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选》陶诗文反观萧统重“风教”的文学趣味

2016-03-28 16:15尚贝贝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萧统文选

尚贝贝



从《文选》陶诗文反观萧统重“风教”的文学趣味

尚贝贝

摘要:陶渊明的诗文以平淡自然为主,尽管他的诗文享誉后世,却湮没于当时。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提出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选文标准,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由此看来陶渊明的诗文似乎与《文选》选文趋向相左,但《文选》却收录了陶渊明九篇作品,难道陶诗入选仅是因为像有些学者所说的“破例”吗?细细分析入选的陶诗陶文可知,这些诗文“辞采精拔”合乎《文选》选文标准;还可以窥见萧统不只重“辞藻”,还重“风教”的文学趣味,这对我们研究《文选》的选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选》;陶诗陶文;萧统;风教

尚贝贝/郑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河南郑州450001)。

昭明太子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赋诗文总集,它收录了从先秦至梁代130位作家的700余首作品。萧统将“文”分为三十九种文体。《文选》中收录的作品是萧统按照“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标准,“略其芜秽,集其英华”而成,所以入选的诗文是经得起推敲、具有经典性的。它们不仅体现了萧统的选文眼光,也从侧面反映了萧统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趣味。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是对于文术,自有主张的作家,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倒并不在作文心,文则,诗品,诗话,而在出选本。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一法也,如《文选》是。”众所周知,陶渊明的诗文以平淡自然为主,这与齐梁时代崇尚丽靡的文风格格不入,所以陶渊明及其诗文在他生活的时代和去世后的百年间并不被重视,而讲求“翰藻”的《文选》却收录了他的九篇诗文作品。不仅如此,萧统还为陶渊明编集、作序和作传。但是萧统本人的创作风格却又与陶诗陶文大相径庭,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陶渊明和治“选学”者的热议。陶渊明诗文究竟是否符合《文选》的选文标准,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是否仅因为推崇他隐士的风范和人格,《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反映出萧统怎样的文学趣味?这些都是研究陶渊明以及《文选》时需要澄清的问题。其实《文选》中收录的陶渊明诗文是比较有文采的,并不违背《文选》的选文标准,而且还能从侧面反映出陶渊明注重“风教”的文学趣味和文学主张。

一、《文选》收录的陶诗陶文“辞采精拔”具有“文”的特色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创作多围绕“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主题,文坛充斥着“丽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风,因而陶渊明抒写个人隐逸情怀及田园生活的诗作,在南朝文坛上略显另类。时人对其评价不高,“世叹其质直”,认为他的诗文是没有文采可言的“田家语”,这般评价陶诗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宋齐时代“元嘉三大家”之一的鲍照是较早发现陶诗价值的文人,他还曾模仿陶诗创作了《学陶彭泽体》。齐梁时代的才子江淹也模仿陶诗作有《拟陶征君田居》,他们模仿陶诗显然出于对陶诗风格的接受和喜爱。其后,钟嵘进一步肯定了陶诗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其《诗品》虽仅将陶诗列为中品,但他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风华清靡”。这充分肯定了陶诗的文采,并指出了佳句为证:“欢言酌春酒”(《读山海经》其一)及“日暮天无云”(《拟古》其一),此外,“陶公咏贫之制”即《咏贫士》诗被钟嵘列入“篇章之珠泽,文采之邓林”,陶渊明也被称为“才子”。

昭明太子萧统更对陶渊明的诗文大加赞扬,“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认为陶渊明的诗文卓尔不群,词采精美拔俗,直抒胸臆且情感饱满充沛,富于变化。萧统毫不掩饰对陶渊明诗文的喜爱,在《陶渊明集序》中称“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他推崇陶渊明高洁的人格,把他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圣贤人物,对他的诗文自然会“爱屋及乌”,但这并不是陶文入选《文选》的重要原因。萧统认为文学的发展规律是由朴素到华丽的,“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其厉”。因此,他在选择每一时期的作品时比较倾向有“华”特质的作品。而入选《文选》的九篇陶诗文显然在萧统看来是比较有文采的,是萧统从《陶渊明》集中“采摘孔翠”“集其清英”而来,具有“文”的特性。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拟古》及《咏贫士》均是组诗,萧统各选其一首,分别是《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拟古(日暮天无云)》和《咏贫士(万族各有托)》,这三首诗也恰恰得到了南朝诗评论家钟嵘的好评,可见在钟嵘和萧统的眼中他们是很有文采的。另外五诗一辞,《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挽歌(荒草何茫茫)》《杂诗(结庐在人境)》《杂诗(秋菊有佳色)》及《归去来兮辞》“或述行旅,或为挽歌,或托物起兴、咏物抒怀,均是标准的文人习作”,典雅而不野,其中的清辞秀句至今仍被人们交口称赞,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不慕荣华等。由此可见,陶渊明诗文入选《文选》不仅仅是萧统推崇陶渊明人格的缘故,陶诗陶文“风华清靡”“辞采精拔”的特点是与《文选》“翰藻”的选文标准相合的。

二、从《文选》对陶文的取舍反观萧统重“风教”的文学趣味

与刘勰“征圣宗经”的文学观不同,萧统认为文学的发展趋势是日益华丽,文今胜于昔,这从他选文“详近略远”的特点可以看出。但这并不是说注重“翰藻”是《文选》唯一的选文标准,相反,萧统选文十分重视“风教”,即作品的教化作用。萧统的这一文学趣味在他对陶文的取舍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萧统自幼就接受了儒家正统文学思想的熏陶,史称他“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梁书》本传,《南史》本传亦云然)。因此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在个人修养上谨守“仁”“孝”,而且在文学上要求诗文要讲究“风雅之道”。《文选序》中有多处都透出他对儒家正统文学思想的接受和认同,首先表现在他认为诗应言志,能讽诵:“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这段话化用的正是《诗大序》和《礼记》中的文字;其次,论及《文选》为何不选经书时说“若夫姬公之籍,孔父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岂可重以芟夷,加以剪裁”,这句话寄寓着萧统尊经的深意。因此,他心目中理想的诗文既要有华美的文采,又要符合儒家正统思想即重“风教”,正如他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所说的“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俘,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呈现的是儒学、玄学和佛学三者合流的局面,受其影响陶渊明的思想也比较复杂,儒道兼而有之,而《文选》选录的陶渊明九篇作品却着重强调他的儒家思想,这与萧统推重儒家文化,重视“风教”的文学趣味不无关系。这九篇作品无一不透出陶渊明淡泊名利、“安道苦节”的情怀,折射出他超凡脱俗、不为物役的高洁品格:《始作镇军参军京曲阿》中“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的安贫乐道;《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中“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及《归去来兮辞》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的不慕荣华;《杂诗(秋菊有佳色)》《拟古(日暮天无云)》中的“寄酒为迹”;《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的恪守旧道,叹无知音;《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中“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的怡然和悠闲;《杂诗(结庐在人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之趣。透过这几首诗文我们看到了一个“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圣者形象。萧统认为人们通过阅读陶渊明的诗文,追想他高尚的圣人品格,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节操,达到“风教”的作用,即“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泰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萧统深爱陶渊明的诗文,他殷勤地为陶渊明编集作序和作传,并在《陶渊明集序》中盛赞陶诗陶文,以为“文章不群”“莫与之京”,而且将他认为比较有文采的精品诗文收入《文选》。陶渊明诗文中有一篇文章十分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闲情赋》。萧统在《陶渊明序》中批评它是陶文中的瑕疵,“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以为如果没有这篇文章,那么陶文就会完美了。其实,这篇文章“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情采,它都可与宋玉的《高唐》《神女》《登徒子好色》,以及曹植的《洛神》诸赋相类比。”《文选》却独不取《闲情赋》,探究原因盖其“卒无讽谏”有伤风教,可见萧统对“风教”的重视。正因为如此,从先秦至六朝一些文采华美的作品,如王羲之文采斐然的《兰亭集序》,或因其流露的思想与萧统“风教”观不符而被排斥在外;对于蔡邕的作品,只取了他《郭林宗碑文》《陈仲弓碑文》两篇碑文,而那些在今天看来更富文学价值的抒情小赋,如《述行赋》《青衣赋》等却一无所取,或因其浮而不典之故。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萧统《文选》录入了不少“建安七子”的作品,却唯独不选徐,这也离不开萧统对儒家正统文化的推崇及对“风教”的重视。

萧统十分推崇陶渊明“贞治不休,安道苦节”的圣贤之德,认同其“韬光晦迹、遁世隐居”的隐逸生活,欣赏其“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的率真文德,并将其认为精品的陶文收入《文选》之中。《文选》收录的九篇陶文,在艺术上“风华清靡”“辞采精拔”,具有“文”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萧统通过对陶文的剪裁和取舍,向人们展示出了“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具有圣者形象的陶渊明,为后世评定陶渊明及推崇陶文奠定了舆论基调。萧统对陶文的取舍反映了他推崇儒家正统文化,崇尚雅正的文学观以及重视“风教”的文学趣味,可以根据这一观念来研究《文选》选目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俞绍初.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顾农.文选与文心[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鲁迅.《集外集》选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丁永忠.论萧统《陶渊明集》与《文选》的不同文学价值取向[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7]边利丰.萧统——陶渊明经典的“第一读者”[J].九江学院学报,2007(2).

[8]贾文斌.宗雅集篇——谈《文选》陶渊明作品的艺术风貌及萧统的选录标准[J].理论学刊,2006 (11).

责任编辑:郭一鹤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7-0036-03

猜你喜欢
萧统文选
精览儒释道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画与理
从“文取旨达”到“文章不群”:论陶渊明文学史地位的升格
论萧统对陶渊明的发现与传播
画与理
画与理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