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

2016-04-05 06:07吕雪峰任锐钟雯李昱洁程荣华邵洪泽黄海楠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兽医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致病性毒株禽流感

吕雪峰 任锐 钟雯 李昱洁 程荣华 邵洪泽 黄海楠/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流行病学特点及流行现状

吕雪峰 任锐 钟雯 李昱洁 程荣华 邵洪泽 黄海楠/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

主题策划:当前H9亚型禽流感的防控形势

H9N2亚型禽流感是目前流行的主要低致病性禽流感亚型,在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有发生,由于H9N2亚型禽流感的低致病性特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且国家并没有将其列入政府强制免疫计划的疫病,从而造成了以H9N2亚型为主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范围流行和对养禽业产生持续危害。该病不仅造成鸡的呼吸道病,还会侵害鸡的生殖系统,造成肉鸡生长缓慢,蛋鸡产蛋下降,与此同时其易与其它病原微生物混合感染,造成严重的死亡。为此,我们本期栏目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就目前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发病特点、诊断要点和综合防控手段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发病较严重地区的H9N2亚型禽流感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禽流感(Avian Influence,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家禽或野禽,及部分哺乳动物)的动物传染病。最早发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火鸡饲养场(A/ turkey/Wisconsin/1/1966),其后在亚洲、中东和北非等许多国家流行。在我国,H9N2是目前流行的主要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亚型。自1992年陈伯伦等首次报道从鸡群中分离到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以来,绝大部分省市都有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给我国的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LPAI往往被忽视,没有被列入政府强制免疫计划的疫病,从而造成了以H9N2亚型为主的LPAI的大范围流行和对养禽业的持续危害。目前H9N2亚型禽流感不仅能够在家禽、野鸟中传播,而且已经能够在哺乳动物中扩散,如人、猪等。本文以其在鸡群中的流行特点为重点,对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进行阐述。

一、流行病学特性

H9N2亚型禽流感四季均有流行,秋冬季最为严重,各日龄鸡群均易感,但如果父母代已接种疫苗,则1~7日龄内雏鸡往往很少发病,而通常在8~10日龄开始出现呼吸道等症状。H9N2亚型AIV对环境的抵抗力弱,耐热性差,在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加热5分钟即丧失活性。常用消毒药如漂白粉、福尔马林、碘剂等可破坏其致病力。此外,戊二醛苯扎溴铵溶液在10 000倍稀释后室温水浴作用5 min,即可对H9N2亚型AIV达到很好的灭活效果,而在有机物的保护下可极大地增强其抗灭活的能力,尤其在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4℃条件下可以保持长达30~50 d。H9N2亚型禽流感通常经污染的飞沫、尘埃、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尤其是多日龄鸡只同场的大型鸡场,一旦出现H9N2型AIV感染,很难将其清除。周锦萍等(2009年)对上海活禽市场的1 646份血样等样本进行检测,抗体阳性率为60.3%,分离到134株H9亚型AIV毒株,其中在4~6月和9~11月为AIV病毒被分离的高峰期,全年样品带毒率为8.1%,表明其分布的广泛。并且在30批次分离到病毒的样品中,其中13批次已经免疫了H9N2亚型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说明免疫不能完全阻止病毒复制,存在高抗体下带毒现象。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病禽或携带流感病毒的外观健康禽是H9N2亚型禽流感主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可经污染的水源从粪-水-口途径传播,也可从已感染禽所下的蛋中分离出病毒。很多学者认为野生鸟类在H9N2亚型AIV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Khawaja J Z等(2005)在距离巴基斯坦禽流感暴发疫区采集了包括鹰、鸽、八哥、乌鸦等7种野鸟的血样、组织等样品,进行H9N2亚型AIV抗体检测,结果抗体阳性率为10%,表明野鸟是H9N2亚型AIV的主要带毒者。当H9N2亚型禽流感呈典型流行时,传播范围广且发病突然,感染率高;呈非典型流行时,通常不出现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往往造成免疫抑制,如新城疫免疫失败,产蛋率下降,继发感染等。

二、流行现状

1.H9N2亚型AIV是当前我国流行的禽流感的主要亚型。H9N2亚型AIV通过基因型进化已建立稳定的种系,可分为北美和欧亚两个种系。张毅等(2009)对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和华中等地区的47株H9N2亚型AIV分离毒株进行了包膜糖蛋白血凝素(HA)全基因序列扩增及测序,结果发现在中国大陆流行的H9N2亚型AIV既有欧亚分支的毒株也有美洲分支的毒株,相互间亲源关系为80.7%~89.1%,这些分离株的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符合低致病性AIV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在我国H9N2亚型禽流感的流行区域很广而且在不断扩大,在吉林、内蒙古、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云贵、西南、安徽等地均有发生,而且传播速度非常快。在同一个省份有多种H9N2亚型AIV流行毒株流行。多年来H9N2亚型AIV一直在我国养殖业中存在,特别是对肉鸡的产蛋率、料蛋比、死淘率有较大的影响。

2.H9N2亚型AIV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发生变异。葛菲菲等(2016)为了解不同年份AIV之间的抗原相关性,对在上海市分离的14株H9N2亚型AIV,结果显示,这14株不同毒株间已经发生了抗原漂移,划分成4个不同的抗原群,A/Chicken/ Shanghai/Y1/2002和A/Chicken/ Shanghai/Y1/2006归为一群,A/ Chicken/Shanghai/C/2011独自成群,A/Pigeon/Shanghai/ J C 1 / 2 0 1 3和A / C h i c k e n / Shanghai/1107/2013归为一群,其余毒株均为一个抗原群。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H9N2 AIV抗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漂变,但是也存在同一时间段多种抗原群共存的情况。陈顺艳等 (2016)对我国多省份的49株H9N2亚型AIV的H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其符合低致病力毒株的特征,病毒基因在不断发生变异。黄欣梅等(2016)通过对神经氨酸酶的研究总结出H9N2的变异情况。胡媛媛等 (2015)对云南省H9N2禽流感监测阳性样品进行了NA基因克隆、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H9N2亚型AIV间发生遗传变异,类ADKHKY28097分支已成为当地流行的优势毒株,神经氨酸酶(NA)蛋白存在特异性氨基酸变异位点。在疫苗的选择压力下,较高致病力的H9N2亚型AIV往往会出现,有进一步从低致病性向高致病性转变的可能,病毒的复制能力也增强。

目前,H9N2亚型AIV的流行,主要与疫苗免疫的质量、方法,免疫程序及鸡群的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导致H9N2亚型AIV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就现今的养殖环境及方法条件,疫苗的使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禽流感带来的危害,而不能消灭禽流感病毒。因此,禽流感的流行态势将长时间持续。

3.H9N2亚型AIV已经能传播至哺乳动物。H9N2亚型AIV传播存在禽-猪-人的传播链。猪是其中重要的中间宿主。流感病毒在猪的阶段得到基因重组所需的条件。许传田等(2004)从山东某猪场分离到H9N2亚型AIV,发病猪临床症状明显,表现流泪、咳嗽、高热、全身皮肤淤血,个别猪后期瘫痪,这也许说明该病毒可能已经适应了猪体,从而导致较严重的临床病症。赵国等 (2010)采集剖检病死猪喉拭样品41份,从中分离鉴定了2株H9N2亚型AIV,对其进行部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全基因测序和遗传演化分析,发现血凝素蛋白335~338的裂解位点上呈现典型低致病性AIV的特征性序列。王冬冬等 (2016)对山东地区H9N2亚型AIV流行变异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结合哺乳动物唾液腺受体的能力,需密切关注其出现的新变化,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流行新变化及防治对策

1.完善制度规定。严格执行现行的疫病零汇报制度,一旦有类似支气管堵塞等现象,要立即上报。注意避免将H9N2同应激性的张口呼吸、慢呼等常见呼吸道病混淆,以免被误诊,同时注意接触人员的生物安全。要在具备H9N2的诊断能力的实验室确诊,有条件的可第一时间将病料或分离毒株进行测序鉴定,并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

2.认真做好禽流感的监测。通过适用禽流感H9N2亚型的抗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试纸条等工具,做好禽群的疫病监测。及时发现禽流感阳性样本对其进行监控及捕杀。及时消毒,控制疫情蔓延,特别是防止低毒力毒株在禽群中反复重组繁殖而发生毒力返强。

3.改善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首先应注重雏鸡来源清楚,免疫力强要强、坚持全进全出。每次隔离病禽后,禽舍、用具等用3%烧碱溶液彻底消毒一次,搞好禽舍卫生,降低禽舍湿度,搞好通风换气。保障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比例适当以及减少各种应激等措施。当出现可疑病例,应严格隔离、封锁、确保疫源不外溢。

4.做好疫苗免疫。免疫预防是控制其发生发展的主要手段,尤其在疫区或流行季节应及时和重复免疫。对种禽和雏禽的接种预防方法不同,免疫程序需精心设计,才会取得好的免疫效果和产出投入比。具体程序需根据禽群的状态而定,如是否有母源抗体、疫苗的质量、疫病流行的情况等等。目前国内外对H9N2亚型疫苗的研究很多,如基因工程重组疫苗亚分支单价或多价疫苗,基因工程改建疫苗等。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致病性毒株禽流感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一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哺乳仔猪高、低致病性蓝耳病的诊治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V/JZ06-3基础毒株毒力返强试验
猪瘟强毒株与兔化弱毒疫苗株的LAMP鉴别检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
鸡大肠杆菌病并发禽流感的诊治
禽流感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