争艳的景象。

建国之后果品杂交育种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强化。较早的迎秋、华冠、秦冠苹果问世并部分投入生产,之后中油系油桃、京香系草莓、香玲系薄壳核桃较大面积发展,颇得产销双方好评。其他如梨早熟新品种翠玉、翠冠等填补了梨果周年供应中的空白。早熟杏、甜樱桃等新品种的选育也开始崭露头角。本土资源也开始利用,例如皱皮(沂州)木瓜,已选出了长俊、罗扶等优良品种。保护名产、引进良种、选引结合开拓了品种繁荣之路。

分子生物学不断发展正加速新品种的培育过程,转基因加速定向构建着新基因型,这对多年生果树解脱传统育种方式的困扰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方面,至今已经进入田间试验的“春花”阶段,祈望随着各种限制因素的消退,能早日投入生产见到“秋实”。

选、引、育使果品生产丰富多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从温饱到小康,对果品生产也从量到质、从单一到多样有所变化,不断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大。果品种类和品种(尤其是主体品种)单一化倾向需要改变。其二,引选品种投入生产的速度偏快,有的未经过田间试验,急于求成。例如元帅系、富士系短枝型曾经炒得火热,而今也归于平淡,值得深思,包括其中的功利驱动倾向。规范新品种的审定制度,确认其田间试验的真实度,应严格把关。未经审定的品种绝不能轻易投入大面积生产,依规确保生产者的利益。

凡事天时地利人和则成;反之则败。果品优质丰产栽培的成功取决于种性、环境、技术的协调统一。例如肥城桃是一个优良品种,以短枝软枝结果,长枝过多则不利于有效结果枝类的数量和质量。用水过多,促长枝生长,修剪过重(尤其是短截)皆有负面影响;具强喜光性,倘若树冠直立、重短截使长枝过多过旺则造成冠内光照不足,枝弱甚至枯死,有效结果枝减少,影响产量和品质,密植条件下尤其严重。当地果农积百余年的劳动实践摸索出了成套的半旱栽培经验,其中的要点是稀植大冠开心形,加大主枝角度;选优系以坐地苗法建园,择土层深厚的风积型黄土;注重疏剪少短截,生长季疏长梢,尽量保留有效结果枝;疏花疏果;生长季夏旱(依叶片出现暂时萎蔫症状时为准)浇灌“救命水”;秋冬施有机肥等。如是保持中产、优质、果大、香甜的成效。20世纪80年代,依据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试验研究结果,在富磷、钾的片麻岩山地异地栽培也得到了良好的效益。重视种性,推广良种,不忘环境条件适地栽树,因地制宜地技术调节,善于配套才能成功。

由于矮化砧木的研究发展,果树矮化密植已成为目前世界果品生产的新潮流。许多发达国家在苹果、甜樱桃方面已开始普及。近10多年来我国的引用速度很快,主管单位推广的试验点星罗棋布,某些研究单位(例如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的田间试验有了显著的效果,2015年取得了666.7m2产量万斤苹果的成绩。不仅如此,在栽培方式上也越来越多地运用篱架(单行或V形)整枝,群体和个体叶片的光照明显改善,有效叶面积系数大大增加,果品质量(包括大小、均匀度、着色及香甜程度等)都有所提高,展示着从稀植到矮化密植转变已有了新亮点,期盼着它的持续性不断强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已开始引进苹果矮化砧,某些有志之士投入了辛勤劳动,但却无果而终。温其故(除当时的大环境以外),主要有3条:苗弱、地力差、管理有误。矮化砧穗(苗),细(须)根多,粗(骨干)根少,地上部和根系的构建主要集中在栽后1~3年内,苗弱地薄栽后根、冠发育差,一旦成花结果,很易成“小老树”,无望长期丰产。求进,育大苗壮苗,选好地并加强栽前增肥改土备好水源,栽后初期重视促发长枝以构建树冠、养好根系,打好丰产稳产的基础。在采取篱式(或V形)栽植方式时,如果肥水供应有保证,行间生草、行内覆草宜行,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团粒结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梨树密植试验园的实践效果,颇有启迪意义。矮砧须根系浅,水分供应上应均衡适量,地下渗灌、滴灌、微喷灌等前景可望。矮砧树丰产性强,“居安思危”,切不要只图一时之利搞掠夺式高产的“业绩”,杀鸡取卵,损坏长期丰产优质的效益。

学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可忽视结合中国实际稳健地加快自主的行进步伐。苹果青砧系、中砧系、SH系的育成,显示出利用本土资源创新的范例。果品生产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经营时代即将逐渐结束,果园管理的省工、高效和逐步地机械配套势在必行、任重道远。尤其在我国小规模个体分散经营的条件下更加复杂艰巨,体制改革、规模化生产或将提供较大的正能量。

3果品产销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无力全面评议,只就其中几点谈谈看法。

长期以来,农家个体生产,多数以粮为主,以果品作为副业。自产自销,赶集摆摊,温饱即安,至今仍然有它的影子。少数名产(如逐鹿葡萄、肥城桃等)偶有农家与果品商的小批量直联,形成最原始的产销关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的日益增高,加速了果品生产的市场化进程。从产品到商品的这种转变令果品生产面貌一新:栽培区域面积扩大,产量巨增,种类多样化,品质改观,鲜果畅流,也带动了贮藏、加工业的兴旺。公路、铁路等交通条件的飞速发展,使果品的流通半径迅速拓展,甚至跨洋过海。吃新鲜荔枝不再是杨贵妃的“专利”。可以说,市场化托起了果品繁荣昌盛的一片蓝天。万里晴空尚有阴霾,果品产销还需不断强化和“净化”。

总体而言,近14亿人口的市场和不断增加的外销,果品数量远远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消费水平相差尚大。更何况贫困群体“望果莫及”,温饱群体只能节日点缀,小康群体也不过是偏重鲜果消费,还谈不上食品保健。因此,现阶段不存在果品生产过剩的问题。价格的波动,一时的卖果难或吃果贵等现象缘由颇多,实源于产、贮、加、流、销链条某个或某些环节的低能、损坏或脱钩。现有的产销链对果品生产、市场繁荣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尚处于自发的、分散的初级模式。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求利不担责,更少监督问责。压价购,流通中层层剥皮,终端市场售价拔高,利益偏重于经营者,造成“两端哭,中间笑”。既损伤生产者的收入和积极性,又加重消费者的负担,更影响到市场的扩展。产销链亟待改进和整合。

产品直销是整合的最佳发展趋势,需要龙头企业发挥最大能量以保证产销链环环相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既要公平、公正地分取红利,更需重视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要减轻消费群体的负担,激发市场活力。鉴于当前果品生产规模较小且较分散的特点,以龙头带动的股份合作体系比较切合实际。国外果品协会等股份制经济实体已有范例,可供参考。网络直销已偶见端倪,愿网络业的有识之士,“拔毛”利己又利天下,使好花常开,好景常在。

冷藏果品保鲜是产销链的有利保证。30余年来冷库建设上有很大的发展,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从普通冷库到气调贮藏不断改进。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高湿无霜节能自动化冷库”的研究成果,成本低、可大可小、方便管理、效果好,已开始在各地推广,颇受欢迎。果品加工适应多样化消费和保健的趋势随之而兴,罐头、果酱、果汁、果酒等处处可见,浓缩果汁、全果肉饮料、果醋及醋饮等也应运而生。在加工业方面,产方与厂方在原料价格上的争议司空见惯,这是制约加工业发展,也是影响生产者积极性的主要障碍之一。某些发达国家,以加工业(包括酿酒业)为龙头的产销链屡见不鲜,可酌情借鉴。

小生产与大市场这对主要矛盾,引发出果品产、销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果品生产的省工高效、机械化、规范化管理、丰产优质及食品安全责任制、产销链的整合等都程度不同地依赖着生产规模化的实现去缓解。当然,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规模只能适度。现有联产承包责任制果园只能通过合作、转让等各种方式逐步有序地转型。其中,公开、公平利益分享的原则是不可或缺的。

和氏之璧,出于璞玉。群策群力,温故求进,稳健改革,一定能让具中国特色的果树产业更加繁荣兴旺。

收稿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罗新书(1932-),男,山东潍坊人,教授,主要从事果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S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16)02-0001-04

猜你喜欢
种苗品种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种什么品种好?
高锰酸钾在种苗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