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模式研究

2016-03-29 15:27侯秋露
运动 2016年13期
关键词:保护模式酉阳真性

侯秋露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模式研究

侯秋露

(重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1331)

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土家族摆手舞保护传承中涉及到的原真性、全民健身和节庆展演3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进行整理分析,并归纳提炼为“三维一体”的土家族摆手舞非遗保护酉阳模式。研究认为,“三维一体”的土家族摆手舞酉阳保护模式,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以及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为解决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的“静态保护与弘扬发展、整体保护与属地割裂”问题提供启示,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维一体;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模式

当前,全球化正在冲击和改变着世界各民族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都在不同程度地寻求保存、发展自身民族文化的对策,力图在全球化历史进程中选取自身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相适应的发展方向,从而确定自身民族文化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直倍受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和关注。伴随着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演进与发展,许多国家都根据各自的国情、相应的文化理念以及法律传统等创造了诸多保护模式。例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原生态保护模式)、政府供养传承人模式、社会普及传承模式以及旅游开发模式等。我国的5 000年文明历史,沉淀并积累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拥有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些非物质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畸形发展等因素威胁,民族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一大批传统文化遗产正在加速消失。因此,强化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以及推进保护模式,对于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1 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模式

摆手舞是土家族先民在原始的劳作和生活基础上自编自导的以祭典舞蹈、唱歌等为表演形式,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及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集音乐、舞蹈、康体、美学、伦理、爱情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全民舞蹈,至今已有1 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由于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之一,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它承载着土家族几乎所有的历史和文化。酉阳自治县是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是武陵山区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为了更好保护摆手舞这一土家族民族“瑰宝”,酉阳地区启动了以申遗工作为核心的土家摆手舞保护工程,并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原真性、全民健身和节庆展演保护方式,这些保护方式,有力地支撑了保护土家摆手舞的保护和传承。

1.1原真性保护方式

原真性保护方式是以维持某种文化母体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要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保护模式。“原真性”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遗产保护领域。1994年12月,日本的《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是有关原真性问题的重要国际文献,它肯定了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其实,原真性的文化保护传承观念在我国早已有之,如文物古迹保护遵循的“不改变文物原状”就是直观而显著的体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看,活态性是其最重要特征,是保持其母体特色,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根本所在。因此,建立在这一取向基础上的原真性保护模式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模式。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相关文化遗产实施原汁原味的记录,以保证相关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真实、完整和全面,从而为人类文化的创造与发展提供原始素材,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中继续发挥其传播文化、开发民智、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等作用。近年来,围绕着土家族摆手舞原真性保护模式的探索和建构,酉阳县根据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传统等现实条件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加强土家族摆手舞理论研究工作,确立其文化内涵和特色。先后搜集、整理、出版《酉阳民族民间文艺典集》《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族文化丛书》等5本理论研究专辑,并于2010年8月挂牌成立酉阳中国土家文化研究院,为提升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水平、提出前瞻性课题和成果奠定了基础;其次,整理修缮摆手堂、新建土家族摆手舞广场及主题公园。酉阳县政府投入800万元恢复和完善土家摆手堂、建设30个乡镇摆手舞广场,投资14 000万元修建可容纳数千人的桃花源摆手舞广场,投入近2亿元在酉阳县建成15个主题公园,2012年启动土家族文化博物馆和摆手舞博物馆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摆手舞活动场所和观光学习基地。第三,建立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保障制度,稳固和保护摆手舞原真性传承的人力基础。为了让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能安心带徒授业、展示技能,酉阳县政府每年拔专款5万元,专门用于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的生活补贴,减少传承人的后顾之忧。第四,推进土家族摆手舞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为了进一步弘扬与发展土家族摆手舞,酉阳县成立了申遗办公室和专家组,完成了土家族摆手舞的申遗文本和专题片,也预示着土家族摆手舞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原真性保护模式的探索尝试,对土家族摆手舞的保护发挥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1.2全民健身保护方式

全面健身保护模式是指将民族舞蹈纳入全面健身体系,以全面健身活动作为载体和平台,通过广泛的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的参与实现其保护和传承。由于全民健身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全民健身不仅是体育事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重视民生”的重要体现,更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一种重要载体和渠道。自《全民健身纲要》实施以来,在体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全民健身体系。健身内容和资源也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充实,一批个性化、多样化、精品化的健身资源得到不断拓展和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全民健身保护模式,可以将民间劳作、生活时的田园牧歌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经过整理、挖掘,改造,再转化为全民健身资源。这种来自百姓生活的、身边的歌舞乐活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仍是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人们文化、健身生活的主要资源。因此,通过这种保护方式可以实现双赢。

土家族摆手舞集民俗、体育、舞蹈为一体,由各种摆、拐、走、跳、抖、闹等舞蹈元素组成,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豪放的活动方式显示了土家族文化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文化气派。自1983年酉阳自治县成立以来,土家族摆手舞经历了挖掘整理、提炼升华和推广普及3个阶段。在挖掘提炼升华中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实现传统与现代、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协调统一的原则,从众多的原始形态中抽象出最具代表、最富特色的舞蹈动律,在保留原始摆手舞的“单摆”“双摆”“抖虼蚤”“岩鹰展翅”等基本动作基础上融入现代体育健身元素。在音乐伴奏上则采用了原始的酉阳民歌,经过适当整理,然后再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制作和发行了《酉阳情韵》《酉阳土家摆手舞》《摆手情韵》等土家族摆手舞光碟,举办了多期土家族摆手舞培训班。积极推进土家族摆手舞“五进一普及”(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和广场摆手舞)活动,在酉阳县掀起了跳摆手舞热。如今,漫步于酉阳的土家山寨、机关、工厂、学校,随处可见茶余饭后的人们在空旷的地方,随着悠扬的木叶情歌声,跳着风情万种的摆手舞情境。摆手舞已成为酉阳人生活的一部分,其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这种全民健身式的保护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实全民健身内容和资源,为我国健身品牌项目的开发储备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来自于民间、经过整理创新后再回馈于百姓的保护模式,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远离百姓,这将进一步夯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基。随着全民健身保护模式的不断升级,必将促进土家摆手舞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1.3节庆展演保护方式

节庆展演保护模式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必要的改造整理,使其演变为能够与舞台展演相适应的舞台文化内容,通过节庆展演传播形式实现其保护传承。节庆展演是强化区域文化特色及认同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市场经济下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再生的过程,节庆展演给予濒危、过时的文化展示自我的第二次生命。节庆展演通常是由政府主办、部门协力、群众参与,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对地域传统文化进行集中展示的过程。因此它的传播广泛,影响巨大,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领略传统文化魅力,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途径。

原始土家族摆手舞始于唐代,初与祭祀有关,后演化为风俗。其是土家族先民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仪式性集体舞。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幼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先由土老司手举扫帚,唱扫邪歌,然后摆手队伍举着龙凤大旗,打着镏子、围鼓,吹着牛角、土号、唢呐,燃放三眼炮和鞭炮,身着“西蓝卡谱”,头包花巾,扛着神棍,在一声“喂嗬”中入场。摆手舞蹈时呈多层圆圈排列,一人领舞,众人随跳,粗犷豪放,生活气息浓烈,即兴性强且热闹非凡。摆手舞分为大摆手舞和小摆手舞。大摆手舞每3~5年举行1次,以村寨为单位,上万人参加。表演内容主要有“闯堂进驾、开头辟地、人类起源、迁徙定居、耕作劳动、自卫抗敌、扫堂关架”等8个部分,展示的是土家族先民跋山涉水、迁徙繁衍、农事活动、日常生活、战争等场面。小摆手舞则是本村本寨,每年举行。其主要为祭彭公爵王、打蚊子、牛打架、挖地、播种、插田、除草、收割等农耕内容,借舞蹈表达劳动丰收的喜悦欢乐之情。近年来,酉阳县在继承土家族摆手舞原始传统节庆仪式基础上,对节庆的时间、形式、功能、参与主体、传承方式进行了拓展。首先,节庆时间增加。充分利用“五一”和“十一”等重大节庆时期,举办各种摆手舞欢庆活动。其次,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摆手舞大赛、两万多人同跳摆手舞,成功申报《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再现并升华了当年“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盛况;CCTV-3的《舞蹈世界》栏目分别于2009年10月18日和10月28日播出《风情毕兹卡》,即摆手舞上、下集,并拍摄了以土家族摆手舞为题的电影《摆手舞之恋》。第三,功能上的跨越。酉阳县加强了摆手舞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发展,将土家族摆手舞和山水生态旅游联动推进。成功举办了酉阳中国土家摆手舞欢乐文化节及于2011年启动了重庆·酉阳桃花源国际休闲旅游文化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政府的积极推进和现代大众传媒的集中展示下,土家族摆手舞已经从单一的传统节庆仪式逐步形成了集文艺汇演、全民健身、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物资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载体。其文化“软实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1.4小 结

在进行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守区域性的原则。通常,遵守区域性原则应注意:在设计中充分传承当地的人文特色。在这基础上,进行一个比较适宜的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管理,充分将施工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内涵融入建筑过程中,使其能够发展成为传递特有精神的渠道[4]。

以上3种保护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去保护并发展着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可以说,随着土家族摆手舞保护与传承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在原真性、全民健身、节庆展演多维保护视角下,已形成独具特色“三维一体”土家族摆手舞非遗酉阳模式。

2 启 示

2.1改变观念:从单一到多维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学界一直存有静态(木乃伊储存式)保护与动态(开发式)保护2种学术观点,并由此引发学术争论。这种基于某一种角度的保护视角容易引发学术争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并使其得以传承,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对保护的理解,不能单纯地以为就是像古董一样原封不动。要知道,大凡非物质文化,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本身都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有的甚至就是现实、现存生活的一部分,要保护、要传承就不可能不动、不改变。相反,应在生活的历史长河去流动、去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保护。“三维一体”的酉阳土家族摆手舞保护模式,打破了泾渭分明的“静态”储存式保护与“动态”开发式保护之间的藩篱,将“静态”的储存与“动态”的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保护过程中的开发与开发中的保护合二为一。这是因为从文化保护的视角看,原生态的文化只要合理引导和有度开发,依循文化的本质性追求,在形式变化中仍旧葆有民俗文化精华,则可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从而使得文化保护和地方经济获得利益最大化。

2.2改造与创新:从原真到展演

土家族摆手舞节庆展演保护模式的实施效果证明,非物质文化展演是真实展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承载的一个群体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信息,以美好而又感人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珍惜和虔敬之心。展演是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形象和地域特征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手段,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活动都具有突出的“自娱”和“娱他”价值功能。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中,将少数民族地区欢乐图腾的资源加以利用,以提升大众生活质量的健身资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创新的突出表现。这些保护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中活起来、亮出来,可以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3建立联合机制:从地区分割到整体保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生存方式、生产技艺、生活智慧、思维原型大同小异,由此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了行政建制的藩篱,呈现出许多同源性或共同性的形态和特征。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同源共生性特点,因此,常出现地域归属之争。这种不深究其文化遗产本身内涵而热衷于地域归属之争的现象,是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也给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诸多问题。目前,跨越渝、鄂、湘和黔4省市的土家族摆手舞世界申遗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酉阳县为中心的联合申报机制。尽管目前还面临着一些合作瓶颈,呈现出管理上的松散性,但伴随着以酉阳为中心的联合申报机制的实施、完善与发展,必将为我国同源共生性的非物质文化的申报和保护提供有益启示。进一步加强渝、鄂、湘、黔土家族摆手舞联合申报协作机制。成立土家族地区土家族摆手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组织,定期召开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学术研讨论坛;组织召开渝、鄂、湘和黔4省市相关文化部门人员通气会,商议申遗步骤及细化合作事宜,以全面体现土家摆手舞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同源共生性的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遗开辟一条路径。

[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法[ J ].法商研究,2009(2):75.

[ 2 ]酉阳县政府公共信息网[EB/OL]. http://youy.cq.gov.cn/.

[ 3 ]罗靖,章牧.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4):99.

[ 4 ]李伟.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生态与文化传承[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143.

[ 5 ]古维秋.排舞对我国民族健身舞发展的启示[ J ].体育文化导刊,2010(8):140.

[ 6 ]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Intangible Heritage as Metacultural Production,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

[ 7 ]奚凤兰.乡村节庆体育的价值重构及路径选择[ J ].上海体育学院2011,35(4):55.

[ 8 ]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J ].山东社会科学,2010(3):28.

[ 9 ]光映炯,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1):45.

[ 10 ]陈勤建,钱炜蕾.“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联动和共同发展[ J ].文化遗产,2008(1):144.

G85

A

1674-151X(2016)07-147-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3.075

投稿日期:2016-06-01

侯秋露(1991—),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保护模式酉阳真性
建筑原真性探微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猫科动物的保护色
酉阳桃花源一游
驯服酉阳河
域外信用的立法模式对我国信用权保护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