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就是你的“诗歌和远方”

2016-03-29 02:53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香巴拉大道理香格里拉

此岸与彼岸,构成了人类匍匐前行的全部理由。西藏的故事——仿佛在传说中成了人间乐土与香巴拉。

此岸总是残缺,唯有抵达彼岸,才是圆满。正是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需求,数百年间将西藏塑造为高耸的彼岸。

神话一旦升腾,就再未降落,令西藏成为一种恒久的时尚。最初,它被传为黄金流淌的应许之地,后来,四面八方的人向这时尚之地涌来。

喜马拉雅山区的传说,让全世界趋之若鹜,并终令西藏成为传说与现实中梦幻之地——香巴拉,这恐怕是西藏最美丽的诱惑。

陈丹青在这儿速写人物,朱哲琴在这儿唱响歌谣,早在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生柏都将北京之外的第二场展览放在拉萨;他们的编码,都夹带着喜马拉雅的气息,冲下高原,令更多人纷至沓来。

商业化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更增强了这番狂想与热望的音量。若要挑战极限,可以像王石一样攀登珠峰;倘欲重返内心,可以像陈坤一样沉默行走;想特立独行地度过一段时光,西藏就是你的“诗歌和远方”。

藏学家沈为荣的观点或许过于冷静:西方人是将他们对一个失落了的美好过去的缅怀移情到了西藏,香格里拉、西藏不过是后现代西方社会创造出来的一个乌托邦和精神超市……西方人神话化西藏是“借西藏酒杯,浇自身块垒”。

他进一步批评说,西方人爱慕西藏,以此鼓吹智慧、慈悲、非暴力、环保、男女平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而国内的西藏发烧友则多半拿西藏和藏传佛教当作心灵鸡汤来消受,关心的只是个人情感、生活方式等小问题。

大道理或小问题,都是香巴拉神话的不同层面,都遇到不懈的抵抗。艺术家几乎站在最前线,他们拒绝外界对西藏的“香巴拉式”想象,意图以陈述现实的笔调消解这种时而虚假的浪漫。

“他们既深知来访者的香格里拉想象是什么,也同样深知非香格里拉的西藏的现实是什么”,著名艺术家邱志杰来到西藏交流后写道,“事实上对这一代画家构成压抑的假想敌,并不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或者来自西方的文化影响,而是日渐商业化的现实本身。”

传说中香巴拉是时间之轮的保存地,如今香巴拉的时针飞快地旋转,足以让人晕眩。这期杂志中,我们回归现实,看一个传奇之中的风尚西藏——千年的寺院红墙下街舞者在旋转,唐卡的神圣叙事中不乏艺术家们大胆突破的尝试;藏北牧民的氆氇和西藏乡村的陶器出现在巴黎的豪宅里。

我们愿回归时间,站在西藏的“金门口”提问:为什么来西藏?

本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香巴拉大道理香格里拉
《寻梦香巴拉》节选
《寻梦香巴拉》节选
香格里拉行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寻找香格里拉
走进香巴拉
迷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