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然”的成词过程考察

2016-04-03 21:52孟博文
文学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成词庐江语料

孟博文

“定然”的成词过程考察

孟博文

本文以语气副词“定然”作为研究对象,描述论证了其语法化的成词过程,考察了其用法。“定然”这一词语出现的较晚,大约在北宋时期出现,元时使用增多,明清时已大量使用,十分普遍。因为,“定然”采用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方式产生新词。所以,在考察“定然”的成词过程中,我们重点研究了“定”的语法化过程。整理确定了“定”的语法化路径。“定”的意义由最初的动词“止息、安居”,引申指使“安定、稳固、不变动”。后又由“安定”引申指 “明确了以后,不再改变即确定义”。又由动词“确定”义虚化为用在动词前,表示事实确实如此的表态副词“确实”义。由“确实”义进一步虚化为表示主观上一种肯定的判断的意义,即“一定”、“肯定”义。“定然”就是用新的构词形式表达了“一定、肯定”义。

定然 来源 语法化

关于“定然”这个词的来源,我们可以从它的构成成分“定”和“然”来分析。许慎的《说文解字·宀部》记载:“定,安也。从宀,从正。”所以“定”本义为止息、安居。而后又引申出安定;决定;确定。通过语料考察,以上这些义项的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1)停止,止息。

《邶bèi风·日月》一章:“胡能有定,宁不我顾。”《毛传》:“定,止也。”《郑笺j i ān》:“君之行如是,何能有所定乎?”

《小雅·采薇》二章:“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郑笺》:“定,止也。我方守于北狄,未得止息,无所使归问。”孔颖yǐng达《正义》:“言未得止定,无人使归问家安否。”

“止息,停止”就是“停下来,安定”的意思。所以,“定”的词义由行动的“止息、停止”,进而发展演变为“平定、安定”的意思。

(2)安,安定。

《小雅·六月》三章:“共武之服,已定王国。”《郑笺》:“定,安也。”

《大雅·瞻卬yǎng》一章:“邦靡有定,士民其瘵zhài。”《郑笺》:“邦国无有安定。”

“安、安定”都有不在变动的意义。所以,后来又由“安定”引申指 “明确了以后,不再改变即确定义”。

(3)决定,确定。

《小雅·正月》四章:“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朱熹《集传》:“及其既定,则未有不为天所胜者也。”马瑞辰《通释》:“言天有止乱之心,则此讹言之小人无不能胜之者。”

《大雅·抑》二章:“yù吁谟m ó定命,远犹辰告。”朱熹《集传》:“定,审定不改移也。”

以上例子中“定”,从意义上看,无一不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从句法功能上看,多以“定+N”或“N+定”的形式出现,在句中充当谓语。所以,此时的“定”仍然是动词。

但笔者在通过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朱氏语料库搜索“定”时,发现先秦时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例子,这里的“定”和上文中的“定”有所不同,似乎已有虚化的倾向。

例:卑辞而不听,财而无枝,计战而足,近告而无顾,告过而不悔,请服而不得,然后绝好于闭门,循险近,说外援以天命,无为是定亡矣。(先秦《逸周书》)

从句法功能上看,以“定+V”的形式出现,在句中似乎充当着状语的角色。但《逸周书会校集注》这本书中记载的是“【汇校】丁宗洛云‘定亡’疑为‘危亡’讹。【集注】中陈逢衡读“然后闭门循险,近说外援,以[干]天命,无为是定亡矣。”所以,此处有争议。

通过对语料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发现约在汉代的时候,“定”已经出现了语气副词的用法。

(4)闻陈王定死,因立楚后怀王孙心为楚王。(《史·高祖纪》)

《古书虚词通解》中有“《词诠》 表态副词。刘淇云:‘的辞也。’达按犹今语云的确。《辨略》的辞也。”

按:此项用法为动词确定义的虚化。

(5)梁前使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邟háng之,还报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汉书·陈胜项籍传》)

这里的“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翻译为“项梁听说陈胜确实死了,就召集各位副将会聚到薛城计议大事。”我们赞同这个翻译。“定”用在动词“死”的前面,作状语,表示事实确实如此。

在《世说新语·方正》“定”也有类似的用法出现。

(6)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藉,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dūn主簿,在座,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这里的“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翻译为“我哥哥在庐江郡确实很友好,庐江人士都称颂他。”依然表示事实确实如此的意义,起强调的作用。副词“定”用在形容词“佳”前,作状语。

(7)问道夫婿定应回。(庾yǔ子山《荡子赋》辨)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定”依然用在动词前,起强调作用。但此时翻译为“确实,即表示事实确实如此的意义”就不太合适。结合上下文“前日汉使著章台,闻道夫婿定应回。”我们认为“定”已经偏向于表示主观上一种肯定的判断,译为“一定”、“肯定”义更为合适。

唐宋是“定”的“一定”、“肯定”义,这一用法逐步使用的时期。

(8)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倘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唐诗别裁集·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9)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稼轩长短句·水调歌头·送信守王桂发》)(南宋词人)

(10)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词综》程垓《水龙吟》)(南宋词人)

随着副词“定”“一定、肯定”义的使用,出现了“定(词根)+然(词缀)”的形式。据语料统计,“定然”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北宋柳永的词《长寿乐》中。

(11)尤红殢翠。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情渐美。算好把、夕雨朝云相继,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

此时,“定然”已经具备语气副词的意义及用法,是“一定、肯定”义,表示确认强调的意思,属于“NP+定然+VP”的格式。但这一时期“定然”的使用较少。

到元明时期,“定然”的使用逐渐增多。据语料库统计,元时该用法有5例。

(12)若无免贴。定然打三下。(《老乞大谚解》)

(13)且去禀报太尉道:“小道看来,定然是个妖人做作,不干二郎神之事。”(《元代话本选集》)

(14)寒家首饰,定然还有几件在彼,再望老公祖一并逮问。(《元代话本选集》)

据语料分析,此时,“定然”突出的是口语用法。5例均是话本中的用法。

明时该用法有140例。

(15)若听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三国演义》)

(16)夫人这番却主意要与丈夫娶妾,晓得与他商量,定然推阻,便私下里叫家人唤将做媒的薛婆来,说知就里。(《初刻拍案惊奇·上》)

(17)朱源慌忙扶起道:“你方才所说二件,都是我的心事。我若到彼。定然不负所托,就写信报你得知!”(《今古奇观·下》)

而到了清该用法就有406例。所以,副词“定然”的大量使用和成熟期是明清时期。

(18)总持答道:“老善人,世间凡事皆有因,譬如地中布种,种豆出豆,种瓜出瓜。你前辈祖父,恐有失了孝顺的,后代定然生出不孝不顺子孙。“(《东度计·上》)

(19)雨里雾看见道:“这老汉子吃的不是茶,定然是酒。“(同上)

(20)王元帅道:“既是先师已入妖阵,究竟那阵内如何光景,想先师定然看透机关,不知尚能立破否?”(《七剑十三侠》)

所以,我们认为“定然”是用词根“定”+词尾“然”的方式构成的新词。“然”是形容词、动词性词语、副词的后缀。“定”的意义由最初的动词“止息、安居”,引申指使“安定、稳固、不变动”。后又由“安定”引申指“明确了以后,不再改变即确定义”。又由动词“确定”义虚化为用在动词前,表示事实确实如此的表态副词“确实”义。由“确实”义进一步虚化为表示主观上一种肯定的判断的意义,即“一定”、“肯定”义。“定然”就是“一定、肯定”的含义。

总结而言,语气副词“定然”是由词根“定”加后缀“然”构成的。“定”字由动词语法化为副词,具有了“一定、肯定”的意思。“定然”形式的出现,该词副词性质更加明显,并逐渐使用开来。

[1]陈美芳.“断然”的成词过程及用法考察[J].语言文学,2014(7).

[2]陈克炯.左传详解词典[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5]匡鹏飞.语气副词“明明”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世界汉语教学,2011(2).

[6]连佳.语法化影响下的词尾“然”的构词形式[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

[7]齐沪扬.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8]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古今汉语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唐文.郑玄辞典[M].语文出版社, 2004.

[10]向熹.诗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1]谢纪锋.虚词诂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2]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古书虚词通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作者介绍:孟博文,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成词庐江语料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小鲜农网”带庐江小农户脱贫致富
庐江二中简介
“山水城市”营建策略探索——以安徽省庐江县城为例
“凑合”成词及词义演变考.
先秦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规律考
再论“睡觉”成词的时代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企业”的成词及词义内涵考释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