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国际化进程中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研究*

2016-03-28 16:15陈赟畅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素质提升管理人员

陈赟畅



高校科研国际化进程中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研究*

陈赟畅

摘要:目前,高校科研国际化呈现出项目国际化程度加深、机构境外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强、评价国际化、科研人员国际化和成果输出和转化加强等特点,对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分析当前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上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探讨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方法,是适应科研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科研国际化;管理人员;素质提升

陈赟畅/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处助理研究员,硕士(江苏南京210023)。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也是国家创新的重要力量。科研管理人员有组织、管理、协调和服务高校科研工作的职能,其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科研质量和水平。随着各国高校国际化建设的深入,科学研究也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当前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科研所呈现的特点以及科研管理人员当前素质上存在的问题,对促进相关人员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

一、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主要特征

科研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之间,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所进行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科技人员互动、资源互补和信息融合的过程[1]。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国际化总体呈现两大特征:一是与国外在科研合作、联合攻关上的协同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二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科研“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科研分工、推广科研成果、参加学术活动及组织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项目国际化程度加深。随着科研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中国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我国学者承担和参与国外科研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一方面,许多留学归国人员和访问学者通过学术交流与国外科研人员确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承担和参与国外各类科研项目。国内学者与国外共同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分工和联合攻关;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提升,国外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参与国内课题研究的国外学者数量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国际参与合作研究派遣40975人次,接受37778人次,比2013年增长3%[2]。

2.科研机构的合作和资源共享程度加深。当前,国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科研机构,在新成立的部分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智库中均有国外机构参与。此外,各类型高校也将与国外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作为快速提升学校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有研究显示,当前中国重点高校与海外联合建立的研发机构/实验室数平均每校有6个,且“985”高校高于“211”及其他学校[3]。

3.科研评价逐渐国际化。科研评价是对科研过程及其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国际化的趋势下,国内科研评价国际化趋势增强。在方法上,逐步实现质量和数量相结合,SCI、EI、SSCI、A&HCI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式,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论文逐年增加。同时引用量评价、代表作评价,如在《Science》《Nature》《The Lance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衡量国内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形式上,国外所常用的机构评价、社会评价、同行评价的方法也逐步在我国的科研成果评价中出现,在一些同行评价中,部分高校也尝试引入国际同行进行评价,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科研评价体系的完善。

4.具有留学背景的科研人员人数增加。随着高校内涵建设深入,为提升竞争力,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人员的留学背景,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为科研人员提供国家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一方面,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从以往的只关注海归经历逐步发展成为要有海外名校经历;另一方面,各高校以出国访学、跟岗学习等形式系统性地输出科研人员进行留学深造。这两方面使得高校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5.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一方面,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讲学,一些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智库还承担国际区域性的会议和论坛,并服务国家政治外交;另一方面,随着科研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国外期刊中担任评委或被海外邀请出国讲学。

6.成果输出转化力度提高。一方面,国家通过政策引导,设立成果输出和转化渠道,不断向国外输出国内的科研成果,如设立学术外译项目等。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研发和转化,并将成果输出国外,实现成果的转化。部分高校将成果的输出和能在国际范围内应用并通过政策作为检验学者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极大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输出和转化。

二、当前部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原因

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全面的国际化特征,并带动科研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而当前部分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科研国际化进程相比相对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基本业务技能的缺乏。面对科研国际化趋势,科研管理人员在基本业务技能上存在欠缺:一是语言应用能力的不足,因学历构成、专业构成的不同,科研管理必要的读写技能不足外,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的口语能力较弱,制约着其他能力的发挥。此外,对于使用小语种的国家,科研管理人员涉及更少,成为工作中交流的短板;二是对国际科研信息的收集和驾驭能力缺乏,不能够及时地采集和分析科研信息,对国际科研进展了解不足;三是基本的工作能力不足,如对SCI、SSCI、EI数据库的检索和核实技能不足,不能够及时更新相关期刊收录信息,不了解国际上成果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流程。

2.管理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也是实现科研管理增效,促进学校科研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而受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面对科研国际化的趋势,管理人员整体的创新能力不足:一是主动创新意识欠缺,对科研国际化的认识不足,在管理理念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思维,对自身在科研国际化进程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预计和准备不足;二是机制创新缺乏,对于科研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整体反应滞后,管理机制也相对保守,对科研国际化过程中分工细化、交流频繁、项目周期长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机制创新不足,在确保科研运行和学术交流中涉及其他部门协同解决的问题,牵头解决的主动性不足;三是方法创新不够,在管理上未能与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相结合,针对科研国际合作中的特殊性,管理方式相对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管理效率也相对滞后。

3.服务意识和人本精神不足。科研管理具有服务性,国外大多数科研管理是借助科研助手的服务完成的,科研人员的自主性较强。而在国内,科研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管理性与服务性的关系认识不足,重管理、轻服务,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差异和特点认识缺乏,对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和科研环境差异接纳性不足,难以在工作中以人为本,求同存异,充分发挥海归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且考核以量化评价为主,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是否用心研究,以及“科研进展除了跟个人科研能力有一定关系,更多地还与客观环境的变化有关”等隐性因素考虑不足[4]。难以做到以人为本,将人作为管理和发展的核心。此外,部分管理人员在国际化进程中缺乏正确的定位,与科研人员相比产生落差,“缺乏高尚热情的职业情感,直接导致情绪低落,职业倦怠,工作效率低下”,[5]服务意识缺乏。

科研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新理念、新制度、新情况和新方法,客观上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造成当前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相对滞后的原因主要聚集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准入制度,人员构成良莠不齐,基础素质各异;二是现有部分科研管理人员没有持续学习的意识,也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职业提升经历;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在学历结构、专业构成上国际化水平较低,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科研人员相比差距明显。

三、科研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路径探讨

为适应科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提升高校科研的竞争力,需要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予以优化,提升其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科研管理人员的“准入制度”。对于科研管理所必备的素质进行标准化建构,并根据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将相应的能力分为硬性能力和软性能力两方面,硬性能力包括语言应用能力、文件管理、计算机操作等;软性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分类,沟通和协调以及事务处理能力等。以此作为考察的基本要素,从源头上保证科研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做好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入职培训。

2.建立科研管理人员职业发展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安排专人负责、专门的教室和相对稳定的任课教师”[6],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二是提供科研管理人员交流和协作的平台,将科研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要求以及所具备的新技能在科研管理人员中进行交流,并为跨校合作、跨区域合作的项目管理提供协作的渠道;三是关注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鼓励他们参与科学研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专项研究,鼓励其将管理与研究相结合,增强其对科研工作的认知,提升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信息的驾驭能力。

3.提供科研管理人员国际化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并提供科研人员参加国际交流和访学的机会,使其熟悉国际科研环境,了解项目国际分工的流程和特点。提升认知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同时发挥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中所形成的组织攻关、争取资源、协调沟通的能力,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在国际分工中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搭建科研管理人员与留学归国人员、国外学者交流的平台,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各方诉求,理解科研人员的差异和需求,提供准确、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4.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在引导科研管理人员提升个人服务意识,加强道德修养和人本精神的同时,还需建立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必要考核和评价制度,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监督机制,设立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的考核和评价制度,通过制度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韩洁芳.高校科技国际化的聚类与典型模式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4(5).

[2]教育部科技司.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3]程莹等.中国重点高校国际化发展状况的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4]林春丽,谭广炎.基于人本管理视角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5]李志巧.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优化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

[6]卢霄峻.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责任编辑:姚旺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7-0018-0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学术生态视角下高校海归教师科研适应研究”(14YJC880009);江苏省社科基金“高校新型智库成果应用效度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15JYC 006)

猜你喜欢
素质提升管理人员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全面建设素质提升工程 打造高素质党群干部队伍
浅谈高校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提升研究
新时期舞蹈编导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探索与研究
中等专业学校音乐欣赏教学研究
全国邮政报刊接办管理人员名录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