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管理中需求对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6-04-04 23:38丁一
山东农机化 2016年6期
关键词:被管理者农事管理者

丁一

农机管理中需求对接问题的几点思考

丁一

随着人们对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农村中用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机械、设备越来越多,这些机械设备在改善农事活动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机管理者、农机经营者、农机维修者、农机拥有者、农机操作手等在工作生活中因农机而产生的需求因得不到较好地对接并解决,影响着农机信息的收集、农机的推广与农机的综合利用等。虽然近年来“互联网+”在农机领域中的应用加强,推动了农机使用的需求对接,但终因平台的被动作用、推广面不够、项目内容有限、信任建立慢等因素,并没有较好地解决需求对接中的主要问题,农机管理中的需求产生、协调对接并最终落实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困扰着农机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

一、农机管理中需求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责权利不匹配,需求对接主动性不强。一是农机管理者选择性履职,服务观念差,不能较好地组织需求对接。农机管理部门承担着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是协调需求落实者。然而,缺乏对管理者履职的有效监管,纠错措施不到位,直接导致部分农机管理服务机构责权利不匹配,缺乏为服务对象提供管理和服务的内在动力,也无外在压力,部分农机机构既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农户对农机管理的需求,又不愿积极主动地组织农户与农机管理部门等开展需求对接,协调解决问题,抓好需求落实。二是农机销售商、农机修理技术人员、农机合作社等既是服务提供者、被管理者,也是需求落实者。由于农机服务存在专业性、准入门槛,虽然是市场经济但竞争性不强,提供主动服务的意识较弱,落实需求的责任不强。三是农机户缺乏利益供给,与管理者对接需求时主动性不强。由于农机户缺乏责权利的制约,一旦其参与管理而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到位或不均,很难使其履行责任,主张权利,主动配合管理。

(二)人们掌握农机知识与信息不对称,提出的需求不具体。一是农民掌握农机知识较少,不能详细地提出需求。群众平时接触到的农机信息大部分限于本区域内他人已购的农机设备,一旦因农事活动需要提出农机需求时,由于较少考虑农事活动的客观条件对农机的技术要求,提出的购买需求、服务提供需求不清晰。另外,农机的调配使用受行政区域、道路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老百姓提出的需求与对接,进一步影响了需求提出的具体性。二是农民掌握农机信息有限,提出的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够明确。目前,对于不上网或者上网不太关注农机信息的农民而言,对于农机的有关信息了解较少,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民提出的各种需求呈现模糊性。三是农机销售者对于农机性能与本区域农事活动是否匹配的信息掌握不全面,提出的需求针对性不强,所售农机较难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管理者作用缺失,农机户有需求却难协调解决。一是管理者重视管理却忽视服务,农机户的需求难以得到管理者的重视而被有效协调解决。农机部门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其在监管农机设备安全使用的同时,又为农机操作手提供考核、安全学习和机车、机手年度检审。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机户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如因发展需要外出务工,原来购置的农机设备需要流转,以尽可能减少损失;自身对农机设备的维护缺乏经验,需要将农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外包,提高农机设备的运行年限;需要农机管理部门建立农机设备维修平台,使维修人员就近快速维修等。这些问题始终存在,说明管理者作用缺失,没有做好这类需求的对接。二是管理者忽视潜在农机户的服务,农户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势头越来越足,一些想从事与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初加工等相关农事活动的人员增多,有的想通过培训掌握农机设备的维修技术,而现实是他不知道培训点在哪里;有的想做农机设备的零配件销售,不知哪里有可靠的货源;有的想成立农机设备专业合作社,不知农机拥有者的情况;有的农户对农机设备要创新改造,不知改造后的设备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等。由于农机管理者没有较好地发挥窗口服务作用,政策宣传不到位,没有主动地引导农户与有关部门对接,直接导致有此想法的人多,而真正通过了解政策规定而试水的人较少,真正把需求落到实处的人更少。

二、解决农机管理中需求对接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并发挥农机网络平台信息传播与知识教育作用,提高农民农机知识水平

农机知识与信息获取的少,需求对接就容易出现问题。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建立农机网络平台。农机管理部门应发挥业务管理部门的优势建立或协助建立农机网络平台,提高可信度,其目的是让想了解农机知识与信息的人知道到哪里能找到。二是通过农机销售、农机维修、农机安全普查等形式推送手机农机网络平台APP,以优惠的方式吸引人们关注。三是在县一级的农机市场建立VR体验馆。老百姓趋向于接受看得见的东西,VR能满足人们的“直观感受”需求。四是在人口集中的乡镇张贴农机联系责任人与联系方式,满足人们对需求的及时咨询。农民农机知识提高了,主动协调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意识也会提高。

(二)建立并完善农机管理制度,提高农机管理规范化水平。一是建立责权利统一的农机管理制度,提高人们需求对接的积极性。对于农机管理者而言,职责虽然规定了具体要做的工作,但时代在发展,被管理者会产生各种需求,组织需求对接工作,满足被管理者的需求,应成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的具体体现。农机管理者责权利是否匹配,要引入监管机制,开展绩效评价,纠正责权利失衡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农机管理者的积极性。对于被管理者,则要重视开发责权利,使被管理者看到利益,并引导利益取向,获取利益的方式与途径,只有人们实实在在地得到利益,才能较好地履行赋予的责任。二是建立首责任人制度。首责任人是第一次接收到老百姓需求的人。首责任人要跟踪协调问题的解决,并及时将协调解决的进程向需求提出人通报,否则,就要查处首责任人的失职,从而,较好地避免踢皮球的现象发生,建立信任关系,推动需求的对接。三是建立回访制度。回访制度,是指农机管理监督部门要回访需求提出者其需求是否得到有效解决,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人按照规定协调解决,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农机管理部门的重视。

(三)建立需求反馈通道,提高农机管理者服务水平。这些通道应体现出方便、快捷的要求,主要有农机管理微信群、农机管理负责人、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农机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农机管理监督信箱,农民有解决问题的需求时,可以直接联系相关人员进行对接并解决问题。人们通过体验需求得到快速满足而产生信任,农机管理者则通过多次的需求满足,不断地提升农机管理与服务水平。

(四)加强对农机管理者的服务绩效考评,提高管理者组织需求对接的积极性。农机管理者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机户、农机销售者、农机维修者、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等,只有他们参与对农机管理者的绩效考评,对他们的管理与服务客观打分,并占有一定的权重,对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能产生一定影响,必将促使管理者重视被管理者提出的需求,并协调落实。

市场经济条件下,逐利思维容易左右人们的行为,于已有利则积极,于已无利则漠然,这种状态容易伤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感情,造成需求与落实难以协调解决。只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从对方利益考虑,主动沟通,主动作为,以协调需求落实为已任,才能密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那么,需求对接中存在的问题将会得到逐一解决。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被管理者农事管理者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从被管理者角度看企业管理
探究加强高中班级管理的意义及其形式
悲喜相依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