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

2016-04-05 19:42邓兴祥
四川农业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会东县感病晚疫病

邓兴祥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农牧局马铃薯办公室,四川 会东 615200)



会东县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

邓兴祥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农牧局马铃薯办公室,四川 会东 615200)

马铃薯是我县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流行,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已成为制约我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阐述了晚疫病的危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结合我县生产实际,提出了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专业化防控为重点,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绿色防控技术。

晚疫病;症状;传播;防控;

会东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最南端,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马铃薯是我县贫困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近年来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毁灭性病害,一旦发生流行,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已成为制约我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县开展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绿色防控示范,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有效防控,防治面积达到应治面积的95%以上,产量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

1 危害症状

马铃薯地上部茎叶和地下部块茎都可发病,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看叶片:病株一般在叶尖或边缘出现淡褐色病斑,病斑的外围有晕圈,湿度大时病斑就向外扩展,叶片如同被开水烫过一样变为黑色且发软,叶背有白霉,严重的则全叶变为黑褐色,空气干燥时就枯萎,空气湿润则叶片变腐烂,感病叶柄和茎上会出现黑褐色病斑和白霉。块茎感病后,表皮会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期随着侵染的加剧,病斑向下凹陷并变硬。在空气干燥、温度较低且没有其他杂菌感染时,感病块茎只表现组织变褐,即干腐;当温度、湿度较高时,病变组织迅速扩大并可引起其他杂菌的感染,使块茎腐烂发臭,即湿腐。

2 传播途径

晚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感病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以菌丝形式在贮藏块茎和废弃块茎内越冬,如果种植感病的种薯,多数种薯会失去发芽能力或在出芽前腐烂。感病轻的种薯可以长出病株,这种病株被称为中心病株。播种病薯后,病菌随幼苗生长侵入块茎,块茎或病芽上所形成的孢子囊可借空气、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的条件时,植株就开始发病而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再扩大传播。降雨时又把病菌孢子带到块茎使块茎感病,或在收获时块茎表皮被擦伤,土壤和茎叶上的病菌孢子便趁机侵入块茎,这样循环往复,不断传播。

3 发生规律

晚疫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重,平地较坡地发病重。过分密植或株型高大可使小气候湿度增大,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或者土壤瘠薄缺氧或粘重土壤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马铃薯的不同生育期对晚疫病的抗病力也不一致,一般幼苗抗病力强,而开花期前后最容易感病。叶片着生部位也影响发病,顶叶最抗病,中部次之,底叶最容易感病。

4 绿色防控技术

采取以推广抗病品种、脱毒种薯为基础,以种薯处理和化学药剂专业化防控为重点,以健身栽培为补充的绿色防控技术。

4.1 农业防控

4.1.1 选用优质抗病脱毒良种 马铃薯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差别,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的脱毒良种,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4.1.2 选用无病种薯 剔除有病的种薯,选用无病种薯,提倡用50~100g的小整薯播种。

4.1.3 精细整地,合理轮、间、套作 选择耕层深厚、地壤疏松、肥力中上、排灌方便的沙壤土田块种植。播种前清除田边杂草等病菌的寄生植物、田间病残薯和隔生薯,合理轮作,或与玉米、豆类等间作套作,通过与玉米、豆类等作物间作套作,既解决了马铃薯种植需要轮作的问题,又减轻了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生。

4.1.4 适时早播 我县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雨量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步,马铃薯生长后期易出现高温高湿的田间环境。播种时间以2月中旬到3月上旬为宜,尽量提早播种。过晚播种,马铃薯生长的后期正遇高温,加之阴雨连绵,地面渍水,病害易发生流行,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

4.1.5 双行垄作,合理密植 通过双行垄作规范化种植可以避免或减少田间积水,降低各种病害的发生,保证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种植规格:宽行66.7cm(2尺),窄行33.3cm(1尺),窝距26.7~33.3cm(0.8~1尺),栽植4000~4500窝/667m2。

4.1.6 及时中耕、除草、培土 当幼苗出土5~10cm时,结合除草进行第1次中耕,深度10cm左右;10~15d后进行第2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应更浅,且远离根系,以免损伤匍匐茎,影响结薯。后两次中耕时应结合培土,以扩大根系吸收面,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

4.1.7 增施磷、钾肥,平衡施肥 马铃薯是喜钾作物,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减轻病害发生。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施肥方法上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底肥宜施用农家肥1500~2000kg/667m2,复合肥1包(40~50kg/667m2)或尿素20kg/667m2加磷肥50kg/667m2、硫酸钾20kg/667m2。追肥进行两次:第1次于齐苗后,以腐熟人粪尿对尿素10kg/667m2、过磷酸钙5kg/667m2浇施作提苗肥;现蕾期进行2次追肥,施用磷酸二氢钾0.5kg/667m2、尿素1kg/667m2对水60kg/667m2进行根外喷施。

4.2 化学防控

当病害流行暴发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专业化统一防治,以确保马铃薯的安全生产。

4.2.1 种薯处理 种薯切块播种时,切刀用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液浸泡消毒,切到病薯、烂薯后应立即消毒切刀。药剂拌种选用银法利(氟吡菌胺·霜霉威)68.5% SC 15mL/667m2,混加艾美乐70% WG 10g/667m2,对水5L/667m2喷洒在种薯上,要喷湿透,晾2h以后播种。也可选用霜脲·锰锌,按种薯重量的0.3%加适量草木灰或石膏粉均匀拌种,避光晾晒2h以上播种。

4.2.2 现蕾至开花初期 在雨季到来前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大生或进富)预防2次,可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4.2.3 晚疫病发病初期 用18.7%凯特(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或银法利(交替使用)防治1~2次,可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1]吕明超, 陈光, 朱富春.马铃薯晚疫病偏重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措施[J]. 长江蔬菜,2016(3):56-57.

猜你喜欢
会东县感病晚疫病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土壤pH和主要养分含量与山核桃干腐病的相关性研究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会东烤烟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分析
会东县桑树快速丰产栽培技术探索
会东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思考
甘蔗实生苗早期阶段黑穗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后4种酶活性的变化
近46年会东县降水变化特征分析